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彥偉 攝製
周朝榮 攝影
周朝榮 書寫
周朝榮 書寫
老驥伏櫪 初心不悔
——為抗戰烈士孫德本遷墓尋親五十年札記
文/扈本詢
扈本詢畫作——三思圖:孔子曰,君子有三思不可不察也
一.荒山上發現無名烈士墓
我叫扈本詢,1945年8月生於山東濰坊。1964年3月入伍,1965年9月入黨,服役期間駐守膠東沿海達十年之久。多年以來,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做出巨大貢獻、英雄的膠東人民的教育和熏陶下,我對黨的任務確立了堅定的信念,對老區人民產生了深厚的感情,在各個歷史時期英勇獻身的烈士的英雄氣概鼓舞我樹立了為人民當兵,為人類奉獻的人生觀。
時間追溯到1969年3月。因中蘇邊境戰事緊張,全軍一級備戰,我奉命帶領部隊修建煙台南郊蓁山南麓彈藥庫公路。部隊駐黃務鎮傅家村。隨著工程推進,發現一座無名烈士墓位於路基線內,需要搬遷。
烈士無名,本就惋惜。再次遷墓,我內心反覆提醒自己,務必讓烈士能入土為安,讓後世能記住他,哪怕沒有名字只有墓碑。
為此,我仔細訪問了村裡知情的群眾。據烈士生前駐地的房東介紹,部隊是解放煙台戰鬥前三天駐進該村的,烈士個子高大魁梧,很年輕,但已入伍多年,家是東縣人,是位班長,帶領一班人每天為群眾挑水掃院子。戰鬥打響那天早晨,他帶領部隊向煙台進攻的途中衝鋒在前,不幸被煙台日偽軍的機槍射中,光榮犧牲。村裡的民兵將遺體抬回安葬於此。雖然當時不知道烈士的名字,但每年清明節都有許多群眾和學生為烈士掃墓添土。
了解了基本情況後,經請示26軍政治部批准,我當即組織戰士們對烈士墓進行了遷移。遷墓過程中,在清理烈士遺物時發現了隨葬的皮彈袋、彈夾、刺刀、鋼筆、煙斗等物品。使我意外的是,在烈士衣服口袋裡還找到一枚圖章,袖珍金屬盒裡的印泥還鮮紅閃亮,黑色牛角料上鐫刻著「孫德本印」四個篆字。這個意外的收穫讓我非常高興。
我找來一個彈藥箱,將烈士遺骨、遺物全部收斂於箱中密封,又找來一塊一米多長的木板,親手為烈士書寫「孫德本烈士之墓」的墓碑立於墓前,並組織部隊進行了悼念儀式,藉此對戰士們進行了革命傳統教育。
扈本詢當時為孫德本烈士撰寫的碑文
就是從那時起,孫德本,這位沒見過面的戰友便深深記在我的心裡。知道了烈士的名字,我決心一定設法為烈士找到家和親人。
不巧的是,遷墓過後沒幾天,我收到命令去了勝利油田軍管會執行軍管任務。年底,又被調到為適應戰備而新組建的七十八師工作,離開了煙台,也失去了為烈士找家的機會。烈士遺骨流落在外,成了我內心最牽掛的一件事。之後幾十年時間裡,我想盡辦法打聽孫德本家人的下落,每當碰到膠東人我都會問一問,只要出差到了煙台,我都走進烈士陵園挨個紀念碑查看烈士的名字,尋覓烈士的信息。這一晃就過去了半個世紀。
二.功夫不負有心人
十年的沿海防禦戰備磨練和年齡的不斷增長,使我對戰友的懷念更加迫切。我利用一切機會尋找戰友(包括戰友遺屬),五十年來,通過各種方式找到失散多年的戰友和遺屬達500多人。
2018年3月,事情終於出現了轉機。老戰友們在煙台聚會。同年入伍的戰友宋佃榮、謝永進陪同遊覽煙台山景區時,參觀到煙台市政府1946年修建的煙台戰役犧牲烈士紀念碑時,我突然想到,孫德本會不會在上面留有名字?我很想近距離查看,但當時紀念碑周圍封閉,並且因為和戰友集體活動,也不便久留。於是,聚會結束送走戰友後,我又特意住下,第二天獨自登上煙台山,仔細考察了紀念碑。
