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載於《兵器》雜誌2008年04月刊,本次轉載時經重新二次內容完善及編輯、補充整理部分插圖,以與同好共同分享。個人認為《兵器》雜誌是一本專業、客觀的軍事雜誌,推薦持續訂閱,豐富自身的軍事及政治知識。將家中《兵器》數字化保存過程中,轉載其上的一些年代比較久遠的文章,主要是想讓讀者以另一種比較獨特的視角審視曾經的事物和觀點。
2008年,駐阿富汗的加拿大陸軍裝甲車輛中出現了一個魁梧的身影。它有著長長的炮管和尖銳的楔形附加裝甲。眼尖的軍迷肯定脫口而出:「德國『豹『2A6坦克!「是的,這的確是「豹」2A6M。看了下面的文字,讀者朋友就能瞭然於心了。
據英國《簡氏防務周刊》2007年8月8日報道,德國克勞斯-瑪菲·威格曼公司(KMW)已經完成了首批升級型「豹」2A6M主戰坦克的生產交付加拿大陸軍裝甲部隊。此合同於2007年2月份簽訂。根據加拿大國防部和德國國防部的協議,KMW將向加拿大陸軍共交付80輛升級型「豹」2A6M。加陸軍從此進入裝備第三代主戰坦克的陸軍行列。
德國KMW公司廠房中正在進行升級改造的「豹」2A4主戰坦克、它來自荷蘭陸軍,改造完成後將移交加拿大陸軍。
與此同時,加陸軍卻取消了一項原本已經確定的合同。加拿大陸軍現役有一批「豹」1C2式主戰坦克,根據原計劃將用通用動力公司的機動火炮系統(MGS)將其全部替換。但據美國《防務日報》報道,加拿大國防部在2007年4月公開宣布取消MGS的訂單。
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加拿大陸軍先期打算用輪式突擊炮代替坦克?又是什麼原因使他們現在放棄了這個計劃,變成了堅定的坦克派?事情還要從頭說起。
美國通用動力公司M1128機動火炮系統(MGS)
徹底放棄坦克?
加拿大陸軍目前裝備著LAV III系列輪式裝甲車族。它們和MGS的底盤同出一源(MGS是美軍「斯特瑞克」輪式裝甲車族的成員,其底盤與LAV III都是從」皮蘭哈」III裝甲車發展而來)。這些LAV III自從裝備加陸軍以來一直表現出色。
首先,該車族良好的可靠性和出勤率讓「豹」1主戰坦克望塵莫及。部署到衣索比亞和厄利垂亞參加聯合國任務的LAV III在最初的7周里只發生兩起輕微機械故障,整個部隊的出勤率保持在90%左右,對於坦克部隊來說這是極難辦到的。
其次,相對坦克而言,LAV III的維修保養簡便快捷,不僅工作量遠低於坦克,相關費用更是比坦克低得多。加拿大雖然屬於西方富國但遠算不上財大氣粗,因此這也是個不小的優點。即使對美軍來說,向外部署坦克一類的重型裝備也不輕鬆,更何況加軍。LAV III車族對後勤系統的需求和依賴程度遠小於坦克。對於越來越積极參与國際維和行動的加軍來說這一點也許很重要。
在阿富汗鄉間巡邏的加拿大陸軍LAVIIl輪式裝甲車。從外形上看,LAVIII與美「斯特瑞克」裝甲車沒有太大的區別
LAV III的這些優點是後來加軍決心廢除坦克的誘因之一。不過受到傳統思想的束縛,加軍未敢動全面廢除坦克部隊的念頭。直到美國陸軍提出「轉型」和「中型旅」的概念之後,加軍開始動作了。
冷戰期間,加拿大一直擔心蘇軍越過白令海峽在阿拉斯加登陸,掃平美軍之後從北方攻入本土。冷戰結束後這種可能性減低為零,於是加陸軍裝備的「豹」1坦克就顯得毫無意義了。美國陸軍提出的中型旅完全取消了履帶式車輛,以8×8的「斯特瑞克」輪式裝甲車族為主要裝備,而且能用C-130空運。該設想不但在理論上為加陸軍提供了換裝基礎,也符合當前維和任務的需求。
