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1951年7月,在朝鮮戰爭還未結束的情況下,參戰雙方就開始了新一輪在談判桌上的較量。
為了在最大程度上爭取利益,美方直接派出了包含4位將軍在內的5名談判高手,誓要在談判桌上找回一些場子。
在這種情況下,中朝兩方派出的談判人選就顯得極為關鍵。毛主席對此十分重視,點名讓一個人坐鎮,並點評道:「就派他去,他吵架就沒輸過。」
主席選中的這個人究竟是誰?他又將在談判中起到怎樣的作用呢?
帶兵打仗不容易,「動嘴吵架」數第一
縱觀世界戰爭史,恐怕再找不出哪場比朝鮮戰爭更為「奇葩」的戰役了。因為自從中國介入戰爭後,雙方在此後一年多的時間裡就幾乎打出了結果,誰也無法完全擊潰對方,走向談判桌是必然的結果。
儘管如此,朝鮮半島錯綜複雜的局勢和利益糾紛還是不斷將戰爭拉長,直到戰爭開始3年後戰火才徹底平息。這場艱難的勝利,離不開無數志願軍的流血和犧牲,也離不開眾多談判人員在談判桌上的努力。
下面讓我們把時間倒回到1950年聖誕節前夕,美國五星上將麥克阿瑟在給士兵訓話的時候表示,一定會在聖誕節前將志願軍擊潰,然後讓他們回家享受美食和香檳。
可讓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在接下來的長津湖戰役中,美軍屢戰屢敗,直接讓麥克阿瑟的豪言成為了一個笑話。
彭老總在戰場上料事如神,志願軍又常常如同神兵天降一般打亂美軍的部署,一次次出其不意的勝利直接打破了美軍的不敗神話。麥克阿瑟的失敗讓美國總統杜魯門顏面盡失,他連夜召回了麥克阿瑟,讓李奇微繼續率領部隊作戰。
可李奇微的到來依然沒能扭轉美軍的頹勢,眼看著傷亡越來越大,美國人已然不願再承受更大的損失。所以從1951年開始,中朝和美韓雙方就展開了談判,協商關於停戰的一切事宜。
根據雙方的約定,談判代表團的名額有5個,可以由參戰雙方任意指派。雖然美國人主動提出了談判,但他們其實並不服氣,而是把這次談判當成了對中朝兩國的「施捨」。
本著這樣一種態度,美國人自然不願意在談判桌上吃虧,派出了包括4名將軍在內的豪華談判陣容,其中領隊是聯軍海軍總指揮喬伊中將。美國這4位將軍都有長期在遠東地區服役的經歷,十分擅長和亞洲國家打交道,可以說一個比一個精明。
中朝方面對此也作了充分應對,由朝鮮大將南日牽頭,再加上2名少將,以及志願軍副司令員鄧華和參謀長解方。從規格上看,朝鮮方面甚至還要高於美國,但他們的談判經驗遠不及美國的那幾位將軍。
參與談判的雙方人員確定以後,朝鮮戰爭停戰談判徹底被提上了日程,遠在北京的毛主席也了解到了全部情況。按照他老人家的預想,朝鮮戰爭起碼會持續3到4年的時間,美軍在這期間肯定還會有不少動作,所以必須再派一位經驗豐富的「談判專家」前往朝鮮掌控局勢。
為了挑選最合適的人,毛主席第一時間召集中央領導召開了一次會議。當時中國外交部能用的人很多,但考慮到朝鮮戰爭的特殊性,這個人選必須再三斟酌。毛主席先後聽了很多人的意見,都覺得不太滿意,最後他將目光望向了周總理。
「恩來,你覺得我們該派誰去比較好?」
「主席這麼問,想必是心中有人選了,不如我們各自寫下來,看看是不是同一個人。」
說完,毛主席和周總理就各自在紙上寫下了一個名字,看完之後兩人頓時會心一笑。這個讓主席和周總理都看中的人就是李克農,時任外交部副部長,是軍委情報部門的「一柄尖刀」。
「看來咱們意見統一嘛!那就派他去,他打仗不一定行,但吵架可從沒輸過。」
毛主席對李克農的評價可謂是一針見血,雖然李克農並未擔任過部隊的指揮員,卻促成了我軍的無數次勝利。