1945年8月,全國第一座獲得解放的煙台市千頭萬緒,但煙台市委市政府把建立烈士紀念碑的任務作為頭等大事列入議程,1946年5月動工,10月落成。紀念碑高8米,呈五棱形,正面刻有「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大字。其餘四面鐫刻著中共煙台市委、市人民政府和各界輓詞以及89位烈士的英名。紀念碑莊嚴肅穆,巍然屹立。我在灰色花崗岩上鐫刻著的烈士名錄上一個挨一個地找,不斷擦拭著模糊的雙眼,突然,就在名單第四行里,我發現了「孫德本」的名字!就像見到了失散多年的親人一樣,我瞬間淚崩,放聲大哭,反覆咕念著:「德本戰友,我找得你好苦啊!」
許多遊客見我獨自一人哭得傷心,向前安慰,聽我介紹了孫德本烈士在解放煙台戰鬥中犧牲的經過以及我用五十年時間志願尋找烈士家人的義舉後深深觸動,還紛紛與我合影留念。
扈本詢與戰友一起參觀1946年修建的煙台戰役犧牲烈士紀念碑
三.求助媒體幫助
在政府建的紀念碑上找到烈士,說明部隊在戰役結束後統計戰鬥減員時將孫德本烈士列在89名烈士名單之內了,說明部隊、政府和老區人民沒有忘記為民族解放捐軀的英烈們。作為一個老兵我非常欣慰!從此,我打消了因戰事頻繁烈士犧牲信息被遺漏的疑慮。餘下的工作就是:我1969年為烈士遷移安葬過的墓地是否還在那座荒山上?民政部門是否已將烈士收進陵園?烈士的家人是否還不知道烈士的下落?
諸多疑問縈繞於心,我久久難安。
歲月蹉跎,白駒過隙,年過古稀的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自己的年邁體衰,靠我自己的力量看來難以為繼。為此,我致函求助中央電視台《等著我》欄目組予以幫助。但因半個世紀的變遷,墓地下落又出現了曲折,害怕記憶力減退記錯名字,為了慎重起見,2020年1月9日,我冒著大雪去煙台山再一次確認了名字,並向央視欄目組求助。很遺憾,欄目組多次發布尋找烈士的帖子,均石沉大海。傅家(烈士生前駐地,也是烈士安葬地)黨組織要求見我確認墓地位置。在央視記者協調下,4月13日我冒著疫情執著地再次從青島赴煙台尋找烈士墓地。
四.多方聯手找到烈士墓地
因近年城市規劃改造,五十年前的戰場故地蓋起了樓房。在煙台黃務街道富甲置業書記付世孟、富甲社區任光霞、蓁山社區書記安家德、長坤泰公司副書記安銳四位同志陪同下,沿著蓁山南麓原彈藥庫公路北側古戰場沿路勘查,尋覓墓地。
扈本詢走訪社區
在蓁山南麓林區,還訪問了66歲的護林員曲德勇,據其介紹,他小時聽說過孫德本烈士犧牲經過和掩埋過程,也經常在孫德本烈士墓旁玩耍。蓁山社區工作人員曲德雙、安邦鵬回憶時也說,上學時他們曾多次參加學校組織為孫德本烈士掃墓的活動。
扈本詢在社區書記陪同下走訪護林員
此後,我又走訪了數十個社區的老居民,五十歲以上的人都知道孫德本烈士的名字,八十歲以上的人都知道孫德本烈士生前的職務和犧牲後安葬的過程。但其遷葬的墓地卻始終不覓其蹤。
此時,蓁山社區安家德書記提供了一條信息,就在前幾年,政府部門將一些散落的烈士墓遷入了烈士公墓。聽到這一消息,慎重起見,我獨自一人又用了一天的時間,沿當年修建的古路爬上蓁山南麓,挨個民間墓地做了鑒別和回憶,但還是沒有找到烈士墓地。
4月13日下午,抱著最後一絲希望,我來到芝罘區退役軍人事務局。在孟磊局長和孫金山科長協助下,翻閱了全部卷宗和網頁,依然沒有找到有關孫德本烈士的記載,只是找出了2012年合葬27名無名烈士合葬墓的資料。
萬幸的是,隨後在黃務街道服務大廳檔案中找到了蓁山屯村委上報的散葬烈士名單,有孫得(德)本的名字。抓住這一線索,14日上午,省派煙台省委組織部工作組、省委組織部幹部監督一處四級調研員楊菲、芝罘區退役軍人事務局局長孟磊,付世孟、任光霞等一行八人陪同下,來到芝罘區烈士陵園,對每一個墓碑進行了核對,現場收集建設墓地的全部資料,綜合分析後確定,孫德本烈士在2012年清理散葬烈士時已合葬於無名烈士墓。