美軍「斯特瑞克」裝甲車駛下C-130運輸機
在實際使用中,LAV III還體現出某些技術上的優勢。譬如在衣索比亞的維和行動中,加軍憑藉車上的熱像儀在夜間佔據了優勢,於是加軍認為只要技術上的代差足夠大,輪式裝甲車輛完全可以壓制技術落後的坦克。MGS的出現更是滿足了加軍未來主力戰車「不低'豹』1火力」的需求因此加軍方早早就表態要採購MGS並讓所有「豹」1退役。
圖示:駐伊美軍裝備的機動火炮系統(MGS)正在進行射擊測試。以其105毫米炮的威力而言,MGS應付維和任務綽綽有餘,問題是其薄薄的裝甲能否護衛其安全進出任務區域。
坦克不能走
事情的發展往往出人意料。加陸軍參加駐阿富汗聯軍之後,部署在阿富汗的裝甲車輛主要是LAV III和「豹」1。在持續不斷的戰鬥中,LAV III的表現雖然十分出色並受到好評,但長期隱藏的問題開始浮現。馬上就要退休的「豹」1卻像金子般開始閃光。
在阿富汗的戰鬥是一場分不清誰是貓、誰是鼠的殘酷戰鬥。儘管聯軍扮演貓的角色更多一些,但加陸軍在與塔利班的戰鬥中發現,即使技術優勢很大,也未必能輕鬆壓制敵方。
聯軍在阿富汗的基地普遍修築了土城牆,加陸軍自然也不能免俗。塔利班經常利用各種掩護手段在附近設置火炮陣地炮擊基地,並經常在基地出口方向布置火力,壓制試圖衝出基地發動反擊的加軍,遲滯其行動。而加軍往往要在自己家門口強行向外突破,消滅掩護火力後才能清剿塔利班的炮兵陣地。多次交手之後,加軍採取的戰術往往是「豹」1在前開路突破和衝擊塔利班陣地、LAV III其後掩護的傳統戰術,而不敢只用LAV III發起衝擊。
由兩輛「豹」1C2坦克打頭陣,一支LAV IIl車隊壓在阿富汗執行迅邏任務。
一次,塔利班在距加軍基地16千米處設置山頭陣地,加軍發動清剿。加軍指揮官相信有大批LAV III的支援,這次任務會十分輕鬆,因此沒有動用坦克。實際情況卻是,加軍在塔利班層層阻擊下居然花了近13個小時才攻到山腳下的一個小村莊。一輛LAV IIl軋中地雷,兩人陣亡。進攻期間,加軍還幾次受到塔利班武裝的火力壓制。焦頭爛額的加軍最後雖然拿下山頭陣地,但已經絲毫沒有了出發時的輕鬆感覺。
加軍在阿富汗的總傷亡雖然不大,但卻開始意識到了問題之所在。首先,LAV III在火力上難以壓制塔利班,特別缺乏一錘定音的能力。尤其是在對塔利班盤踞的城鎮和山地陣地發動進攻時,一般塔利班都有足夠的時間構築簡單工事,目前LAV III裝備的25毫米火炮和各種機槍無法一擊就徹底擊毀這些工事,連支援型的L23型76毫米低膛壓火炮也威力不足。加軍需要的是主戰坦克級的直接支援火力,而能滿足要求的恰恰就是行將退役的「豹」1C2。
豹1C2加裝了沉重的附加裝甲,但機動性、越野能力並未受顯著影響,依然行走自如。
其次,LAV III的防護能力明顯不足。加軍裝備的是較為早期的LAV IIl,防護不如「斯特瑞克」裝甲車族,即使按照「斯特瑞克」的標準強化,依然不如同樣經過強化、車體和炮塔掛有了大量附加裝甲的「豹」1C2,這也是加軍後來總讓「豹」1C2打前鋒的原因。
而美軍和英軍在伊拉克的遭遇也讓加軍明白,橫飛的火箭彈、時不時給人「驚喜」的「路邊炸彈」,隨便哪個都能讓LAV III報銷,因此還是主戰坦克更有生命力。啃「硬骨頭」更是如此,有時加軍需要靠近目標用直射火力將其消滅,而塔利班在構築堅固陣地方面水平很高,航空炸彈和間瞄火炮的精度依然不足以將其迅速消滅,需要大口徑火炮在近距離直瞄準射擊。另外,在RPG火箭筒的威脅面前,輪式車輛能否靠上去都是個問題,倒是「豹」1經常衝上去一錘定音。
