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西路軍沒失敗,6名八路軍師長會變成8名?兩人都被授開國大將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麻煩手動點擊右上方的「關注」。感謝您的支持和鼓勵,希望能帶給您舒適的閱讀體驗。


或許面對過去,我們或多或少充滿一些遺憾。

對於歷史來說,同樣如此。

關於1936年西路軍兵敗河西,就是最典型例子。

1936年10月,徐向前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紅一、四方面軍,遵照中央和軍委命令,西渡黃河作戰時,不幸遭到馬家軍的殘忍殺害。

最終這支約有2.18萬人的西路軍隊伍,孤軍奮戰長達半年後,幾乎全軍覆沒。

對於這段悲痛的歷史,人們除了緬懷和反省外,也不由得想到一個假設。

那就是,倘若那次征戰西路軍沒失敗,後來八路軍的師長或許就能從當時的6位增加至8位......

一支悲愴的隊伍

儘管世人皆道,人生如莊周夢蝶,世事難料。

然而,說起西路軍西征始末,用金庸先生在《天龍八部》所說「世上一切因果,冥冥之中自有定數」更為合適。

畢竟,該事件發生前,就已經有過預兆。

河西走廊

1936年11月10日,時任西路軍總指揮的徐向前接到「寧夏戰役計劃」。

至此,他就開始率領手下的紅四方面軍往甘肅西北前行。

以此開啟打通經由新疆,通往蘇聯的「國際交通線「。

從根本上改變紅軍困境的通道任務。

作為為數不多成功渡過黃河的紅軍部隊,這支紅四方面軍,共由三個軍組成。

其分別是,以董振堂為軍長,黃超為政委的下轄紅5軍;

孫玉清為軍長,陳海松為政委的紅9軍;

還有以程世才為軍長,以李先念為政委的紅30軍。

董振堂

從人數來看,這三個主力部隊人數最多是紅30軍。

其戰士總人數約有7000人。

因此,在武器配備方面,也給了該部隊最多的配置。

即,槍3200支,平均每槍25發子彈。

而人數最少的主力部隊是下轄紅5軍。

其戰士總人數約有3000人,相對應的武器配置為槍1000餘支,平均每槍5發子彈。

當然,除了這些基礎的主力軍外。

考慮到其他部門的相互配合,當時大部隊還配有相應的騎兵師、婦女獨立團以及機關人員。

總的來說,所有兵戰士和相關人員累加起來,多達21800餘人。

一支2萬多人的部隊西行,放在今天看來,或許不會出現太大的挑戰。

不過,可別忘記。

與今日基礎建設和武器裝備完善的現代化軍事相比,當年西路軍在西行的過程中,不僅要面臨西北乾旱嚴寒的惡劣環境。

在物資補給方面,更是一大難關。

正是在這種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極端環境中,人瘦馬乏的情況時有發生。

結合當時武器裝備嚴重缺乏的現實因素。

幾番征途下來,一些戰士的心態,早已臨近崩潰的邊緣。

試問,帶著一群展望未來無果的士兵昭昭西征。

其前方的道路,又怎麼不能多災多難呢?