(上圖:扈本詢在煙台市芝罘區退役軍人事務局孟磊局長、省委工作組楊菲處長陪同下,一起在黃務鎮政府查閱孫德本烈士資料)
(上圖:畫家扈本詢在芝罘區退役軍人事務局孟磊局長,省委工作組楊菲處長,付世孟、任光霞二位社區書記等一行八人陪同下,來到芝罘區烈士陵園核對、確定了郭德本烈士在2012年清理散葬烈士時已合葬於這座無名烈士陵園)
本來孫德本烈士已經找到了名字,為何又葬在了無名烈士墓?原來,我當年遷墓的時候沒有石碑,只有木碑。木碑腐爛後,孫德本的墓在2002年前後又搬遷到了二公墓(芝罘區殯儀館),那時的年輕一輩也無從考證其名,孫德本就又成了無名烈士,並於2012年按無名烈士合葬於無名烈士墓。
尋找到的寫有孫得(德)本烈士的「散葬烈士墓情況調查表」
「戰友,我來了,終於找到你了!」一切水落石出之後,我再一次老淚縱橫。烈士75年前曾經住過的傅家村兩位書記與我這位在50年前曾為烈士遷移過遺骨的老兵,一起肅立在烈士墓前,向烈士鞠躬悼念。
(上圖:扈本詢與芝罘區退役軍人事務局孟磊局長,省委工作組楊菲處長,付世孟、任光霞二位社區書記等一行人向英雄的烈士鞠躬悼念)
五.在文登找到了烈士的親人
搜索烈士信息過程中,在中華英烈網頁上發現了孫德本是文登籍的信息。為了把找到烈士安葬墓地的消息儘快通知家人,芝罘區退役軍人事務局與烈士老家文登退役軍人事務部門取得了聯繫,在得知孫德本烈士家裡還有四個侄子分別在文登、煙台居住後,我又決定立即赴文登看望孫德本烈士親屬。孟磊局長得知我要去看望烈士家屬的消息後,百忙之中指派專人專車陪同前往,我非常感激。
15日上午,趕到文登後,在芝罘區退役軍人事務局孫金山科長和文登區米山鎮後山後村書記孫壽岐陪同下,我走訪了在老家居住的侄子孫世文。
兩人相見,勝似親人。我流著熱淚,泣不成聲地向孫世文講述了其叔父犧牲的經過和幾次安葬的過程。孫世文難過地失聲痛哭:「想念了七十多年的叔叔終於有下落了,我代表孫德本的四代家人感謝黨和政府沒有忘記我們,感謝戰友們五十年來堅持為烈士尋找親人的義舉!」
扈本詢與當地領導看望烈士侄子孫世文老人
我懷著對烈士和家人的崇敬心和責任感,藉此機會了解了孫德本烈士的家庭情況和入伍前後的經過。
孫德本1925年出生於文登米山鎮後山後村的農民家庭。父親孫本興(1896-1981),母親李秀蓮(1903-1982),兄妹六人,孫德本在四兄弟中排行老二。十二歲起常年在外為地主扛活。扛活期間,孫德本經常看到黨領導的膠東抗日游擊隊來往於昆嵛山一帶拔偽軍據點,端鬼子炮樓,是一支為窮苦大眾翻身求解放的隊伍。十五歲那年(1940年),他隨東海獨立團昆嵛獨立營走進了革命隊伍。因從小參加勞動,他練就了一副好身板,身高體壯,愛學習文化,入伍後很快升為班長,在行軍途中,他經常為新戰士背槍;在駐地,他經常帶領戰士做群眾工作;在戰鬥中,他總是衝鋒在前,特別在轉戰膠東作戰的三年中,他先後隨昆嵛獨立營參加了1942年冬季拉網反掃蕩、崖頭、榮成等眾多戰役。
1945年8月,其所在的昆嵛獨立營和東海獨立團一、二、三營,乳山獨立營,牟平獨立營和煙台大隊共二千餘人作為煙台戰役的主力部隊向煙台發起進攻。孫德本所在連隊奉命從南路迅速攻克了遲家、黃務、宮家島和上夼南山等日偽據點,形成了對煙台市區的嚴密包圍。連隊攻克黃務後即駐紮在傅家村。經幾日休整、偵查等戰鬥準備後,於24日向煙台發起總攻。孫德本帶領戰友沖在最前面,當從傅家村東小路衝進煙台方向公路轉彎處時,不幸被敵人從煙台南山據點射出的機槍子彈擊中,光榮犧牲,不滿十九歲的孫德本烈士為中華民族的解放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六.英雄碑前圓心愿
