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意外勝仗,竟讓韓先楚悔恨終生,晚年慟哭:把我和他葬在一起

在開國上將中,韓先楚的個性極為鮮明,他性如烈火,用兵雷厲風行,更是出了名的「膽大包天」,在戰場上向來只認事實,很少服人,「指揮上級」這類事他更是沒少干。


長征攻打定邊城,在接到彭德懷的撤退命令後,韓先楚反手就是一封請戰書:我決計克城殲敵,望速核復;東北新開嶺一戰,他和4縱司令曾克林因「打弱打強」的問題大鬧一場,引得林彪只能親自出面,下令「聽韓先楚的」;打海南,他又和總指揮鄧華吵得「房頂要掀了」,最後才說服鄧華同意提前攻島的戰略。


作為有名的「旋風司令」,韓先楚的軍事風格是以快制慢,以靈活機動廣泛殲敵,所以他不喜歡帶著各種約束去指揮作戰,打到暢快處,甚至連林彪都命令不了他。


但偏偏也有這樣一個人,能讓韓先楚服服帖帖的聽話。他的出現造就了英雄的橫空出世,卻也讓韓先楚留下了終身遺憾。他就是被譽為紅25軍軍魂的吳煥先


一、愣頭兵就認準了「七相公」

如果不是吳煥先,也就不會有後來的韓先楚。


亂世之中,一座大別山就將黃安與外界徹底割裂開來,裡面的人走不出去,外面的人不願進來。少年韓先楚就是大山中的犧牲品,他出身貧寒,當過放牛娃,學過篾匠,做過短工,目睹地主惡霸橫行鄉里,雖憤恨世道不平,卻又勢單力薄無能為力。


但黃安,註定要成為英雄之地。1927年的黃麻起義,用一聲炮響震動了整個鄂豫皖。正是在這場聲勢浩大的起義中,韓先楚第一次聽到吳煥先的名字,並從此開始了一種嶄新的人生。


吳煥先是什麼人?黃安有名的富家少爺,他家在當地不僅擁有14畝水田、8畝旱地、2頭耕牛、8間瓦房,而且在集鎮還擁有一家山貨店,經營著大量的土特產和日用雜貨。

吳煥先

但偏偏就是這樣一個衣食無憂的公子哥,卻在一天突然把自家的佃戶債戶召集到一起,宣布誰租種了他家的田地,那塊地就歸誰所有,從今往後絕再不向各戶收租逼債,欠下的租子、債款也不用交還,連本帶利通通勾銷。


最後,吳煥先還把買來的一張馬克思像恭恭敬敬地貼在供桌上方,並說了這樣一句話:


「你們要知道,這大鬍子老頭可是個好老頭啊,他名字叫馬克思。他是我們窮人鬧革命的導師,按照他的辦法干,我們就會創造出一個新社會來。」


那些沒有文化的貧農,哪裡曉得什麼叫做革命,但當看著吳煥先當著眾人的面,親手把租地契約和債務借據全部焚燒,所有人都明白了:要想過上好日子,就要跟著吳煥先。

黃麻起義

吳煥先在家族兄弟中排行第七,他家又比較富裕,所以當地人總是習慣稱他為「七相公」。對比那些因為自己受苦受窮才去鬧革命的人,主動毀家革命的吳煥先更加擁有一種號召力,所以當他在黃安拉起紅軍的旗幟時,一呼百應。


「跟著七相公鬧革命。」


也成為當地老百姓們口口相傳的一句口號。


1932年10月,隨著紅四方面軍主力撤離鄂豫皖蘇區,留下來的吳煥先在黃安檀樹崗重建紅25軍,自己擔任軍長。他幾乎就在短短的幾天之內,就把軍部、2個師和2個特務營的架子組建起來,集結了7000多人,其中大多數都是大別山子弟,平均年齡甚至不到18歲。


那個時候的韓先楚只有17歲,先前參軍因為年紀小,一直跟著家鄉游擊隊作戰。吳煥先充實紅25軍戰鬥力時,特意從地方選拔了一批優秀的戰鬥骨幹,韓先楚也因此被徵調到了主力部隊。

韓先楚當時愣頭兵一個,常年跟隨游擊隊轉戰山區,部隊換了幾茬,基本都是上級讓他幹嘛他幹嘛,打起仗來就是握著大刀猛衝猛打,雖然勇敢,但性格也毛躁得很。


不過到了25軍,一切就變了。吳煥先看中韓先楚的本事,把他調到手槍團,這支部隊雖然只有百餘人,但戰士皆是各部選拔上來的戰鬥精英,個個身手不凡,槍法出眾,喬裝偵察、捉俘虜、搞情報,樣樣精通。


