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一再告訴你們不能追擊,理由說得那麼充分,你們就是不聽,你們以為我們不想早早結束這場戰爭嗎?不想回到祖國而在這裡挨凍受餓嗎?早日結束這場戰爭,我比你們的心情還要迫切。可是,想歸想,做歸做,不是心想就能事成的!」
1951年1月,志願軍赴朝作戰已經完成三輪戰役,中朝軍隊一舉突破「三八線」,解放北朝鮮國土,軍威打出來了,世界再度被震撼。
圖|抗美援朝
要知道,如此令人振奮的戰果,是中朝軍隊30萬將士付出慘烈代價換來的。
就在鏖戰8個晝夜之後,中朝軍隊攻佔韓城,就在先鋒抵達「三七線」之際,彭德懷突然下令停止追擊,第三輪戰役宣告結束。
如此命令,全軍將士不甚理解,尤其是朝鮮方面,金日成來到志願軍司令部一再要求彭德懷乘勝追擊,而前面提到的那段感嘆正是彭德懷的回應。
對於當年的抗美援朝歷程,後人多以為中朝合作極為融洽,要知道,取得如此戰果,恰恰是彭德懷一再堅持正確作戰策略的結果。
要說從抗美援朝一開始,彭德懷與金日成就有多次會晤與商討,爭論不斷在所難免,彭德懷的據理力爭又是什麼原因呢?一同了解一下。
一、彭德懷風塵僕僕,單槍匹馬入朝會晤
對於彭德懷的作戰才能,「誰敢橫刀立馬,為我彭大將軍」,毛主席的這句讚許足以說明一切,只不過,想要做一位常勝將軍,依靠的絕非運氣這麼簡單。
1950年10月8日,就在毛主席發布志願軍抗美援朝命令後,彭德懷也開始了不眠不休的備戰工作。
當時,出於對志願軍司令部的安全考慮,尤其要避開敵機轟炸,毛主席一度建議將司令部安排在鴨綠江北岸的隱蔽位置,彭德懷直接回絕了。
按照他的作戰思想,指揮部必須距離前線要近,才能有利於了解戰場情況,還能有效聯絡部隊,最重要的是,彭德懷還有更加深層的憂思憂慮。
10月19日晚,彭德懷乘坐吉普車第一次跨越鴨綠江,幾乎是單槍匹馬入朝的,原因便是,那一天的他僅帶著參謀楊鳳安、兩位警衛員,還有一輛裝載電台的卡車。
10月20日,彭德懷抵達朝鮮邊界新義州,此時的他已經晝夜不停工作10多天的時間,先前往返於北京、瀋陽,與相關中央領導商討戰略決策,又要與入朝部隊的領導布置行動計劃。
即便整個人已經到了雙眼紅腫、面頰消瘦、十分疲憊的程度,他還是不肯休息片刻,在與隨行人員的交談中,他也說出了自己心中的憂慮。
「這幾十年打仗下來,像現在這樣不清楚敵情、也不清楚友情的仗,說實話,我也是第一次見,真是要多被動有多被動!」
圖|彭德懷與金日成
看似一句有些發牢騷意味的感慨,實則精悍地總結出了當時彭德懷率領志願軍的處境,雖說歷經戰火的中國軍隊實力不容小覷,可「不打無準備之仗」也是硬道理。
除此之外,一句感慨恰恰說明彭德懷對於戰事的負責任,他很清楚一點,帶兵打仗如若不能多為沖向戰場的將士們多多考慮,再多的戰鬥力也只有被消耗殆盡的一天。
10月21日黎明,顛簸整整一天兩夜的彭德懷單槍匹馬來到朝鮮昌城郡東倉與北鎮之間的一座小山村,名叫大洞。
當時,中國駐朝使館負責人柴成文迎候彭德懷,看到老首長身心疲憊的那一刻,柴成文滿心都是崇敬之情。
簡單洗把臉,兩人就開始了交談,因為柴成文有著軍事情報幹部的身份,又是3個月前受總參謀部派遣來到朝鮮展開情報工作的,源於此,彭德懷從他口中得到了戰局第一手資料。
清晨之際,兩人已經交談了好幾個小時,索性來到田埂上轉一轉,邊走邊談,根本顧不得吃早飯。
9時,金日成派人來請彭德懷,兩位領導人終於開始了首次會晤,而朝鮮領導人們也才開始慢慢領略到彭德懷的大將風範。
二、「你指揮過多少軍隊?」
彭德懷見到金日成後,兩位領導人經過簡單寒暄便步入正題。
彭德懷介紹了志願軍第一批入朝的先頭部隊,共有4個軍、3個炮兵師、高射炮團、工兵團、汽車團等,兵力總計25萬人,已經從三個方向入朝。
至於第二批入朝的志願軍,共計6個軍,約30多萬人,之後中國派出的兵力還會根據朝鮮戰場實際情況進行增調。
金日成聽聞援軍規模如此驚人,不禁露出久違的笑容,畢竟,此時的朝鮮戰場情形已然岌岌可危,朝鮮人民軍節節敗退,就連首都平壤都慘遭聯合國軍的佔領。
可就在彭德懷與金日成對戰場局勢進行一番商討之際,兩人有關於部隊指揮權這件事卻起了爭執。
在金日成看來,中國此次出兵朝鮮,算得上是將部隊借給他調遣,既然是來幫助朝鮮人民軍守護家園的,自然由朝鮮方面說的算,可彭德懷對此並不贊同。
愛兵如子是一方面,彭德懷堅決不同意出讓指揮權的原因還不止於此,最重要的原因便是,金日成根本不是中朝軍隊聯手後最佳的指揮人選。
