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軍刺刀發展史背後,曾經的「殺人王」,三棱軍刺被淘汰真正原因

本人那篇M9刺刀誕生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發出後,有朋友私下聯繫本人,讓聊一聊我國刺刀的發展歷史和M9刺刀的區別與差異。在這裡一併滿足下各位軍迷。

歷史目前公認刺刀是法國人1640發明的,經過數百年歷史的演變,現代刺刀簡單地說分為兩大類:棱刺和扁刺。早期的刺刀多是錐形,而隨著刺刀座的出現,也開始出現了扁刺,扁刺現在也叫劍形刺,根據刃口的朝向分為順刃和逆刃,所謂順刃,就是刺刀的刃口朝下,而逆刃則正相反。

作為一個軍迷,本人曾有幸親眼見識過一位海外朋友收藏的幾款我國軍史上有名的刺刀,分別是:56式三棱刺、56式劍形刺、81軍刺,其中還包括一把美軍的M9刺刀,現在將個人對刺刀的一點認識與大家分享交流下。

這裡說下,雖然朋友收藏年代最早的是56式三棱刺,但這款還不是我軍建國後最早的制式刺刀,最早的制式刺刀應該是53式四棱刺刀。朋友也曾心心念念多方收集,但似乎無緣,總是失之交臂,而隨著歲月的遞增,現在越來越少見了,這也成為這位軍武收藏迷的一個一直的憾事。

53式四棱刺刀


53式刺刀,顧名思義,是我軍53年成建制裝備的第一款軍刺,不過當年我國處於建國初期,工業和研發力量都不足,這款軍刺主要還是仿照的蘇聯的莫辛納甘步槍刺刀而製造的,當時我軍武器設計太多是仿蘇式,在刺刀上也是如此,真正有我們自主特色的只有56式衝鋒槍刺刀和63式自動步槍刺刀。

53式四棱刺刀便於攜帶,剛度也非常優秀,但是由於53式步槍本就是一種過渡性裝備,隨著時代的發展,性能更優秀的56式步槍的出現,53式步槍也逐漸淘汰。到了1960年,53式步槍和刺刀全部停產,我軍中開始換裝56式半自動步槍和56式突擊步槍,就這樣,53式刺刀完成了它的使命,被56式刺刀系列所取代。

再說說56式,56式半自動步槍,槍長1米,槍重也僅有數斤。由於槍身較長,這款步槍非常適合用來拼刺刀。該款步槍的刺刀今天我們軍迷印象最深的就是三棱刺,還曾被很多文章譽為當時威力最大的軍刺。

56式劍型刺


其實最早期的56式槍刺是劍形刺,並且兩邊都開有刃口,可以刺、挑、劃,劈。拆下來的劍形刺和普通匕首差不多,不過由於當時的冶金工藝不太過關的原因,刃口不是特別鋒利,同時這種劍形刺韌度不足,比較容易斷裂,不過樣式設計的非常漂亮和有震撼力,所以現在除了少量儀仗部隊還在使用外,已經很少見到了。

也因此後來三棱刺成為了我們對56式刺刀最熟悉的記憶,當時56式槍族配發的刺刀基本屬於回疊固定式,和劍形刺一樣,在設計的時候就沒考慮過將其拆下來單獨使用,這樣的好處是可以避免緊急狀況下刺刀的丟失,壞處是增加了槍的重量,同時由於槓桿原理,也會影響射擊的精度。

不過,有的三棱刺還是能夠分解下來的,分解下來以後,有一個很短的金屬套筒和一根彈簧。但說實話,用槍上配備的套筒作為刺刀握柄確實不是一個好主意,因為手柄太短,握力不足,非常影響實用性。

不過這些都不是關鍵,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它的刀刃,56—1式刺刀是仿製的前蘇聯SKS刺刀,刺體經過磷化處理,整體暗灰色,沒有金屬反光,通體渾圓,分為三條並不銳利的棱狀,棱間就是傳說中的「血槽」,刺體逐步向刀尖縮小,在刀尖處呈「T」字形截面。

這樣的設計主要考慮的是殺傷力,從表面上看56式棱刺既沒有鋒利的刃口也沒有尖銳的刀頭,有的刀尖甚至是鴨嘴型,用來刺木頭,效果非常差,不過從人體工程學來說,肌肉組織對於刺狀物體的防禦性幾乎為零。所以在實戰中它的殺傷力卻是十分驚人,是一柄純粹的殺戮兇器。

一旦三棱刺刺入人體,3條血槽就可以快速地將體內的壓力釋放出來,人體的血液和組織液有很大的液壓,很多時候有的沒有血槽的刀(比如56式劍形刺)會出現拔不出刀的情況,劍形刺為了拔刀方便往往會在捅進人體以後有一個旋轉的過程,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刀體一旦被骨骼卡住就可能出現折斷的現象,而三棱刺則完全沒有這個問題,一方面它本身的受力面積小,再一個類似圓錐形的外形可以讓它輕鬆地進出人體,其本身的外形也決定了它無以倫比的堅固性,這就如同一根無比結實的縮小版的鋼釺!

