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的縱隊是怎麼回事?1928年5月18日毛澤東提出遊擊戰16字訣

薩沙歷史上的今天。

作者:薩沙

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

解放軍的縱隊是怎麼回事?1928年5月18日:毛澤東提出游擊戰16字訣:「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

解放軍的縱隊建制是什麼時候開始的?為什麼不用通用的軍編製?

縱隊這個名詞最早不是解放軍使用的,而是國軍。

在1925年國民政府東征叛徒陳炯明時,就曾經使用了3個縱隊。

東征的縱隊大體是軍一級的編製,為什麼不直接編組成為軍,要搞成縱隊呢?

主要是軍隊的成分太複雜,無法編組成軍。

當時東征軍的3個縱隊,第1縱隊下轄4個師,第2縱隊下轄1個師又1個旅,第3縱隊則由攻鄂軍、贛軍、潮梅軍、豫軍等部組成。3個縱隊的指揮官分別是何應欽、李濟深、程潛

東征勝利以後,縱隊就取消了。

東征的3個縱隊區別很大,多是臨時拼湊起來用一用。這樣的軍隊想要編組成軍是不可能的,強行編組也無法有效管理。

這麼看來,縱隊主要是戰時一種臨時的編組模式,由多個不同的部隊編組在一起以便於作戰,戰後就自行解散。

編組總隊完全是實際的要求,一來是因為各部隊可能分屬不同派系,二來是當年作戰規模有限,參戰兵力有限,軍隊多以師旅為基本單位,很少有軍這麼大的編製。

按照德國模式的一個步兵師,滿員就有一二萬人甚至更多,兵力非常多了。

最初紅軍很多來源於國軍,在1927年南昌起義的紅軍基本都是北伐軍

所以,紅軍最初沿用了國軍的縱隊編製。

紅軍在江西省大庾(今大余)縣編為縱隊,轄3個步兵支隊、1個機炮大隊、1個特務大隊,共800餘人。

可以看到,南昌起義失敗後,朱德部隊僅僅有800多人,支隊只是連。

這麼小規模的軍隊 ,仍然保持縱隊的模式。

縱隊是一個臨時作戰編組,可大可小,這麼編組並沒有什麼問題。

一直到抗戰結束,紅軍、八路軍、新四軍都編組了大量的縱隊。

縱隊有各種編製,有的縱隊下轄師或者團,有的縱隊下轄大隊,有的縱隊下轄支隊,更有神州,游擊縱隊下面直接就是排。

到了解放戰爭初期,解放軍有27個縱隊,大體是軍的編製,區別很大,基本都不超過2萬人。

一般來說,縱隊下轄師,師下面是團,也有縱隊直接下轄2到3個旅。

隨著戰爭的發展,各縱隊的區別越來越大。

林彪的東北野戰軍兵強馬壯,縱隊下轄的師一般有1萬多人,主力師接近2萬。而這些師組成的縱隊,一個縱隊就有3個師6個步兵團,加上炮兵團,共5萬人左右,相當牛逼。

當時國軍五大之一的74軍,不過3萬多人。

其他縱隊比起東野就差了一大截。

以劉鄧的中野為例,1947年有4個縱隊,平均每個縱隊3萬人。

經過大別山艱苦作戰後,劉鄧的每個縱隊只剩下1萬多人,減少了一半。這樣的1個縱隊,僅僅相當於林彪的1個師。

粟裕的華野要強得多,主力縱隊基本都在2萬人以上,一些接近3萬人。

四個野戰軍中,彭德懷的西北野戰軍最慘。這裡不但遭遇國軍重點進攻,地盤太小,人口又少,發展空間有限。

1947年西北野戰軍建立的時候,下轄僅僅2個縱隊和2個獨立旅,總兵力不到3萬人。

也就是說,1個縱隊就1萬人而已。

即便全面勝利的1949年,西北野戰軍發展到了15萬多人,下轄了7個縱隊2個騎兵師。

此時1個縱隊兵力,也不過1萬多人。

1948年底,解放軍取消了縱隊的稱呼,統一改為軍。只有特種兵部隊和一些游擊部隊仍保留縱隊,到建國後就完全取消。

說來說去,縱隊只是野戰軍沒有完全正規化時候的特殊產物。

聲明:

本文參考

圖片來自網路的百度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