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黨政治清算,特朗普下周被捕?
就在前幾天,美國矽谷銀行破產的消息令整個美國都為之震動,也令拜登政府手忙腳亂狼狽不堪。而現在,大俠注意到,特朗普顯然並不會放過這個給拜登「補上一刀」的大好機會:
當地時間3月18日一早,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發表了一段言辭激烈的聲明,稱自己「將於下周二被捕」,並呼籲支持者「抗議」並「奪回我們的國家」。
這裡大俠需要先簡單講一下整個事情的由來:
在前兩年特朗普擔任美國總統的時候,美國成人電影演員斯托米·丹尼爾斯公開指認,早在2006年時,特朗普曾與自己有過一段婚外情。而到2016年特朗普開始競選總統時,為免節外生枝,特朗普的律師向其支付了13萬美元的封口費。
消息一出,全美輿論嘩然,但最致命的是,這一行為明顯違反了美國聯邦競選財務規定,由此引來紐約曼哈頓地區檢察官辦公室的調查。
當然了,這種事情本身可大可小,被鬧到要被檢察官起訴的地步,明擺著就是民主黨在故意刁難特朗普。所以當特朗普於2021年黯然下台後,民主黨也對這件事不了了之。
但就在最近,事情明顯起了變化:
當地時間3月9日,《紐約時報》報道稱有四名知情人士向其透露,紐約曼哈頓地方檢察官辦公室已經向特朗普的律師發出暗示,稱特朗普可能因封口費一事而面臨刑事指控。報道指出,這是迄今為止檢方即將起訴這位前總統的最強烈信號。
再到18日,nbc報道稱,紐約執法機構正在進行初步的安全評估,以確保在起訴特朗普時,曼哈頓刑事法庭及其附近區域的安全。
放任特朗普大鬧一場?美國兩黨「狗咬狗」
毫無疑問,在收到如此強烈的暗示後,特朗普不可能再坐得住了:
在這份長達千字的聲明中,特朗普特意全程使用大寫英文字母,其先是指責曼哈頓地區檢察官辦公室「腐敗且高度政治化」,稱自己這個「遙遙領先的共和黨候選人、美國前總統,將在下周二被捕」,接著「升華主題」,宣稱美國現在是第三世界國家,美國的愛國者被逮捕,而罪犯和左派暴徒卻被允許在街上遊盪,殺人放火。
最後,特朗普甚至公然號召自己的支持者去「抗議」並「奪回我們的國家」。
不得不說,在這種煽動民眾情緒的事情上,特朗普是真溜得飛起。那麼既然明知特朗普會像這樣激烈反抗,甚至引發類似2021年初國會山騷亂的惡性事件,那麼民主黨為何就是要在這個問題上死磕特朗普?
大俠認為,答案其實很簡單:民主黨就是要引發騷亂。
咱們這裡要先搞清楚美國大選這場遊戲的一個「基本規則」:在大選這種二選一的遊戲中,任何能熬到決賽圈的競選人,必然是有其最鐵杆的支持者的。對於這部分被稱作「基本盤」的支持者,對手將力氣花在改變這些人的想法上,是毫無意義的。
相比之下,確保自己的「基本盤」,以及爭取那些搖擺選民,才是獲勝的關鍵。
而一個不容置疑的事實就是,不管特朗普覺得自己有多委屈,但其在2021年初國會山騷亂事件中給騷亂民眾煽風點火的形象,確實是遭到左翼陣營和搖擺選民的集體厭惡的。
所以用這種對特朗普而言明顯不太光彩的起訴案引起輿論的注意力,然後讓特朗普與其腦殘粉進行一場過於歇斯底里的暴力表演,就是民主黨現在勾起自家支持者與搖擺選民對國會騷亂糟糕回憶的最好辦法。
不得不說,在與特朗普搏鬥那麼多年後,民主黨終於是有些開竅了。但大俠還是有兩個問題要問問拜登政府:
其一,特朗普煽動民眾的能力全世界有目共睹,你們有能力保證,這一次特朗普能在你們的掌心裡跳舞,而不是進行一次頗為成功的街頭影響力表演么?
其二,若真放任特朗普大鬧一場,紐約曼哈頓街區必然要遭殃,這種以犧牲民眾利益換取自家大選勝算的行為,你拜登的良心,真的不會痛么?
所以大俠最後勸拜登政府一句:比起攻擊對手,不如多做有利於美國民眾的事,換取選民的好感。如若不然,這場狗咬狗的鬧劇,只會讓所有人都成為輸家。
美國出爾反爾,中國「不耐煩」了?