可以說這個獨特的造型,造就了我們口中的殺人利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那三條血槽,這些血槽除了可以放血外,更有利於進行下一戰鬥動作,56式三棱軍刺在搏鬥中,只要刺進入敵人的體內志後,敵人的血液就會立即隨血槽大量排出,而身體上的肌肉收縮也無法吸住刺刀,這樣就可以從容的拔出再快速地進行下一個動作。

這裡要說下的是,最初我軍的56式槍族,只有半自動步槍加裝了刺刀,而56沖沒有刺刀配置。這是因為當時的56沖是仿照蘇聯的AK--47而設計的,而AK-47本身就沒有刺刀,後期才加裝的刺刀,當時還受到製造工藝和薄弱的工業基礎限制,同時為了避免影響射擊,所以56沖沒有加裝刺刀。

但到了1962年,中印戰爭爆發後,雖然56式衝鋒槍碾壓了印軍裝備的恩菲爾德步槍,常常在戰場上將印軍壓制住。但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在對峙的場面中,56式衝鋒槍由於槍身較短,在氣勢上就比不上裝了刺刀的56半,威懾力不足,以致還出現了印軍在現場面對面被四面包圍的情況下,還敢還擊的現象。因此前線部隊紛紛發來報告,要求為56沖加裝刺刀。

當時越南戰爭正在進行,後來拿著我軍軍援的越軍也發來報告,戰場上美軍見到加裝了56式刺刀的武器很害怕。最後軍委總參決定為56沖配置刺刀,最初使用的劍形刺,到了1966年熱軋處理的三棱軍刺研發成功後,56式衝鋒槍上開始正式配置這種刺刀,形成了今天我們軍迷常常所看到的56式衝鋒槍標準配置。

隨後出現的就是63式軍刺,配裝於後來的63式步槍。這款刺刀是在56式三菱刺基礎上研發出來的,採用了合金鋼,刺身比56式要長,整體也經過了磷化處理,不會反光,也可以摺疊,在硬度、韌性和剛度上都有進步。所以威力大於56式。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三菱刮刀。

63式三棱刺刀

說完三棱刺的優點,咱們也來說說它的缺點,三棱刺雖然肉搏有一定優勢,但是已經明顯是不符合現代武器發展的潮流。它的缺點也同樣明顯:功能極度單一,士兵們沒法用它開路、宿營、處理獵物等等,也就是說,除了直接捅人之外,幾乎是沒有別的任何用處。

同時由於63式步槍缺點太多,最後逐漸被淘汰,這款軍刺也成為我軍歷史上最後一款摺疊三棱刺。這也就直接導致了後來81式刺刀的出現。

81式槍族作為我國獨立研發的第一代槍族,它的刺刀無疑是值得一提的,這款刺刀屬於可拆卸式,兩邊開刃,拆下來以後可以作為匕首使用,這柄刺刀最大的與眾不同就是刀體上的4根突筋,這幾根突筋構成了4條深深的血槽,而且起到了加固刀體的作用。刀整體給人一種剽悍、兇猛的感覺,殺傷力也極為驚人,不過刀柄過於粗大,導致手小的士兵握持時的手感很不好。

81式刺刀比起56式棱刺和劍形刺在功能上有了很大的改進,可以在必要的時候為士兵提供劈砍、捕獵、挖掘等作用,但功能依然顯得有些單一,因為這款軍刺的兩邊開的是假刃,所以主要的殺傷敵人手段還是刺擊,而沒有切割等功能。同時人機工程設計這方面也不盡如人意,或許這是這款刺刀的唯一缺憾。