不管怎麼說,西征軍兵敗前的鋪墊算是做足了。

而等到悲劇真正降臨的那一刻,戰鬥過程更是曲折和艱難。

其中,最讓人痛心的,當屬西路軍在西征路上遭遇的高台縣一戰。

1937年1月1日,因考慮到這一帶的糧食補給比較多。

為了接下來的旅程不至於繼續挨餓,成功攻下攻佔高台縣城西路軍,決定暫時留在此地做短期休整。

等戰士們逐漸恢復好體力了,再啟程也不遲。

可誰知,正是這一次短暫的逗留,竟然在冥冥中促成了西路軍幾乎全軍覆滅的慘劇。

1937年1月5日,正當西路軍在高台縣歇腳的時候。

一支規模龐大、來勢洶洶的騎兵隊伍突然湧入縣城,擾亂了這座縣城的寧靜。

而這支彪悍的騎兵隊伍,正是在西北稱霸數百年,身體素質異於漢人的馬家軍。

馬家軍

據說馬家軍的馬賊善惡不分,臭名昭著。

其所到之處,無不發生燒殺搶奪的殘暴之事。

所以高台縣中的尋常百姓,每每看到他們,總是會主動躲得遠遠的。

然而這一次,又想在縣中施展暴行的馬家軍遇上的是,以維護群眾利益為使命的西路軍戰士。

正所謂,兩虎爭鬥,必有一傷。

看眼前的這副架勢,今日兩方隊伍之間,怕是有一場硬仗要打。

雙方開戰之初,靠著刺刀和磚瓦,依託城內建築作掩護的紅軍戰士,算是在這場惡戰中小佔優勢。

可誰知,等城外前來支援的馬家軍越來越多。

再加上,西路軍指揮部各機關和紅9軍,在甘州西南甘浚堡的大部分通訊設備遭到敵方損壞。

以至於西路軍各部隊聯繫不便。

最後,在這場優勢在他的惡戰中,饒是下轄紅5軍的軍長董振堂手提大刀,親自登上城牆指揮部隊戰鬥,還是難以避免西路軍兵敗的命運。

眾所周知,在戰場上,一旦失敗,就意味著死亡。

何況西路軍面對的是這樣一群殺人如麻的惡徒。

1937年1月20日,因為與外界失去了聯繫的設備。

西路軍的彈藥和糧食始終無法得到補給。

西路軍

最終,大部分戰士在這場敵強我弱的戰鬥中,喪命祁連山

高台縣一戰後,原本多達21800餘人的西路軍,僅剩下不到三千人。

最讓人悲憤的是,戰後,為羞辱我軍戰士,這群可恨的馬賊不僅屠殺了全部俘虜。

最後,他們竟然當著其餘紅軍戰士們的面,殘忍地將董振堂軍長頭顱割下。

並將軍長的頭顱以及照片,送到西寧去向馬步芳請功。

而這幅血腥的畫面,從此也深深印入了西路軍總指揮徐向前的腦海中。

很多年後,董振堂軍長的遺孀見到當年拍下的這張軍長首級照片後,更是悲憤到不能自已。

她大罵西北馬賊的殘暴無恥。

事實上,西路軍兵敗河西走廊,不僅是徐向前和烈士家屬心中永遠無法磨滅的傷口。

其更是給我軍部隊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後來在戰後總結時,徐向前也曾冷靜剖析道,關於這次西路軍西征失敗的原因,不外乎有三點。

其一,別看當時西征的西路軍人數方面佔據優勢。

但因這支西征部隊是臨時組建起來的,戰士們的軍事素質和默契程度,自然得不到什麼保障。

甚至,毫不誇張地說,在這支西路軍中,有好些戰士連一場真刀實槍的實戰都沒有經歷過。

這樣一群稚嫩的戰士一起完成西征任務,其中的成功率又能高到哪裡去呢?

西路軍血戰河西

其二,事實上,從1936年接到中央下發的「寧夏戰役計劃」開始,西路軍一路西行的步伐就註定是被動的。

為了儘快到達新疆圓滿完成任務,我軍戰士不得已在諸如彈藥、糧食補給方面委曲求全。

這種始終不能掌握戰爭主動權的狀態,實則也在後來西路軍與馬賊交戰時,處處受限、落下下風,埋下伏筆。

而最後一個原因,則是關於指揮官們的戰術問題。

正所謂,一個好的將領,能勝過五萬精兵。

反之,倘若一個統領萬人的指揮官,在兩軍交戰的危急時刻,沒能及時做出決定。

那麼,底下的一眾士兵又怎麼可能在與敵方戰鬥時發揮出該有實力呢?

實際上,徐向前總結出來的三大西路軍兵敗的原因,不僅是西路軍西征時的缺憾;

更是當時我軍部隊中暴露出來的種種弊端。

一雪前恥

當然,失敗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改變的希望。

儘管西路軍苦戰4個多月,落得個幾乎全軍覆滅的慘劇。

然而,這些戰士們用生命換來的是,我軍歷史上的染血篇章;

並在一定程度上支援了後來河東紅軍的行動,自當功不可沒。

等到盧溝橋事變發生後,國共開始第二次合作。

第二次國共合作

國民黨政府的強制要求下,我軍部隊進行了一系列的改編行為。

原先北方的紅軍也被改編為僅有三個師的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

而每個師的編製大概在一萬三四千人左右。

可以想像的是,倘若之前那支多達21800餘人的西路軍隊伍還在。

我軍部隊在規模上起碼還能再增加一個師的編製。

只可惜,伴隨著祁連山的伏屍盈雪,這一設想也終究只能是奢望罷了。

在西路軍兵敗河西走廊後,徐向前一路躲避馬家軍追捕、討飯回到延安,去見毛主席。

當時,其心中一度做好了被執行槍決的準備。

當然比起懲罰,內心悲憤不已的徐向前更渴望的,是有朝一日能親自率領軍隊打回去。

只為喪命在馬家軍屠刀下的戰友們報仇雪恨。

當然,無論是設想的槍斃或是報仇,到了最後一件都沒有發生。

當日重見徐向前後,看著他羞愧的臉,毛主席還沒等其開口彙報,就拉過他的手安慰道: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只要性命保住了,這仇什麼時候不能報?