而為了培養一批前途無量的基層指揮員,吳煥先自己還總結歸納了8項游擊戰術要領,經常開課對全軍官兵講解,並進行系統性的訓練,這讓首次接觸專業軍事知識的韓先楚大受震撼,一有空就在空地上拿著樹杈畫沙盤,把吳煥先教的戰例都復原一遍。


在韓先楚成長的前期,有兩大因素對他的影響深遠:一個是紅25軍留守蘇區,常年孤軍作戰,極端惡劣的戰場環境逼著他學會險中求勝,不循常規;另一個則是吳煥先對他的細心打磨,讓他從一個游擊隊員蛻變為紅軍中青年將才。


從那時起,韓先楚就一直把吳煥先視為榜樣,他自己也曾說道:


「吳煥先同志沒有進過軍事學校,但他善於從戰爭中學習戰爭,從勝仗和敗仗中找出經驗教訓,找出新的鬥爭策略。」


韓先楚戎馬半生,從未有過敗績,正是因為他擅長在戰鬥中不斷吸取經驗,而他最常提到一場經典戰例,就是當年吳煥先採取「牽牛」戰術誘敵深入,巧設「口袋」將敵警1旅引入崇山峻岭一舉全殲的戰鬥。


無論是打法風格,還是行事作風,韓先楚身上常能看到吳煥先的影子。對於韓先楚來說,吳煥先不僅是他革命的引路人,軍旅生涯的伯樂,更是手把手教他打仗的老師。正是在吳煥先的磨礪下,韓先楚完成了從兵到將的第一步。


二、從擔架兵到副連長

韓先楚能打仗,但天生也是一個能闖禍的角色。

在25軍經歷一年多的歷練,又有吳煥先的破格提拔,他很快就從士兵做到了排長,並跟著部隊奔襲羅田縣城,打了一個大勝仗。但也正是這場戰鬥過後,韓先楚挨罰了。


原因是當時攻破縣城後,紅軍繳獲了七千多塊銀元,這在當時可是一筆巨款,足夠紅25軍用度個一年半載。為了安全運送這批銀元,軍部特意挑出了一批幹練的幹部,讓他們分頭攜帶銀元撤退。


韓先楚也分到了一袋子銀元,但偏偏就在他撤退的時候,部隊遭遇敵人追擊,亂戰中一顆子彈剛好就射在了背後的布袋上,成百塊銀元撒落一地。韓先楚急得直跺腳,但戰鬥過於激烈,根本沒有辦法把散落在大街上各處的銀元撿起來,最後還是戰友硬拉著把他帶離了戰場。


雖說這袋銀元擋下了子彈,算是救了韓先楚一命,但銀元丟了也是大過。當時韓先楚的營長叫李學先,聽到消息後是又急又氣,把韓先楚痛批了一頓。但李學先也知道戰場總會有些意外,所以並沒有過分處罰他,只是撂下一句話:


「你的排長別幹了,去給我抬擔架,至少抬2年。」


排長不排長的,韓先楚其實也無所謂,但不讓他打仗,跑過抬擔架,這卻讓他憋了一肚子氣。但也沒辦法,闖了禍就得挨罰。


倒是最後作為軍長的吳煥先,突然發現平常那個打仗總沖在最前頭的「韓排長」不見了蹤影,找人問了才了解到情況。為此,他主動找到韓先楚,安慰道:


「丟了銀元,還可以從敵人手裡奪取,從戰場上繳獲。現在最需要的是英勇殺敵的戰士!你還是要扛起武器,參加戰鬥!」


這一席話,讓心中委屈的韓先楚頓時就忍不住了,眼淚直嘩嘩往下掉,但他也知道紀律,並沒有跟軍長求情,只是解釋道:


「營長下了命令,少說也要抬兩年。」


吳煥先聽罷大笑,拍了拍韓先楚的肩膀,告訴他:


「不成不成。你馬上就去找李學先營長,叫他給你發一桿漢陽造,就說是我說的。你先去擔任排長。好好打上幾仗,還指望你擔任連長、營長、團長吶!」


李學先也是紅25軍的一員虎將,其實按他的性格,也未必捨得把能打仗的韓先楚按在擔架隊閑置2年。不過吳煥先的救場,不僅及時免去了韓先楚的處分,也讓他沒有錯過紅25軍迅速發展壯大的最佳時機。

李學先

在之後的一段時間裡,韓先楚跟隨吳煥先南征北戰,屢立戰功,很快就晉陞為225團的副連長。這個副連長有多重要?以韓先楚的資歷,如果不是在這個階段跨出了關鍵一步,進階到連隊指揮崗位,那麼之後長征他就不會有過多的表現機會,包括後來開國授銜資歷上都要吃虧。


