傅作義是閻錫山的十三太保之一,後來為何交惡?閻錫山多次下毒手

閻錫山

閻錫山是民國軍閥的代表人物之一,全盛時期,他控制著華北五省的地盤,歸其指揮的晉綏軍兵力超過30萬。

在晉綏軍體系中,有「十三太保」之稱,即楊愛源孫楚、梁培璜、楊澄源、傅作義、王靖國趙承綬李生達李服膺楚溪春魯英麟董英斌、陳長捷,這十三人都是保定軍校畢業的。

傅作義在「十三太保」中,就軍事才能而言,無疑是拔尖的存在,其他十二人和他不在一個檔位上。

北伐時,時任晉綏軍第四師師長的傅作義率部襲占奉軍把守的要地涿州張學良得知涿州丟失後,急令王以哲旅反攻,王旅開到涿州附近還未擺開架勢,就被主動出擊的傅作義擊潰。

敗績傳來,張作霖大怒,先後調集五萬多兵力,由張學良、萬福麟指揮進攻涿州。攻城的奉軍,除了有強大的炮兵外,還裝備了當時其他軍閥所沒有的坦克這種稀缺裝備,而涿州的守軍不到萬人,彈藥也不足,可謂是劣勢明顯。奉軍攻勢猛烈,火炮強大,戰鬥最激烈時,一日打入城內的炮彈超過五千發。

張作霖本以為涿州幾日內必下,不想傅作義在此劣勢之戰,竟然率部堅守百日。這時,由於城內食物已絕,守軍大多病倒,或頭足浮腫,或便溺不通。張學良派人勸降,承諾保證涿州軍民安全。

經過協商後,1928年1月5日黎明,傅作義帶著幾個親信出城去了火車站,被押到保定軟禁。張學良在傅作義離開後,信守約定,向城內軍民送去糧食。1月12日,傅部殘軍接受奉軍改編,移駐通州

涿州之戰,讓傅作義一戰成名。在傅作義被釋放後,老蔣派人對他大肆拉攏,封官許願。傅作義不為所動,並把老蔣派人轉交給他的一筆錢款如數交給閻錫山。閻錫山對傅作義的這個做法很是滿意,在晉綏軍骨幹參加的一次會議上,誇讚說:「傅宜生(傅作義字宜生)就是關雲長啊,義重如山啊。」

閻錫山雖然話說的很好聽,但實際情況是,作為山西運城人的傅作義,雖然屢立戰功,卻始終無法真正融入閻錫山的「五台系」。閻錫山欣賞傅作義的能力,但對他卻不如「五台系」的骨幹那樣推心置腹,傅作義在閻錫山集團中,處境是比較尷尬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傅作義的大放異彩,反而讓閻錫山有了極大的戒心,採取各種手段,限制他的發展。

成為閻錫山的眼中釘

傅作義

1930年5月,蔣介石與閻錫山、馮玉祥等軍閥之間爆發了大戰,由於主戰場在中原地區,因此被稱為「中原大戰」。這場軍閥混戰,反蔣聯軍總計投入兵力達八十萬眾多,而參戰的蔣系部隊也不下七十萬。

大戰爆發後,傅作義被閻錫山任命為第四路軍總指揮,進攻山東。老蔣任命韓復榘津浦線總指揮,率領馬鴻逵等部在山東抵禦傅作義部南下。韓復榘、馬鴻逵等人也算是善戰的將領,但看和誰比,面對傅作義,很快就被擊潰,連濟南也丟失了。

傅作義攻佔濟南後,深感兵力不足,一方面割據膠東劉珍年擁兵三萬,態度不明,一旦被老蔣拉去,將會是勁敵;另一方面老蔣各方搜羅增援山東戰場的部隊,也陸續開到。

為了能夠全據山東,傅作義給閻錫山連發電報,請求增派援軍。不想,戰局的關鍵時刻,閻錫山卻對傅作義產生了猜忌,認為他要援兵是另有所圖。就在閻錫山猶豫的時候,和傅作義不和的張蔭梧發來密電,說傅作義打下濟南後,停足不前是在和老蔣謀和,想要割據山東。

閻錫山接到張蔭梧的密電後,不辨真偽,全盤採用,於是他又成立了一個第二路軍,交由張蔭梧指揮,前往山東。當張蔭梧帶著第二路軍開到濟南後,儘管晉綏軍高層大都建議讓傅作義統一指揮山東的部隊,但閻錫山固執己見,設立二、四路軍聯合指揮部,由張蔭梧任總指揮,傅作義為副總指揮。

