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子華是山西運城人,出生於1905年,17歲那年,他考入了太原國民師範學校。在校學習期間開始接受進步思想,並加入了共產黨。1926年冬季,他棄文從武,考入黃埔軍校武漢分校。軍校畢業後參加了廣州起義,起義失敗後來到陝西軍閥岳維峻的部隊從事兵運工作,領導了著名的「大冶兵暴」。
1931年,程子華進入中央蘇區出任紅35團團長,跟隨部隊參加了許多重要的戰役和戰鬥,先後擔任過紅40師師長、紅41師師長、紅14師師長和紅22師師長,並獲得過二等紅星獎章。1934年6月,程子華奉命來到紅25軍,出任軍長,並跟隨部隊參加了長征。到達陝北後,紅25軍和陝北紅26軍、紅27軍合編,組成了紅十五軍團。徐海東出任軍團長,程子華為軍團政委。
之後他又參加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擔任過四野第13兵團司令。1955年大授銜的時候,解放軍19個兵團司令當中,有15個人被授予了上將軍銜,陳賡、許光達和肖勁光三人還被授予了大將軍銜。只有程子華一人沒有被授予軍銜,這是因為他在廣西戰役還沒有結束的時候就已經離開部隊到山西任職了。
那麼程子華為何在這個時刻被調離部隊了呢?有人認為是受到了密雲戰鬥的影響。遼瀋戰役結束後,程子華率領東野先遣兵團提前入關,目的是配合華北軍區野戰部隊殲滅由張家口返回北平的傅作義王牌第35軍。毛主席為此特意電令程子華兵團「迅即超越密雲、懷柔、順義線上之敵,向延慶、懷來地區前進」,以堵死35軍的退路。
在這封電報中,毛主席明確要求程子華的先遣兵團「超越密雲」之敵。但東野先遣兵團路過密雲縣城時,考慮到守敵數量很少,為了方便輜重渡河和解決後顧之憂,便決定順手牽羊拿下密雲。但打起來後卻發現對敵情判斷有誤,城內的敵人高達8000多人,經過兩天苦戰才拿下密雲。
得知攻打密雲的解放軍部隊全都戴著狗皮帽子後,傅作義大吃一驚,他敏銳地察覺到東北野戰軍的主力已經提前入關了,於是急忙給35軍軍長郭景雲發電報,讓他速返北平,同時派安春山率104軍接應。12月6日,郭景雲率35軍從張家口出發,此時程子華的先遣兵團距懷來還有不小的距離,如果讓35軍逃進北平,將對戰局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
毛主席得知這個消息後很生氣,當即給程子華髮電:「你們自己不以後衛軍打密雲,而以先頭軍打密雲,致耽擱時間。在這種情形下,可能你們尚未趕到,35軍及懷來之敵即已一起東逃,你們到後毫無事做,空勞往返。雖然如此,你們仍須星夜趕進。希望楊羅耿能於六日夜或七日早在下花園、新保安線上抓住35軍及104軍主力,而懷來之敵亦未跑掉,你們可協同楊羅耿殲滅該敵。」
從這封電報中可以看出毛主席對程子華先遣兵團擅自攻打密雲的不滿,程子華也因此受到了軍委和野司首長的批評。不少人因此認為程子華後來被調離部隊是受了密雲戰鬥的影響。但這其實是一個誤解,新保安戰役中,楊羅耿兵團先期表現同樣不佳,並受到了毛主席的嚴厲批評,但楊得志和羅瑞卿大授銜時都沒有受到影響,為何單單程子華就受到影響了呢?
況且平津戰役結束後,程子華還出任了北平警備司令部司令員,當時這個職位是非常重要的。不久後東野改稱四野,程子華出任第13兵團司令員,老資格的李天佑為副司令,足見野司和軍委對程子華的重用和信任。由此可見把程子華調離部隊的原因歸結於密雲戰鬥是完全站不住腳的。
再說1949年年底程子華調任山西的時候並沒有完全離開部隊,當時他除了擔任山西省委書記和省政府主席之外,還是山西省軍區的司令兼政委。要知道建國初期的省軍區司令和後來的省軍區司令完全不可同日而語。因此程子華離開四野來到山西任職並不是降級使用或者是不被重用。一年後程子華離開山西,來到全國供銷合作總社任職,這才離開了軍隊系統。
1955年大授銜的時候,程子華由於已經不在軍中任職因此沒有參加這次授銜,但獲得了三枚一級勳章。這次授銜時閻紅彥當時也已經不在軍中任職,正在四川擔任副省長,但最終作為陝北紅軍的代表被授予了上將軍銜。程子華本來可以作為紅15軍團的代表參加大授銜,但1937年的一項任命卻這一切都發生了改變。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陝北紅軍主力改編為八路軍,紅15軍團改編為115師第344旅。按照當時的改編原則,軍團長徐海東出任旅長,旅政委本應由軍團政委程子華擔任,但卻改成了黃克誠。軍史中給出的理由是程子華由於「健康原因」在延安休養無法上任。實則另有原因。兩個月後程子華來到閻錫山的第二戰區搞統戰工作,直到1943年才出任晉察冀軍區副政委。
如果當時程子華能夠順利出任八路軍115師344旅的政委,那麼後來徐海東因病休養時他就極有可能接任旅長的職務。果真如此的話,他就會成為我軍一個「山頭」的領軍人物,大授銜時可以仿照閻紅彥,至少被評為上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