有雞何愁沒蛋?

只能說,命運弄人。

1949年解放戰爭中,考慮到徐向前當年的遺憾,主席和中央特意將解放大西北的任務交給徐向前來完成。

可因抗日戰爭留下的舊疾肋膜炎加重,導致徐向前胸部積水,有時甚至都只能卧床休息。

最終,他錯失了這個為犧牲的戰友們報仇的寶貴機會。

轉而這個任務便落到了彭德懷的頭上。

彭德懷

1949年8月4日,彭德懷率領第一野戰軍挺進西北。

其以迅雷之勢痛殲了這群作惡多端的馬家軍。

由此也為西路軍無數枉死的英魂們一雪前恥。

如果西路軍沒失敗的話

事實上多年來,人們在討論起這場悲痛的西征時,除了對犧牲戰士深感遺憾和尊敬;

還有一個話題,也被後人不斷提起。

那就是,如果當初西路軍的西征沒失敗,後來八路軍師長人數是否會發生改變呢?

對於這個話題,大多數人均持認同的觀點。

即,倘若以上假設成真,那麼關於八路軍師長人數,極有可能從原先的6位增加到8位。

而這兩個多出來的師長人選,呼聲最高的當屬,原先在八路軍129師擔任過386旅的旅長陳賡(1955年被授開國大將);

以及之前一直是徐向前副手兼西路軍副總指揮的王樹聲(1955年被授開國大將)。

說起陳賡這個名字,相信很多人對此並不感到陌生。

作為開國大將,陳賡不僅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

如,兩次長生口伏擊戰、兩次七亘村伏擊戰、參加淮海戰役、解放廣州等等。

而後,在抗美援朝戰場上,他也表現不凡。

因此他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倘若以西征軍西征沒有失敗為前提。

在我軍部隊改編中,作為西路軍總指揮的徐向前,必然將在此次改編中繼續擔任129師的師長。

由此,129師部隊的副師長一位就會被空缺出來。

而從紅四方面軍剛成立的30年代起,就擔任過師長、紅四方面軍參謀長等重要職務的陳賡,必然是129師副師長的不二人選。

除此之外,就領導組織能力來說。

因為有紅四方面軍任職的經驗,後來很多紅四方面軍的猛將其實都曾是他的下級。

讓一個能力出眾、號令如山的人來接任129師副師長一職自然是再合適不過的事情。

王樹聲

那麼,在西路軍中擔任副指揮的王樹聲,為什麼會是129師副師長的另一合適人選呢?

其實和陳賡的理由十分類似。

從能力和資歷方面來說,王樹聲曾任紅四方面軍第11師師長。

其的確算得上陳賡競選129師副師長時的強勁對手。

不僅如此,他其實還有一個「默契優勢」。

要知道,自鄂豫皖紅軍誕生起,王樹聲就加入到31師,成為徐向前的部下。

從紅四方面軍第11師師長,到副總指揮兼任第31軍軍長,再到後來的西路軍副指揮。

王樹聲在軍隊里的成長,似乎都伴隨著徐向前的鼓舞。

鄂豫皖紅軍紀念館

言外之意,他與徐向前關係更加深厚,作戰也更加默契。

因此,如果最後西路軍真的完整保留下來,徐向前傾向將王樹聲提拔為129師的副師長倒也不算奇怪。

後記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

無論是哪個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都無法改變歷史的總趨勢。

而回顧這場損失慘重的西路軍兵敗河西走廊的歷史事件。

我們除了緬懷這些為了黨和人民的事業不懈努力,甚至奉獻出寶貴生命的英烈們;

作為中華民族的脊樑,我們更應該銘記歷史,以史為鑒,創作出屬於我們這代人更加精彩的歷史。

參考資料

代建華.西路軍浴血河西走廊的時代價值——西路軍兵敗祁連80周年祭[J].山西青年,2017(06):189.

安永香.西路軍血戰河西走廊的歷史貢獻[J].河西學院學報,2021,37(03):7-12.DOI:10.13874/j.cnki.62-1171/g4.2021.0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