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三次遞表有戲嗎(歡迎關注閨蜜財經)
撰文|蜜妹
港交所再次遞表3個多月後,KK集團近日披露了更換整體協調人的公告。該司是知名潮品零售品牌「KKV」背後的公司,全稱廣東快客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公告內容顯示,KK集團於2023年7月31日委任摩根士丹利亞洲有限公司(簡稱「摩根士丹利」)及瑞士信貸(香港)有限公司(簡稱「瑞信」)作為其整體協調人。但自2023年10月13日起,終止委任瑞士信貸(香港)有限公司為其整體協調人之一。
01
說起KK集團,其IPO之路可謂是一波三折,目前能否上市也還是未知數。
KK集團最早一次遞表是在2021年11月4日,後招股書失效;1年多後的2023年1月20日,該司再次遞表、再次失效;2023年7月31日,其再次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目前尚無更多進展。
KK集團成立於2015年,創始人吳悅寧1984年出生,廣東潮汕人,曾被《財富》評為2021年中國40位40歲以下的商界精英。
吳悅寧是一位IT男,2007年從東莞理工學院軟體工程專業畢業,曾任職於億聚網,職位為產品經理。在億聚網任職僅1年,吳悅寧就辭職創業,和兩位大學同學一起創立「叮客網」,專註網路遊戲體驗。
因為抓住時下熱點等原因,叮客網在當時火了一把,還讓吳悅寧賺了些錢,但最終該項目因為融不到資而終止。
吳悅寧下一個項目就是潮品零售,據媒體報道,這是他通過不斷思考,緊盯矽谷動態、市場調研等得出的新思路,而吳此前其實並未接觸過該行業。
回溯來看,2015前後,湧現出了不少潮品零售品牌,除了KK這一波,還有創立於2016年的名創優品、九木雜物社,創立於2014年的The Green Party等。
KK創立初期,只是一家社區便利店,主要賣一些零食、美妝、個護等快消品類進口商品。1年多過去,這些便利店並不賺錢,反而讓吳悅寧虧損上千萬。
痛定思痛,吳悅寧轉變銷售場景,把KK館從社區搬到商場,並進行店鋪升級。不斷試錯後,才最終敲定了潮品零售這條路。
2019年,KK集團算是正式成立,並開始兩條腿走路,打造出KKV和THE COLORIST兩大品牌。這兩大品牌一個主打精緻生活潮流,定位蜜妹感覺與名創優品或無印良品差不多,只是三者各有自己風格,消費者為誰買單全靠自己的偏好;另一個則主打美妝潮流零售,在蜜妹看來,這算得上是平替版的絲芙蘭,但透露出一種理工男的秩序感。
從KK集團官網來看,目前其擁有四大品牌:KKV、KK、X11、THE COLORIST。這些品牌都頗具辨識度,店鋪主打的就是一個顏值。
02
如今的KK集團規模已然不小。此前招股書數據顯示,以GMV計,該司已成為2022年中國三大生活方式消費品潮流零售商之一,且是中國前十大市場參與者中增長最快的生活
方式消費品潮流零售商,2019年至2022年的GMV複合年增長率為88.6%。
截至最後實際可行日期,KK集團的四大品牌共有擁有696家門店,分別位於我國的31個省及印度尼西亞的22個城市。
GMV高增速伴隨的是營收的穩步增長。2020-2022年,KK集團的營收從16億元增加到36億元,複合年增長率為46.8%。這三年本來線下消費就很不容易,可以看到,2022年,KK集團的營收同比2021年的35億元只增長了1億元,但複合來看,能取得這樣的增速已經很難得了。
2022年營收雖然增長不明顯,但卻讓KK集團由虧轉盈。如下圖招股書數據顯示,2020、2021年,該司雖然營收增長快,但一直處在虧損狀態。2020年凈虧損20.17億元、2021年凈虧損56.81億元,相比營收來說屬實有點嚇人。
細看數據蜜妹發現,這兩年毛利其實還是正數。但算上不菲的銷售及分銷開支、行政及其他運營開支,經營利潤就變為負值,再減去按公平值計入損益的金融負債的公平值變動,就變成巨虧。
招股書解釋,按公平值計入損益的金融負債為該司發行的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以及由廣東快客發行的普通股的贖回負債的公平值變動,並與該集團的估值變動有關。2020年,該項名目為-18.4億元、2021年為-53.57億元、2022年回到+4.89億元。
基於此,2022年,KK集團的凈利潤由負轉正,為6186.4萬元。這也是該司降本增效的結果。2022年其行政及其他營運開支從前一年的5.25億元微降至4.94億元。不過銷售及分銷開支漲幅略大,從2021年的10.97億元增加到13.13億元。
2023年1季度,KK集團的利潤增加到7765.4萬元,比2022全年還多,營收漲幅也明顯,可見全面放開之後線下消費復甦還是挺明顯的。
03
雖然部分數據正在向好,但KK集團的壓力也顯而易見。加上今年,資本市場整體表現不太盡如人意。
公開資料顯示,KK集團一共經歷過7輪融資,摺合人民幣大概接近46億元。最後一次融資時間為2021年7月,投資方為北京京東叄佰陸拾度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截至2020年-2022年末及2023年3月31日,KK集團錄得的負債凈額分別為人民幣2,709.8百萬元、8,172.1百萬元、8,362.8百萬元及8,331.7百萬元。這些投資何時能活得回報尚未可知。
截圖來源|企業預警通(特此感謝!)
2022年8月,港交所修改《上市規則》,規定發行人必須聘請整體協調人,且港交所主板IPO項目必須在遞交上市申請前不少於兩個月委任保薦人兼全球整體協調人。
根據港交所定義,整體協調人主要操盤後期的全球發售工作,擁有向發行人作出分配建議和超額配股行使酌情權等權利。
倘若中途整體協調人主動退出,某種程度上說明聯繫不到足夠多願意認購的投資人。
如有投行人士所言,港股及境外資本市場上市流程和門檻相對A股較低,上市相對容易。難點在於把股票賣出去,所以承銷商壓力很大。
KK集團的上岸之路,任重道遠。
版權聲明:本文系閨蜜財經創作,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如需轉載,請獲取授權。另,授權轉載時還請在文初註明出處和作者,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