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武拒統不得人心,台當局騙術破產:志願兵明年將減少五千多人

文/北極鐵鎚

長期以來,台灣當局都在宣揚以武拒統戰略是「台灣人民的選擇」,一些受民進黨當局資助的人還聲稱,超過七成的台灣民眾表示,一旦爆發戰爭就會「保衛台灣」。不過民調數據可以造假、可以通過設置議題來操縱,面對本就可避免的戰爭,台灣民眾的實際選擇相當誠實。據台灣中時新聞網報道,根據台灣地區防務部門公布的2024年預算書顯示,明年台軍志願役官士兵將比今年減少至少5187人,等於直接減少了十個營的兵力,其中99%的減少員額是士官長、士官,中時新聞網認為,這會對台軍的戰鬥力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針對以上消息,新華網進行了轉載。

新華網轉發相關消息

這裡我們需要簡單介紹一下台灣省的兵役制度,台灣省的兵役制度和俄羅斯類似,都施行義務兵役和志願兵役相結合的兵役制度,每個成年男子都需要在台軍中服役一年。與此同時,台軍會和服義務兵役時期表現突出者接觸,與其簽署兵役合同,讓其成為合同兵。一般情況下,這些合同兵會擔任士官,成為基層部隊的骨幹。或者擔任坦克兵、炮兵等技術兵種。根據台灣地區防務部門官方網站統計的數據,2020年台軍志願役官士兵共有16.9317萬人,隨著近年來兩岸局勢日漸緊張,這一人數也在逐漸增加,至今年增長至17.1422萬人。不過明年,台軍志願役官士兵人數將會降至16.6235萬人,創下了2020年以來的新低,也是五年來首次人數降低。

台軍演習,進行重炮對海攻擊

雖然台灣當局在美國的壓力之下,將義務兵役期從四個月延長至一年。但在現代戰爭條件下,僅接受了一年訓練的義務兵顯然不足以掌握操作複雜技術裝備的技巧,只能勉強充當缺乏技術含量、僅能使用單兵武器輕步兵。而且如果沒有經驗豐富的士官和基層軍官的帶領,這些義務兵被送上戰場後,就是沒有主心骨的一盤散沙,完全沒有任何作用。在分配作戰任務時,義務兵只會承擔守備任務,而台軍的機動部隊要完全由志願兵組成。所以,志願役官士兵的減少,意味著台軍的骨幹、台軍的精銳減少。這樣的損失,是無法通過延長義務兵役期來彌補的。值得一提的是,台軍「預算員額」的數量一般還會高於實際員額,去年台灣省《聯合報》就報道,至少七成的台軍機動部隊編現比(編製人數和實際人數的比例)不到90%,總體缺編人數達30%左右。

台陸軍542旅官兵操演資料圖

如今兩岸局勢愈發緊張,為什麼台軍志願役官士兵的規模會出現下滑呢?台灣省所謂的「政策研究基金會」副研究員揭仲認為,首先是因為台灣省經濟發展,人均GDP幾乎要超過日本,台軍志願兵開出的工資難以吸引適齡人群參軍。其次是台軍經費不足,最近台灣當局從美國購買了十多種先進武器裝備,花費相當驚人;而且台軍組織臃腫,台軍的將軍人數居然比美軍都多,為數不多的軍人工資,一大部分都被這些將官們拿走,能發到普通士兵手中的工資,就更少了。第三是軍隊霸凌現象嚴重,台軍繼承了國民黨軍的惡劣習氣,軍隊內部等級森嚴,老兵霸凌新兵、上級欺負下級的問題層出不窮。幾乎每隔幾年,就會有台軍士兵因不堪被霸凌而當逃兵乃至自殺。所以即使台軍志願兵工資已經多次上調,大多數台灣青年寧願選擇工資更低的工作,也不願參軍。

島內徵兵現場

不過還有一個理由,是台灣方面的專家沒有提出來的,那就是台灣民眾反對以武拒統,不想上前線為民進黨當局的野心、為美國霸權主義送死。從民族大義的角度來看,加入台軍以武拒統,是數典忘祖的漢奸行為,會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遺臭萬年。從個人利益的角度來看,解放軍已經擁有了壓倒性的軍事優勢,而美國只希望台灣人流盡最後一滴血,一旦戰爭爆發,美國或許會給軍事援助,但直接出兵干涉的可能性無限接近於零。若參加台軍志願役,在面對解放軍時恐怕是九死一生。所以,不論是為了民族大義,還是為了個人私利,絕大多數清醒的台灣民眾都不願意參加台軍志願兵。

島內當局連續遭遇徵兵難題

台軍缺編問題其實早就說明,民進黨當局「以武拒統」的戰略不得人心,而島內的數典忘祖之人更是只有口舌上的功夫,實際上不敢和解放軍抗衡。現在台軍正式削減志願兵的規模,這更說明了台軍兵員枯竭問題之嚴重,說明了求穩定、求和平、求發展,才是台灣社會的主流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