在這些方面外軍就明顯就做得比較好。以M9為例,M9刺刀是美軍在80年代為M16步槍選定的標準配備,在設計上借鑒了蘇聯AKM刺刀的剪和鋸的功能,但在此基礎上又開發出了很多別的功能。刀背部設計有鋸齒,可以鋸木頭和不太堅硬的金屬,刀側有一排斜紋金屬凹槽,可以當銼刀使用,另一側有一條深深的血槽,刀尖上方有段假刃和一個橢圓形孔,可以和特製尼龍刀鞘配合組成一個剪線鉗,刀柄的絕緣材料可以耐一萬伏高壓,完全可以在帶電情況進行作業。

更細心的是,刀鞘還配有一個附品袋,裡面可以裝入魚鉤、釣魚線和防風火柴等野外生存物品,刀鞘背面還貼心地裝有一塊磨刀石,平時被織物蓋片遮住,可以用來修復刀刃。尼龍刀鞘的末端還有段金屬固件,上面有個一字改錐,刀的護手板處還有兩道凹槽,可以用來開啟瓶蓋。

M9刺刀功能圖

雖然在功能方面存在著不少差距,不過無損81軍刺在我軍軍武歷史中的地位,由於剛度和強度極好,威力巨大,同時外形威武,目前很多國內現役部隊還在裝備,同時由於我國嚴格控制流出,收藏價值也非常高,國外很多軍武收藏家都趨之若鶩,也因此還成為了很多仿冒者重點仿製的對象。

不過,為適應現代戰爭的變化,我國在多功能刺刀方面也一直在大力改進,繼81式刺刀之後,我國後來開發出了87式多功能刺刀,已經具備匕首、鋼鋸、鋼絲剪、起子、罐頭刀等一系列功能。這款刺刀可以說是我軍刺刀向多功能方向發展的一個標誌轉折點。而當目前現役部隊裝備量最大的95式多功能刺刀出現的時候,至此,我國刺刀已經與世界刺刀先進水平不遑多讓了!

87式刺刀

最後,來糾正幾個在刺刀方面我們常常容易進入的誤區!

首先是血槽,在我們的認知中,血槽就是用來放血或便於拔刀的,其實這個觀點是錯誤的,血槽的主要作用是減重和增加刺刀的強度的,尤其是劍形刺,刺刀截面上的開槽凸起部分就如同一道加強筋。讓刺刀在側向力下不易彎曲或折斷。

在步兵操典中,刺殺標準動作是一刺一擰,試問,在這樣的外作用力下有什麼樣的人體組織能阻擋住拔刀動作。拔刀動作完成後,放血自然也就完成。

不過缺點是增加了工序和工藝要求,如日本的三零刺刀,戰爭後期就由於資源的匱乏,就沒有再開血槽了!

二戰日軍的三零刺刀

其次,有關56式軍刺刀刃喂毒一說。有關這個說法一度還很流行,說56式三棱刺為什麼被稱為「殺人王」,是因為刀刃塗抹了一層毒藥,一經刺入人體就無藥可救,這也完全是胡說八道。事實是,56式刺刀在淬火的過程中確實會加入少量的砷元素。

砷熟悉的朋友應該知道,三氧化二砷就是砒霜,有劇毒。就這樣以訛傳訛,說56式槍刺塗抹了毒藥。實際情況是這道工序是為了提高刺刀表面的耐磨性,但受到當時工藝的限制,殘留的砷沒法清理乾淨,開刃後這些微量的砷會氧化形成砷氧化物,不過這些殘留的砷已經微乎其微,是不足以引起中毒的。

最後就是有關56式三棱刺出現的原因,雖然在殺傷力方面非常優秀,實際上卻是當時我國的無奈之舉。二戰後,當時最大的稜錐刺用戶蘇聯都在AK-47出現後逐漸淘汰這類刺刀,可以看到,錐形刺的退役已經成為一個歷史趨勢,但新中國建立初期,我國工業基礎薄弱,優質鋼材產量極低,所以不得不採用了這款耗材少、強度高、加工方便的軍刺,完全可以說是經濟上進行的一種妥協。最後隨著我國工業的逐漸起步騰飛,在現代戰場日趨複雜的形勢下,被淘汰也就成為必然趨勢!

人類發展的歷史,其實就是一部戰爭史,男人似乎是自然界雄性好鬥的基因決定了的,所以大量軍迷朋友對戰爭和武器都有濃厚的興趣。本文的目的除了給不熟悉的朋友普及一下刺刀方面的知識,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對戰爭有一個理性的認識。正如央視某軍事節目那句經典的名句:因為珍愛和平,所以我們才回首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