再者,阿富汗屬於多山地形,公路設施相當差。LAV III的越野能力在輪式車中雖屬上乘,但在阿富汗山區還是很吃力。安裝附加裝甲、特別是爆炸反應裝甲後,輪式車輛的越野能力下降程度要比履帶式車輛更大。「豹」1C2加裝沉重裝甲後沒有顯著影響機動性、越野能力,對LAV III來說則是不可能的。「斯特瑞克」加裝附加裝甲後在地形較為平坦的伊拉克依然有些吃力,LAV III在山地居多的阿富汗就更不適應了。德軍的「野狗」2裝甲車在阿富汗也遇到同樣的尷尬情況。
塔利班讓加拿大陸軍一再體驗到什麼才是戰爭,什麼才是真實的戰鬥。經過聯軍多年打擊,塔利班的大部分重型武器均已損失,不過火炮(特別是機動靈活的中小口徑火炮)保有量還相當大。塔利班還有大量各種口徑機槍及RPG系列火箭筒,各種地雷和爆炸裝置數量也不少。其中最讓加軍頭疼的是DShKM型12.7毫米機槍、KPV型14.5毫米機槍和RPG-7。
DShK和DShKM機槍被廣泛輸出到其他國家或被仿製不少國家特許生產,包括中國(稱為54式高射機槍)。
DShKM是蘇聯製造的老式機槍,經過30多年的戰亂,各派武裝手中都有很多。DShKM採用50發彈鏈供彈,彈藥類型主要有1932型(B-32)穿甲燃燒彈和1930型(B-30)穿甲彈。B-30穿甲彈可以在500米距離擊穿15毫米厚的鋼板。
KPV高射機槍則是目前世界現役重機槍中威力最大的型號。KPV也採用彈鏈供彈,使用的彈藥有穿甲燃燒彈、穿甲燃燒曳光彈、燃燒曳光彈、燃燒彈以及瞬爆彈等,其中以B-32式穿甲燃燒彈為主。B-32可在1千米處擊穿20毫米厚的鋼板、500米處擊穿32毫米厚的鋼板。美軍曾研究過如何加強輕裝甲車輛對KPV的防護,結論是除非先敵摧毀,否則毫無辦法。
蘇制KPV型14.5毫米機槍
RPG-7反坦克火箭筒的反裝甲威力就更大,很多坦克都望之生畏,更何況是LAV III。
塔利班中有很多多年抗蘇的老兵,很清楚應該用什麼戰術對付加軍。當加軍對塔利班的火炮陣地和預設陣地進行攻擊時,塔利班一般都會有選擇地利用地形,在加軍必經的路線上居高架設數挺DShK組成交叉火力。有時還輔以KPV和火箭筒。由於地形問題,加軍的LAV III往往只能硬沖。即使加軍不斷用M777榴彈炮進行壓制,每次戰鬥下來LAV III總是遍體鱗傷,裝甲上布滿未穿透的小坑,令加軍膽戰心驚。
RPG-7火箭筒:被譽為步兵武器之王,也是攻堅反坦的利器
而同時參戰的「豹」1C2卻從來不懼怕重機槍火力。有時塔利班在近離開距火。加軍的LAV III防護水平要比「斯特瑞克」弱。如果距離在500米以內,LAV III正面和側面能否擋住B-32彈都很成問題。
值得加軍慶幸的是,塔利班的這些機槍目前使用的是老式彈藥,尚未獲得更大威力的新型彈藥。不過這也只是時間問題。一旦塔利班獲得鎢芯穿甲彈,完全有能力把LAV III打成馬蜂窩。
更讓加軍擔心的是,塔利班開始在一些陣地架設ZU-23高炮,或者把ZU-23裝在卡車上、隱藏在城鎮中作為機動伏擊火力(最近伊拉克武裝分子也開始這麼做,並且取得戰績)。加拿大陸軍終於徹底認識到,只有火力沒有防護的MGS不足以應對嚴峻局面,只有坦克才是最明智的選擇。
圖示:阿富汗戰爭期間,蘇軍經常在高地架設雙聯裝ZU-23型高炮,以壓制反蘇游擊隊的進攻。現在塔利班也學到了這手,用來對付駐阿聯軍。
「豹」1下,「豹」2上
由此可見,MGS計劃被取消一點也不奇怪了。不過「豹」1屬於第二代坦克,即使多次改裝也已接近性能極限。加陸軍決定採購比「豹」1更強大的坦克,初步定為120輛第三代主戰坦克,而且越快交貨越好。加拿大本身沒有研製三代坦克的能力,好在市面上三代坦克的型號很多,那麼如何選擇呢?
