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中海到波斯灣,未來至少有5艘航母的市場規模?

二戰期間確立了航母作為各國海軍戰鬥力中心的基本地位。在二戰前,基本沒有航母買賣與轉讓的事情,各工業大國都是自造航母;最多在淵源關係比較近的國家之間,比如美英體系之內,相互交流學習一下航母的關鍵技術。二戰期間由於海上戰況空前激烈,導致大量的民用貨輪被臨時改裝為護航航母之類。此時美國當時強大的造船工業能夠生產上百艘航母,而像最傳統的大英海軍的自產能力顯然就不跟趟了。於是首次出現了美方向英方「援助」部分航母的現象。到了二戰結束以後,大量的戰爭剩餘物資需要處置,絕大多數臨時性的護航航母就在此之列。於是英美都有贈送航母給二戰盟國的計劃。據說英方甚至準備向當時的某東方古國贈送2艘退下來的輕型航母;這自然是天上掉餡餅的事情,

如果事情能成真,那麼東方古國首次裝備航母的歷史恐怕會提前五六十年。當這邊摩拳擦掌都準備好接收航母的人員了,結果英國人卻最終變卦了。最終只獲得了巡洋艦。很快到了冷戰期間,國際局勢重新緊張,白送航母的事情基本沒有了。航母轉讓都變成了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買賣。但是即使花大價錢也只能是海軍落後國家得到海軍先進國家的淘汰航母,而且交易成功的例子也是鳳毛麟角。至於航母裝備規模最為龐大,關鍵技術水平最為突出的超級大國本身,寧願把自家退役的大型航母當靶子炸沉到大洋中或者完全拆毀,也絕對不對外轉讓任何一艘。這就導致二戰以後的七八十年,航母類艦船的國際交易水平一直很低,幾乎沒有誰對外銷售過全新的中大型航母;大多數都是二手航母交易。

如果說一定有新航母的買賣,那麼東南亞買到的1艘剛剛過萬噸、全球最小航母也許是個特例。不過時間到了2020年代,這種全球缺乏正規中大型新航母銷售的狀況可能會徹底改觀。變化的根本原因在於一個原本長期在西方傳統航母生產體系之外的造船大國的快速崛起,徹底改變了航母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傳統。也就是首次把5萬噸級以上的正規或准正規航母做成了白菜化。價格公道童叟無欺而且技術完善,像是電磁彈射與攔阻系統等關鍵部分還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正因為如此,全球不少同樣做了上百年航母夢卻一直沒有機會的很多沿海國家終於看到了自家也裝備中大型航母的希望。在未來的10到15年,最有可能出現嶄新航母交易的區域,從地中海南岸到波斯灣是最重要的目標市場,

保守估計最少可以銷售出去5艘航母。很多人可能認為這裡面全球最大的石油壕是首個買家,但是第一個真正吃螃蟹的往往是出人意料的。現在看來,最早採購到位的倒可能是有金字塔與運河的那家。已經放出了要採購1艘6萬噸航母的正式消息。想想當年也是這家出人意料的接盤2艘西北風,果然是有出手就是大手筆的傳統。如果這個頭一開,石油大壕小壕們自然不甘屈居人後。說不定專門定製全鍍金甲板再加全體系護航艦隊一起打包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