韓先楚為什麼只服吳煥先,因為他雖然身為軍長,卻對最基層的幹部戰士格外上心。


紅25軍剛重建時,條件艱苦,部隊經常斷糧。吳煥先因飢餓臉上浮腫,警衛員看著心疼,熬了一鍋粥給他送去,哪想吳煥先自己不捨得吃,又將這一小鍋粥全部端到衛生隊,親自餵給了傷病員。


前線部隊送來繳獲的一點白木耳留給他滋養身體,他知道後又是斷然拒絕:


「這些補品應該送給傷病員吃!」


對於那些背井離鄉,遠離父母親人的年輕戰士來說,吳煥先更像是父親一般的角色。有這樣的軍長,年輕的紅25軍才能緊緊凝聚在一起,同生共死,展現出強大的戰鬥力。韓先楚、劉震、陳先瑞、張池明這些25軍走出來的將軍,無一不念著吳煥先的恩情。


三、力排眾議,北上會師

1934年4月,紅25軍與皖西的紅28軍順利會師整編,番號仍為25軍,由吳煥先任政委,徐海東任軍長。同年11月,徐海東主動「讓賢」剛被上級派到蘇區的程子華,自己擔任副軍長。

而這個時候,25軍也面臨一個最為艱難的選擇。


當時紅一、四方面軍成功在川陝會師,但因為戰略分歧,四方面軍主力最終南下川西,而一方面軍則轉而向陝北進軍。作為四方面軍的留守部隊,紅25軍內部幾乎所有人都主張入川,唯獨吳煥先反對。


吳煥先極具戰略眼光,也分得清是非曲直,認為紅25軍應該堅決擁護中央紅軍,執行西進甘肅的計劃。當時軍長程子華手部傷了動脈血管,約兩三個月處於昏迷狀態,副軍長徐海東被敵人子彈打中臉部,昏迷了四天四夜才蘇醒過來,二人均負重傷,所有的重擔壓到了年輕的吳煥先身上。


作為紅25軍的主心骨,吳煥先最終力排眾議,決定北上。這個重要決策,不但決定了紅25軍當時的命運,也影響了紅25軍將士接下來幾十年的命運,甚至是整個紅25軍的歷史地位!


幾十年後,韓先楚在紀念吳煥先的座談會上就說過這樣一句話:


「政委的決定,挽救了紅25軍,也挽救了我們所有人。」


紅25軍的長征路並不容易,但打的漂亮仗也不少。其中最關鍵的一戰,正是吳煥先和韓先楚這對師徒聯手導演的獨樹鎮戰鬥

11月26日,紅25軍突破許南公路,卻在中途遭遇1個旅和1個騎兵團的阻擊,戰鬥異常艱難。而在身後,敵人所謂的「追剿縱隊」共40多個團也窮追不捨,分兵從兩翼包抄而來。面對敵人數倍兵力的前後夾擊,紅25軍已然陷入絕地。


雨雪交加的極端天氣,又是長途行軍,饑寒交迫,部隊已經精疲力竭,這個時候一旦拼不過,就是全軍覆沒。危急時刻,吳煥先親自趕到一線指揮。韓先楚見到政委上了陣地,害怕他受傷,急脾氣一下就上來了,大喊著讓警衛員把吳煥先拉下去。吳煥先也是個倔性子,指著韓先楚喊到:


「你給我堅決頂住敵人,怕什麼!誰都不準後退!」


仗打到這個份上,拼的就是哪一方更頑強。在又一次打退敵人的進攻後,吳煥先一把從身邊交通員的背後抽出大刀,躍出陣地,振臂高呼:


「不怕死的,跟我來!」


紅25軍最擅長白刃戰,能拚命,有蠻性,憋在陣地上挨炮早就忍不住了,聽到政委一聲令下,紛紛大喊殺敵,提著大刀沖向潰退的敵人。戰鬥中韓先楚更是一馬當先,率領一個連首先突破敵人的包圍圈,為部隊衝出一條血路。


看到韓先楚拚命三郎般的表現,吳煥先曾在戰後對全軍稱讚道:


「唯楚有材,先楚為例!」


幾天之後,紅25軍沿河南葉縣、方城邊界西進,在方城拐河鎮東北孤石灘通過澧河時,遭到上萬敵軍的追擊和夾擊。這一次,又是吳煥先直接指揮,韓先楚親自帶隊強渡澧河,幫助紅25軍在天時地利人和全都不佔的劣勢下扭轉戰局。