張蔭梧仗著總指揮的職權,對傅作義處處掣肘,撥來的彈藥補給,第二路軍分剩下的才交給第四路軍,如此一來,自然是軍心渙散,戰局逆轉。

之後,張蔭梧又以第二路軍兵力過少為由,將第四路軍的三分之一部隊強行划走。傅作義縱然再厲害,缺兵少彈藥之下,也是無能為力。陳誠率領的蔣軍精銳進入山東後,與韓復榘部展開反擊,在曲阜一帶擊敗了第四路軍。

傅作義兵敗後,要求張蔭梧派兵助戰,先集中兵力打敗韓復榘,再對付陳誠。但張蔭梧置若罔聞,反而提出對韓復榘應該以拉攏為主,韓復榘連馮玉祥都背叛了,怎麼可能會投靠閻錫山呢,拉攏自然是失敗了。等張蔭梧反應過來,想要去打韓復榘時,卻突降暴雨,遲緩了行軍,失去了戰機。

右一:張蔭梧

山東蔣軍數量的不斷增加,而張蔭梧卻和傅作義互生嫌隙,兩支部隊各自為戰,其結果自然是敗離山東。

晉綏軍的慘敗,按理說戰敗之責首先在總指揮張蔭梧身上。但閻錫山包庇張蔭梧,唆使親信攻擊傅作義,甚至拿涿州之戰說事,罵他是「投降將軍」,傅作義氣憤異常,有一次想不開,拿出手槍差點自戕,多虧被人攔住。

中原大戰後,閻錫山下野,張學良受老蔣之命主持華北軍政,收編晉綏軍和西北軍。張學良對傅作義很看重,任命他為35軍軍長,不久後老蔣又任命傅作義為綏遠省主席。

1932年,閻錫山和老蔣和好,重回山西,擔任太原綏靖公署主任。這時的傅作義,有了地盤和部隊,其實完全可以脫離閻錫山,但他在得知閻錫山東山再起後,毫不猶豫的表達了服從。

可閻錫山卻並不領傅作義的情,對他主持綏遠軍政極為不滿和忌憚。閻錫山的城府是極深的,他表面和傅作義一團和氣,但始終在尋找下手的機會。

1933年,長城抗戰爆發,傅作義率部開赴前線和日軍激戰。1936年,傅作義率部在綏遠抗戰中,大敗日偽軍,名聲大震。這引起閻錫山的不安,加快了謀奪綏遠地盤的行動。

全面抗戰爆發後,傅作義主動請纓,率35軍開赴山西戰場。面對傅作義的一腔熱血,閻錫山卻想到的是綏遠空虛,他趁機派親信派趙承綬代理綏遠省主席職務,一點都不給傅作義商量的餘地,造成既定事實。傅作義一心想著抗戰,對閻錫山的手段儘管憤怒,但出於大局考慮,還是服從了。

忻口會戰失敗後,日軍進逼太原,1937年11月1日,閻錫山召開軍事會議,討論太原戰守的問題,參會將領都低頭不語。

傅作義看不下去了,主動站起來說:「棄土莫如守土光榮,太原城我守。」

閻錫山等的就是傅作義的表態,當即任命傅作義為太原城防司令。11月5日深夜,閻錫山召集衛立煌、傅作義再次討論太原城防問題。出來後,衛立煌提醒傅作義一定要小心閻錫山,因為從和閻錫山談話中可以看到,他是不打算再調部隊防守太原的,也就是說,防守太原的只有傅作義的35軍。傅作義的35軍,自山西抗戰以來,傷亡很大,此時僅存萬餘人。面對數萬日軍的進攻,是難以常守的。

傅作義

衛立煌後來回憶說:「傅作義部只有1萬餘人,人數、武器遠不如日軍。閻錫山老奸巨猾,一旦太原失守,傅作義很可能會成為替罪羊。此前的,李服膺已經完成閻錫山規定的防守期限,但事後還是被槍斃。「

不得不說,傅作義是當局者謎,不是晉綏軍系統的衛立煌,作為旁觀者,一眼看破了閻錫山要藉此置傅作義為死地的陰謀。閻錫山一面勉勵傅作義堅守太原,一面卻下令部隊調往臨汾等地,擺明不打算支援,使得傅作義的35軍成為孤軍。

11月5日,日軍的先頭部隊已經和傅部零星交火,因此閻錫山在當晚見完衛立煌、傅作義後就離開。衛立煌在離開時,深感傅作義的不容易,便給老蔣發去電報,詳細講述了35軍的英勇表現,及閻錫山對傅作義的態度。可以說,這封電報,很大程度救了傅作義的命。