正因為他出色的情報能力,才讓我軍截獲了大量有效情報。這些情報在極大程度上減少了部隊的傷亡,甚至讓我軍有了未戰先勝乃至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能力。
膽大心細施妙計,應對自如顯底氣
多年來,李克農一直活躍在暗處,為黨中央源源不斷的輸送情報。多年的地下情報工作經驗賦予了李克農一顆「大心臟」,往往局勢越危險的時候,他越是能夠保持克制和冷靜,從而作出最精確的判斷。
所以儘管李克農的職務並不算很高,但他的能力卻深受毛主席認可。新中國成立後,李克農一直協助周總理處理各項外交工作,這使得他對國內外局勢深有研究,更容易把控談判的尺度。
還有一個更關鍵的點是,李克農並沒有直接參与朝鮮戰爭。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更容易洞察戰爭的全貌,從而作出更準確的判斷。
當然這一切都是中央領導人在暗中安排的,毛主席無意讓李克農露面,而是讓他在幕後總攬全局、坐鎮指揮。為了減少李克農的工作量,中央還專門派喬冠華擔任他的副手。值得一提的是,喬冠華後來成為了我國的外交部部長。
一切安排就緒後,李克農便率領團隊奔赴朝鮮,輾轉多地後終於到達了朝鮮的戰時首都開城,得到了朝鮮領袖金日成的熱烈歡迎。他們到達的時候已經是7月6日,距離第一次正式談判還有不到4天時間。
時間緊迫,李克農立刻開始了工作部署。他先是同5位台前的談判代表舉行了一次會面,同他們交換了對當下戰爭形勢的一些看法。緊接著又給喬冠華等人安排了工作,讓他們負責起草後續談判的發言稿。
而李克農本人則負責將每天的談判內容彙報給中央領導,和他們交換意見和看法,並隨時根據中央的指示調整一些談判策略。
這邊戰場上的炮火還沒有停息,另一場沒有硝煙的戰鬥便要在談判中上演。沒有人知道這場談判會在什麼時候結束,也沒有人知道戰爭什麼時候會結束,所有人都在為了更好的結果努力。
然而談判還沒開始,李克農就遇到了一個棘手的問題。按照談判的流程,雙方代表在談判一開始便要交換由雙方領導人簽字的「談判授權書」。但因為朝鮮方面沒有相關經驗,根本就沒有安排中朝雙方領導人簽字。
當時距離談判還有不到兩天時間,找金日成簽字尚且來得及,但志願軍最高司令彭德懷遠在大後方,肯定來不及簽這個字。就在眾人都急得如熱鍋上螞蟻的時候,李克農大手一揮便在談判書上籤下了「彭德懷」三個大字,然後電話里和彭老總解釋了一番。
所有人都被李克農大膽的舉動震驚了,殊不知他作為情報人員出身,模仿別人字跡是最基本的操作。工作人員仔細對比了之前文件上彭德懷的親筆簽名文稿,發現李克農模仿得毫無破綻,令人拍手稱絕。
在這次談判開始之前,所有人都有預感這將是極為艱難的一次談判,也做好了長期談判的準備。但直到談判真正開始的時候大家才發覺,他們的想法似乎還是樂觀了一些。
僅確認談判議程一項就耗費雙方半個月左右的時間,而更讓人難以招架的是美國人在談判期間使出的種種「陰招」。根據雙方約定,在談判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的時候,是不允許任何媒體進入會場的。
結果美國人第一天便展示了他們狡詐的一面,早早就安排了數十位媒體記者,談判因此被終止,但朝方大將南日還是因準備不足被媒體拍下了一些出糗的畫面。
7月25日,雙方一致決定將談判地點改到板門店,並就談判內容達成了一致意見:一是劃分軍事分界線,二是商定具體停戰日期,三是交換戰俘。這三項內容每一項都涉及到雙方的具體利益,也是談判中最為焦灼的部分,誰也不肯輕易讓步。