事實上,就在中國沒有決定抗美援朝之前,彭德懷就在緊密關注朝鮮戰局發展,他身為中國軍方的重要人物,自然很清楚朝鮮人民軍作戰不力的一些深層原因。
與聯合國軍交戰之前,中國領導人們就提醒過金日成一定要小心應戰,還要做好與對方打持久戰的準備,沒成想,金日成求勝心切,一出手就把所有兵力通通派上前線,敗局慘烈程度可想而知。
最初,朝鮮人民軍有10萬兵力,幾輪交戰下來,僅剩3萬人。
圖|彭德懷與金日成等人在大榆洞前合影
單憑這一點看,金日成的指揮作戰能力與聯合國軍的指揮官相比根本就是相差甚遠,還有就是,他本人也沒有指揮過幾十萬兵力協同作戰的經驗。
反觀彭德懷,早在百團大戰之際,他就統領過幾十萬軍隊,打得日寇這塊硬骨頭節節敗退,作戰經驗豐富,相對於金日成,他才是真正的戰場老手。
眼看金日成反覆糾結軍隊指揮權這件事,彭德懷不得不當場反問道。
「你指揮過多少軍隊?」
顯而易見,彭德懷說這句話的深意便是,暗示金日成他能力不足,彭德懷真的將指揮權交到他手中才是不負責任,無論是對志願軍還是朝鮮戰局。
為了將指揮權這件事徹底落實,彭德懷隨後聯繫毛主席,將此事做以彙報,而毛主席也對此徵求了斯大林的意見,最終得到了一個確定性的方案。
對於中朝雙方合作對抗聯合國軍的緊張局勢,斯大林也考慮到金日成和彭德懷的意見,指示成立「中朝兩軍聯合司令部」,由彭德懷任聯司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如今回看,恰恰是彭德懷對於指揮權的堅持,才得以中朝軍隊的作戰真正有了主心骨、靈魂人物,在他的指揮下,才會在日後的戰鬥中重創聯合國軍。
可要說中朝雙方對於戰事的爭執在此後還在繼續,正是彭德懷的堅持與真知灼見才得以保證戰事朝著有利於中朝軍隊的方向發展。
三、「對不起,誤會你了!」
抗美援朝第三輪戰役結束之際,也就有了開篇提到的情景,當時,志願軍上下也都不太懂得彭德懷的意圖。
「要說現今這打聯合國軍比當年咱們打老蔣還容易,既然取得勝利了,就應該趁熱打鐵才對啊,速戰速決,把那些外國鬼子趕回家,咱們也好回家過年啊!」
最初,彭德懷認為「速勝」思想在志願軍上下傳播得十分廣泛,索性召開中朝聯軍領導幹部會議。
「同志們,第三輪戰役的確奸敵1.9萬,向前推進至少80公里,漢城也被收復了,擁有絕對優勢的聯合國軍敗退,我們的確勝利了!不過,我現在是有喜有憂,咱們中朝聯軍能夠取得勝利自然是值得慶賀的,我最擔心的卻是這場勝利背後的陰影,唯恐上了美國人的當啊!」
在彭德懷看來,麥克阿瑟不會就此善罷甘休,就連漢城被我軍奪回都是他的應急措施而已,退敗到一定程度後,聯合國軍必定會捲土重來。
就在看重「速勝」的將士們扭轉觀念後,彭德懷卻又遭到了質疑。
先是蘇聯駐朝大使兼人民軍顧問拉佐瓦耶夫前來質問,認定彭德懷思想右傾,甚至揚言要以此狀告斯大林。
隨後,金日成也來到中朝聯軍司令部,對此項彭德懷發出質問。
「好戲才開場,咱們跟聯合國軍才接觸沒幾天,怎麼就要鳴金收兵呢?再說,這麼大的事情,應該跟我商量一下啊?」
彭德懷意味深長地再度分析戰局,事實上,志願軍此時已經出現5萬餘人的傷亡,還有病死、凍死、餓死的5萬多人,志願軍雖說勝利了,卻付出了慘重代價。
圖|彭德懷在朝鮮戰場
雖說金日成耐心聽著彭德懷闡述供給不足、傷亡慘重、敵方陰謀,卻還是想要堅持「速勝」戰略,如此,也就惹來彭德懷的那句無奈感嘆。
至於作戰經驗並不豐富的金日成,此時也接到了斯大林的電報,只見斯大林對彭德懷的戰略戰術給出高度評價。
「彭德懷是天才的軍事家,今後一切要聽彭德懷的!」
金日成當天羞愧地拉著彭德懷的手表達歉意。
「對不起,誤會你了!」
事情到這裡遠遠沒有結束,真正讓全軍上下信服的,恰恰是在彭德懷的指揮下,抗美援朝真的迎來節節勝利,事實必定勝於雄辯。
結語
歷經3年時間的抗美援朝,彭德懷率領百萬志願軍戰士在異國他鄉橫刀立馬、所向披靡。
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朝鮮與聯合國軍作戰,他無時無刻都要在軍事、政治方方面面進行權衡,甚至要在多方壓力下指揮戰爭。
可彭德懷必定是戰爭藝術家、戰略家,透過戰情做出最正確的判斷,力挽狂瀾推進勝利,他的據理力爭才是聯合國軍慘敗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