從文登返回煙台市區的途中,我又電話約到了在煙台開發區工作的孫德本烈士侄子孫偉利,約在煙台山見面。當我看到近1.8米高的孫偉利的身影,瞬間想起了五十年前我在傅家村走訪孫德本烈士房東時,老大娘說的第一句話「這位八路軍的班長高高的個子……」我含著熱淚緊緊握住了這位思念了半個世紀的烈士侄子的雙手。他在抗戰英雄叔叔的影響下,1986年毅然參軍入伍,在原濟南軍區坦克部隊服役多年,多次立功受獎,繼承了其伯父投身革命、英勇殺敵的英雄氣節。相見之後,彼此都頗為感慨。
隨後我與芝罘區退役軍人事務局優撫科孫金山科長一起,陪烈士的侄子孫偉利夫婦到抗戰烈士紀念碑前對孫德本烈士進行了悼念,我欣慰的向烈士訴說了用五十年時間找到墓地和親人的喜訊。
(上圖:扈本詢與芝罘區退役軍人事務局優撫科孫金山科長,陪烈士侄子孫偉利夫婦在抗戰烈士紀念碑前對孫德本烈士進行悼念)
(上圖:扈本詢將自己書寫的書法作品「銅牆鐵壁」贈送曾在戰時支援子弟兵作戰並掩埋烈士遺體的付家社區的父老鄉親)
七.英雄魂歸有處
2020年6月30日,再次來到煙台的我,在煙台市委組織部、芝罘區委組織部幫助協調下,又找到並前去看望了烈士住在高新區的侄子孫育。當天下午,孫德本烈士的兩位侄子和我,在煙台市芝罘區烈士陵園為孫德本單獨立碑安葬。
新安葬的孫德本烈士墓
(上2圖:扈本詢和孫德本烈士的侄子孫育、孫偉利在孫德本烈士新墓前悼念)
跨越半個世紀的尋找,英雄魂歸有處,我也兌現了自己的諾言。青山埋忠骨,鮮花奠英靈。在血與火的戰爭年代,800萬膠東兒女為了革命事業,共赴國難,7萬多膠東烈士為國捐軀。英魂已逝,精神永存。這場跨越兩個世紀的尋找,告慰無數英靈,也必將激勵後人銘記歷史。向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犧牲的先烈致敬!
親愛的戰友,您在那遭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蹂躪的艱苦歲月里,為了推翻帝國主義侵略和反動派的統治,義無反顧,英勇獻身,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你們沒有看到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幸福繁榮的新中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人民的英雄政府和人民是不會忘記的。你們的無私奉獻和勇於犧牲精神,會世世代代鼓舞人們踏著烈士的血跡,勇往直前!
在此,我再次向幫助我尋找烈士和其親人給予全力協助的芝罘區傅家,蓁山社區黨組織,芝罘區、文登區退役軍人事務局,文登米山鎮後山後社區組織表示誠摯的感謝!從你們關心群眾的使命感和責任心中,老兵看到了黨和國家的希望!
八.紅色精神的傳承
夙願終得圓滿,但我的另一個心愿又在心中翻滾升騰。
2020年7月1日下午,通過芝罘區委組織部協調,我來到國翠小學,為學生們上了一堂精彩的主題黨課,我神情昂揚,洪亮的聲音久久回蕩,宛如穿越時空。這一刻,孫德本與我,扈本詢,在75年後,在黨的生日這一天,完成了紅色精神的交接與傳承,並會代代傳承,永遠傳承。
扈本詢為國翠小學學生們上了一堂精彩的主題黨課
(註:圖片除署名外均為扈本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