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在歐亞之間:俄羅斯的地緣政治博弈俄烏衝突,作為冷戰之後最為激烈的局部戰爭,震動了全球。這場戰爭引發了國際間的種種推測,其中最為引人矚目的是:這場戰爭是否預示著俄羅斯將重新回歸西方陣營?雙頭鷹圖騰,與聖喬治的象徵,凝聚了俄羅斯深深的歐洲情結。這種情結不僅僅來自於文化認同,更來源於歷史和國徽中的傳統象徵。從葉利欽到普京,無論是哪位領導人,他們都顯示出了對歐洲的深厚情感。
然而,回首歷史,儘管俄羅斯在某些時期對西方的態度溫和,但與中國的關係似乎始終處於微妙的狀態。儘管中俄關係在冷戰後有所改善,但這種改善並未到達真正的友好層面。
相較之下,俄羅斯與西方的親近程度顯得尤為突出。不僅曾經提議加入北約,還成為了「G8」的一員,這足以說明其對西方的熱忱。但這種熱忱在2014年受到了嚴重挑戰,克里米亞事件成為了轉折點。
此後,俄羅斯與西方的矛盾日益加深,特別是與歐洲的關係。歷史中的沙俄帝國經常干預歐洲事務,留下了對俄羅斯的恐懼情結。克里米亞事件和隨後的俄烏衝突只是重燃了這種恐懼情結。
而在這背後,美國則扮演了一個關鍵角色。美國追求全球霸權,而歐洲則是其重要的盤子。在美國的策略中,使歐洲保持對俄羅斯的恐懼是至關重要的。美國通過經濟和軍事上與歐洲的緊密聯繫,使歐洲的安全受到其控制,從而實現其地緣政治策略。
在這一大背景下,俄羅斯的內部態度也出現了重大變化。過去的三派輿論現在被替換為更為極端的聲音。這其中,對烏克蘭的態度則最為激烈。
綜上所述,儘管俄烏衝突之後俄羅斯可能存在重新回歸西方的意願,但由於歷史、文化、政治以及地緣政治的複雜因素,其重新與西方接軌的可能性並不大。相反,這場戰爭可能進一步加劇了俄羅斯與西方的矛盾,使得其在國際局勢中的地位更為尷尬和微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