美方自認為擁有強大的海空優勢,要求中朝雙方對此作出一定的讓步和賠償,但他們閉口不提在陸地作戰中吃過的虧,顯然無法得到中朝的認可。美方眼看得不到任何好處,便開始拖延談判的進程,想以此來逼迫中朝作出讓步。
對此李克農的回應是:「陪他們耗下去,我們有的是時間和耐心。」雙方似乎都抱定了這種想法,以至於在一次談判中,雙方代表在兩個多小時的時間內均一言未發,現場氣氛一度顯得有些詭異。
鞠躬盡瘁只為國,將軍威名震山河
最後雙方也明白了這些小動作得不出任何結果,便在利益問題展開了一輪又一輪爭論。李克農在得知談判情況後,總能第一時間確認接下來的談判方向和力度,這一點讓幾位談判桌前的代表極為受用。
在整個談判期間,李克農給中央的回電多達數十萬字,毛主席等人這才能精確把握談判的走勢,從而給出最關鍵的意見。在志願軍的攻勢和李克農的運籌帷幄之下,談判不斷取得新的進展,也對我方更加有利。
轉眼時間過去了一年多,停戰談判也到了最焦灼的時候。然而就在這個節骨眼上,李克農卻收到了一封令人心碎的電報,其上只有寥寥6個字,「父病逝,請節哀」。
當晚李克農面朝祖國的方向長跪不起,自始至終眼淚都沒有干過。早在解放戰爭時期他的母親因病離世,他便因公務纏身無法回家奔喪;如今他的父親去世,他同樣只能在異國他鄉遙遙祭奠,這種心情又有幾人能懂呢?
沒有人知道那晚李克農承受了多大的苦痛,但他第二天依然堅持指揮談判工作,這種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令所有人都為之動容。
但比起喪親之痛,更讓人擔心的是李克農的身體,他的身體早在解放戰爭時期就落下了病根。每天晚上他都要借著大量藥物才能入睡,同時他還有嚴重的哮喘,朝鮮寒冷的氣候讓他的身體每況愈下。
儘管如此,李克農依然拒絕了中央派人接替他工作的好意,他下定決心要在談判桌上為祖國爭取更多利益。
當時間來到1953年6月的時候,停戰談判終於接近了尾聲。700多個日夜,700多場談判,一路抱病前行的李克農終於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然而就在一切都即將敲定的時候,南韓的領導人李承晚突然犯難,強行扣留了北朝鮮2萬多名俘虜,並且有意再次挑起戰爭。
所有人都害怕李承晚狗急跳牆,希望通過進一步談判和平解決問題,但李克農堅持認為應該予以強硬的回擊。
中央領導人同意了李克農的意見,不久後最後一次戰鬥——金城戰役打響,志願軍再一次正面擊垮了南韓軍隊,殲敵5萬餘人,徹底打垮了李承晚最後一絲僥倖。
此後停戰談判再也沒有任何阻礙。1953年7月28日,雙方正式在停戰協議上簽字,朝鮮戰爭最終以中朝的勝利畫上了句號。這次戰役打出了中國軍隊的威名,從此再也沒有國家敢小覷中國。
1955年李克農被授予上將軍銜,並繼續負責我國情報工作。但由於他長期超負荷工作透支了身體,於1962年突發腦溢血去世,享年63歲。
李克農的一生充滿了傳奇的色彩,作為一名將軍,他雖然沒有上陣殺過敵,但他做出的貢獻足以殲滅數十萬敵人,他的故事值得我們每一個人銘記。
對於李克農在停戰談判中做出的貢獻,屏幕前的你有著怎樣的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註:文章中出現的人物對話皆為作者根據史實資料和當時的情景合理設計的,不可作為參考!
由於平台規則,只有當您跟我有更多互動的時候,才會被認定為鐵粉。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注」,成為鐵粉後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