吳煥先和韓先楚這一帥一將,在長征路上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默契。這兩仗,也是韓先楚的成名之戰,之後他就被吳煥先提拔為225團3營營長,不久又改任1營長,就此成為紅25軍赫赫有名的一員戰將。


四、犧牲在黎明之前

1935年7月,紅25軍為了策應中央紅軍北上,離開新建立的鄂豫陝蘇區繼續長征,以牽制敵人的兵力和破壞敵人的大西北後方。


一個月後,紅25軍在甘肅涇川縣南渡汭河,時值大雨傾盆,河水猛漲,吳煥先擔心部隊,便親自站著岸邊上指揮部隊渡河。然而就在這個當口,紅軍後方突然想起了槍聲,敵人一個團竟朝著河岸猛撲過來。


這個時候紅25軍先頭部隊已經渡河完畢,剩下的部隊剛渡一半,根本來不及回防。為了防止發生後衛部隊被敵軍壓制到汭河邊進退兩難的局面,吳煥先當機立斷,帶著軍部交通隊和學兵連150人從右翼插入敵後,阻截敵人進行前進。


雖然背水一戰且兵力懸殊,但在吳煥先的指揮下,紅軍反而佔據了上風。敵人沒想到從背後殺出一支奇兵,頓時亂了陣腳,奪路逃竄。


但也就在亂戰之中,潰逃的敵人發現指揮戰鬥的吳煥先,知道這一定是個大官,當即端著槍對準了他。警衛員發現時,提醒已來不及,一顆子彈射入吳煥先的胸部,一代名將慢慢地倒在泥濘的河灘上。


看到政委負傷,戰士們怒火萬丈,子彈打光了就拼刺刀,把敵人壓到一條爛泥溝里,奔逃的奔逃,跳崖的跳崖,人馬互相踐踏,最後一舉殲滅。


槍聲停了,又是一個大勝仗。但也就在戰鬥結束後,噩耗傳來:吳煥先政委傷重犧牲,年僅28歲。


大雨之下,汭河岸邊,全軍哀痛。


聞聽消息,韓先楚仰天慟哭。為了指揮部隊渡河,這一次他沒有守在政委身邊,而等到再次見面的時候,只看到烈士的遺體。韓先楚無數次懊悔,如果當時他陪著政委一起斷後,也許英雄就不會犧牲。


每當回憶起吳煥先,韓先楚都會痛惜不已:

「什麼叫軍政雙全?他就是。他是帥才,全才呀!他要能活到今天,那可是不得了呀!」


但戰爭,註定要有悲壯。


當時紅25軍指戰員想把政委埋在河南岸,但徐海東卻說:


「埋在北岸吧,這樣也能離陝北近一些。」

吳煥先(左)、徐海東(右)

就這樣,韓先楚等人抬著吳煥先烈士的遺體渡過汭河,當晚買來一口油漆棺材,把他掩埋在隴東高原


吳煥先犧牲45天後,紅25軍到達陝北,與西北紅軍第26、第27軍會師,結束長征!作為4支長征隊伍中最先到達陝北的一支紅軍,紅25軍不僅沒有減員,還增了800多人,全軍上下裝備齊整,鬥志昂揚,堪稱一大奇蹟。


在看到這樣一支英雄部隊後,毛主席也是由衷感慨:


「紅25軍遠征為中國革命立了大功,吳煥先功不可沒!」


在吳煥先犧牲後,韓先楚整理他的遺物發現了一張半身照。這張照片,他一直留著,從長徵到進軍東北,再到揮師海南,包括後來的朝鮮戰場,幾乎從不離身。新中國成立後,這張照片被韓先楚一直擺放在書桌上,孩子們曾問照片里的人是誰,而韓先楚則語重心長地告訴他們:


「這個人叫吳煥先,是我的恩師、老首長,是我一生最敬重的人,你們一定要像我一樣尊敬他。」

韓先楚一家

當年的湖北黃安,後來更名為紅安,在這裡的烈士陵園裡,有吳煥先烈士的衣冠冢。晚年韓先楚回憶起吳煥先時,經常落淚,他一再叮囑兒子韓毅:


「我去世以後一定要回紅安老家,要把我和老首長吳煥先葬在一起。」


1986年10月3日,韓先楚在北京病逝。1987年5月18日,紅安縣城舉行隆重儀式,將韓先楚的骨灰安放在紅安烈士陵園。在這裡,有吳煥先、有韓先楚,有22552位有名有姓的烈士,還有14萬為革命而犧牲的家鄉兒郎。

紅安烈士陵園

英雄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