加拿大作為西方國家,自然不會考慮俄羅斯和中國的坦克。美國M1系列坦克的性能很好,但價錢極貴,M1A2的單價達到900萬美元,二手的M1A1也要700萬美元一輛,決不是加拿大所能「消費」的。而且M1系列對後勤和維護費用的要求出奇地高,加拿大就算買得起也未必用得起。更重要的是,由於伊拉克戰事和一些地區危機,美軍最近已經沒有裁軍的打算,有沒有120輛哪怕是二手M1A1可供轉手還是個大問題。
加拿大陸軍在德國測試「豹」2A6M CAN的火力性能
那麼英國「挑戰者」2如何呢?「挑戰者」2的防護的確出色,火力也可以滿足治安戰的需求,不過英國坦克歷來在「銀杯賽」上表現惡劣,給加軍的印象不佳。況且英國也沒有多餘的「挑戰者」2,如果採購新坦克,不但價錢和M1一樣不便宜,交貨周期也很長。
法國「勒克萊爾」雖然不錯,但法國武器價格之高舉世聞名,同樣沒有多餘的二手貨。等法國工廠造出120輛新「勒克萊爾」,不知道有多少LAV IIl要被打翻在阿富汗山嶺中了。
義大利的「公羊」性價比雖好,但是防護太薄弱,整體設計的改進潛力也較小,同樣不作考慮。
這樣只能選擇德國的「豹」2系列了。無論是多年使用「豹」1的體會,還是在「銀杯賽」上的表現,德械給加軍的印象都不錯。駐阿聯軍的西、北歐國家多數都裝備有「豹」2,譬如丹麥的「豹」2A5。這些「豹」2在阿富汗表現相當出色,令加陸軍相當羨慕。
第一批「豹」2A6MCAN交付後,加軍便馬上用AN-124運輸機將其運到阿富汗。
加軍籌劃一番之後,認為購買二手「豹」2絕對划算。全新的「豹」2當然不便宜,不過西歐有大量退役封存的「豹「2A4。這些老「豹「2比「豹」1C2強大得多,雖然性能上不能完全滿足加陸軍的要求,但花一筆錢就能按「豹」2A6的標準升級改造。恰好此時荷蘭正在兜售自己多餘的「豹」2A4,於是加拿大和荷蘭很快就達成了轉讓100輛「豹」2A4協議。
聽到風聲的KMW也主動找上門,聯繫加拿大和德國也達成協議,加軍從德軍租賃20輛「豹」2A6,由KMW負責將這些A6改造成A6MCAN型交付加陸軍。加軍考察了「豹」2A6MCAN之後感覺不錯,決定把從荷蘭購買的100輛「豹」2A4中的80輛改造為「豹」2A6M CAN,合同還是給了KMW。
「豹」2A6MCAN保留了「豹」2A6M的全部性能特別是防地雷能力,並在炮塔和車體側面增裝柵欄裝甲以增強對付火箭彈的能力。第一輛「豹」2A6MCAN交付後,加軍馬上租借AN-124運輸機把它拉到阿富汗進行實戰檢驗。其後加陸軍發布的照片里,這輛「豹」2總是威風凜凜地帶領著「豹「1出動。目前「豹「2A6M CAN的表現不錯。加拿大遲早會把更多「豹」2A6M CAN部署到阿富汗。
以往巡邏時,通常由「豹」1C2擔任衝出基地的重任,現在這個任務已經交由「豹」2A6M CAN來完成了。
「坦克過時論」應該緩行。部隊快速部署確實是必要的,但雙方一旦進入正面對抗,高機動、重武器和重裝甲的主戰坦克依然是地面戰鬥中的王者。即使在城市戰中,有效運用坦克的一方能取得壓倒性優勢。
在伊拉克,美軍遇到難啃的「骨頭」時往往派坦克部隊支援,以致這支最早提出轉型的軍隊又在未來戰鬥系統中為主戰坦克留出了位置。加軍在阿富汗的傷亡雖小,但足以修正其對坦克的看法。歐洲各國陸軍當年派兵到前南地區維和,從中認識到了坦克的價值。
佔據巡邏線上的高地後,「豹」2A6MCAN的坦克兵開始監視周邊區域,以防塔利班武裝偷襲。
正如法國陸軍發言人帕斯卡上校所說:「執行海外軍事行動的過程中,我們仍需要重型裝甲部隊,因為在波斯尼亞我們已經認識到,只有擁有主戰坦克和裝甲輸送車,才能獲得別人的尊重。」他還表示,法軍在黎巴嫩部署「勒克萊爾」主戰坦克,是不想被外界視為一支「稻草人部隊」。加軍的醒悟再一次證明,無論世界大戰還是地區維和,坦克依然是陸軍的脊樑。
加拿大「豹」2A6M CAN坦克協同LAV III進行日常巡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