11月7日,晉北和晉東的日軍會合後,向太原發起強攻,兩路日軍的兵力,已不下五萬人。眾寡懸殊之下,傅作義做好了戰死的準備,寫下遺書,裡面寫道:」只要一息尚存,誓與日寇血戰到底,義無反顧。」

激戰至8日,日軍已經突入太原城,傅作義指揮部隊進行巷戰。太原已然是守不住了,有人建議閻錫山發電報讓傅作義突圍,但閻錫山不為所動,準備坐看35軍覆滅。黃昏時分,就在傅作義部陷入絕境之際,老蔣直接給傅作義發去電報,允許35軍突圍。

老蔣的這個電報,除了受衛立煌電報的影響外,也有藉此扶持傅作義,將他拉到自己這邊的用意。傅作義接到老蔣電報後,當即組織突圍。撤到河邊時,傅作義清點部隊,已不足三分之一。

太原淪陷後,閻錫山以第二戰區司令長官的名義,發電斥責傅作義,說他作戰不利,導致太原輕易丟失,試圖以處置李服膺的方式,將傅作義除掉。

傅作義看到電報後,前去臨汾謁見閻錫山,閻錫山態度嚴厲,大罵傅作義,這時的閻錫山已經圖窮匕見了,隨時要槍斃傅作義。

自成體系

基本部隊損失大半的傅作義,已然沒有反抗的餘地,成了案板上的魚肉。可就在這時,老蔣出手了,他任命傅作義為第二戰區北路軍總司令。有了老蔣的干涉,閻錫山只得放人,讓傅作義帶著殘部去了北路軍在晉西北的防區。

即便如此,閻錫山還是沒有放棄對傅作義的打壓,在軍政部同意傅作義的部隊擴編兩個師後,他卻以長官部的名義,強行讓傅作義部撤銷二個旅的番號。為何閻錫山非要致傅作義於死地的,在他看來,傅作義這樣能力很強的人,如果不能為他所用,那就會投到對手那裡,與其等到事實成立,還不如先下手,將人除掉。不得不說,閻錫山的格局還是有些問題的。

在閻錫山的步步緊逼之下,傅作義徹底失望,決定和晉綏軍徹底脫離。傅作義和閻錫山的激烈衝突,已被人報告老蔣,老蔣認為這是一個削弱閻錫山實力的好機會,在1938年12月,任命傅作義為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綏遠省主席。

老蔣的這個操作可謂毒辣,不僅讓傅作義正式脫離了閻錫山,還讓綏遠徹底擺脫閻錫山的控制。此後,丟掉綏遠地盤的閻錫山,其部隊也就不能再稱之為晉綏軍了。

在抗戰中,傅作義是國民黨將領中,極少數敢於主動出擊的。1940年4月,傅作義率部取得五原大捷,殲滅日偽軍五千餘人,消息傳到重慶,老蔣去電嘉獎,並允許傅作義的部隊擴編為三個軍。老蔣向來提防雜牌軍,限制其發展,對傅作義可以說是少有的特殊。

1945年6月下旬,老蔣下令增設第十二戰區,以傅作義為司令長官,馬占山、鄧寶珊、劉多荃為副司令長官。第十二戰區轄三個軍,在所有的戰區中,不止兵力是最少的、所轄人口也是最少的。在抗戰勝利前夕,傅作義成為戰區長官,一方大員,背後則是老蔣對他的大力提拔。

十二戰區設立不過幾個月就撤銷了,改為張垣綏靖公署,傅作義任主任。1947年10月,老蔣在北平召開軍事會議,在會上質問保定綏靖公署主任孫連仲為何屢戰屢敗,接著又大罵了幾個將領,罵完後,老蔣話鋒一轉,表揚了傅作義。

嗅覺靈敏的人預感到老蔣要人事大調整,果不其然,12月初,張垣綏靖公署和保定綏靖公署撤銷,原防區和所轄部隊,劃歸新成立的華北「剿總」,以冀、察、綏、晉北、熱河為作戰區域。

雜牌出身的傅作義,一躍成為華北「剿總」總司令,除了軍銜有差別外(閻錫山一級上將,傅作義二級上將),實力權力已經超過昔日的老長官閻錫山了。

縱觀傅作義和閻錫山的恩怨,都是閻錫山主動出手,傅作義從未對不起他。對此,當過第二戰區參謀長郭宗汾直言說:「閻錫山不信任外省人,一做到軍長,就要被卸去兵權。即便是山西人,若不是五台人,也是難受重用。」

縱觀閻錫山的用人,確如郭宗汾所言,因此他的上限也只能是一個割據一方的軍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