拜登政府在家務事上滿心算計,在對華事務上更是如此。但現在,美國人正為此付出巨大的代價——原本非常和善的中國,正變得對美國愈發「不耐煩」 。
什麼叫「不耐煩」?大俠注意到,在《南華早報》近日的一篇報道中,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學院副教授吳木鑾是這樣解釋的:
中國仍然認為有必要修復與美國不斷惡化的關係,但中國已經意識到,指望美國能徹底改變自己對中國的惡意,或者哪怕僅僅只是回到以前的關係水平,都已經是不可能的事。為此中國只能一邊準備與美國的溝通,另一邊則必須調低對與美國會談的預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美關係專家盧翔表示:中國越來越不耐煩,因為它認為兩國領導人早些時候達成的共識沒有得到落實。
大俠注意到,事實也在印證了這兩位專家的預測:就在本周二,當被記者問及中美兩國領導人可能通話的細節時,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表示,兩國保持著「必要的溝通」。
這個「必要」二字,顯然就是「大家確實有溝通的必要,但也僅此而已」的意思了。
那麼導致中國如此不耐煩的具體癥結,究竟在哪裡?吳木鑾教授認為,主要還是在美國身上:美國似乎從不願意認真履行自己對中國做出的承諾。
這裡大俠可以很容易就拿出兩個典型例子:
在去年7月,時任中國外長王毅在與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會見時,就向後者提出四項改善雙邊關係的具體要求。但僅僅一個月後,時任美國國會眾議院議長佩洛西就竄訪台灣,把中美關係降至冰點;
再到去年11月,中美兩國元首在印尼g20會議上成功舉行會晤並達成要緩和雙邊關係的共識,但僅僅兩個多月後,因為一顆意外出現的氣球,拜登政府又再次違背自己的承諾,再次將中美關係降至冰點。
很顯然,面對這樣的拜登政府,中國根本不會在改善兩國關係的問題上對其再有任何信心。而這種信心喪失的結果,當然就是在對美態度上愈發的「不耐煩」與「咄咄逼人」。
美國的對華傲慢會害了自己
但拜登政府為何就是要如此出爾反爾,難道他們是在以此為樂?
大俠覺得,拜登政府倒還不至於如此喪心病狂,他們敢於如此傲慢,其實是因為他們極有可能對中國產生了一個重大誤判:
在他們看來,既然中國一直渴望與美國溝通,這就證明,中國是有求於美國的,所以就算感到不耐煩,也會堅持忍耐,不會把雙邊關係搞到不可挽回的地步。
但,中國真的是那種會堅持忍耐到底的國家嗎?
大俠注意到,前美國東亞國家情報官員薩特是這麼告訴《南華早報》的:如果北京對美國徹底失去耐心,那麼中國政府可能會採取某些「非常危險」的措施作為回應。
而這也正是大俠想告訴拜登政府的:中國敢於對美國不耐煩,那是因為中國有與美國「攤牌」的底氣,而你們拜登政府,有全面對華脫鉤,甚至與中國打一場世界大戰的底氣嗎?
大俠感嘆,美國人一貫的傲慢,最終只會又一次害了他們自己。
默克爾對華布局或「毀於一旦」
美國人即將在對華問題上犯下不可挽回的錯誤,而在地球另一邊的德國,在野的德國基民盟/基社盟黨團聯盟,也馬上就要在對華問題上犯下巨大錯誤。
這裡大俠得先簡單解釋下這個名稱頗為繞口的基民盟/基社盟黨團聯盟:
基督教民主聯盟和基督教社會聯盟都是德國政壇的老牌政黨,在1950年組成德國聯盟黨同盟。在政治理念上,兩黨成員都是以知識分子、企業主、農場主、城市小資產階級為主,經濟上鼓勵資本主義自由化,政治光譜上則明顯偏左。
毫無疑問,這種政治理念是符合二戰後德國乃至整個歐洲的發展基調的,也由此一舉奠定其德國政壇第一霸主的歷史地位。從2005年開始,聯盟黨更是迎來其又一個黃金年代:從當年開始,基民盟出身的默克爾出任德國總理,並直到2021年才正式卸任。
在這長達16年的執政期中,默克爾堅守聯盟黨的左翼政治路線,尤其在對華政策上,雖然中間出現過一定波動,但總體上始終較好維持了對華友好,在近幾年更是推出「以貿易促轉變」的對華策略,令德國受益匪淺。
在了解了這些後,我們才會明白,接下來發生的事情究竟有多麼令人大跌眼鏡:
就在近日,德國媒體從聯盟黨內部消息人士獲悉,聯盟黨正在起草一份全新的對華政策綱領,其中就赫然宣稱,「在21世紀,對於所有想要維護現有基於規則國際秩序之國家而言,中國的崛起已經構成劃時代的核心挑戰。德國政界的全體同仁皆應為這場高度複雜的體制競賽做好準備,將捍衛民主國家的利益與價值觀視作自己的核心任務。」
隨後該草案對德國今後的對華戰略提出了三大具體重點:在中國發起競爭的領域加強歐洲自身競爭力;在中國挑戰基於規則之國際秩序時加強與價值觀盟友的團結;在中國願意合作的領域展開合作。
毫無疑問,聯盟黨的這份新綱領,與默克爾的對華友好策略完全是南轅北轍,甚至已經開始與一些右翼團體提出的反華口號接近。
那麼聯盟黨這到底是吃錯了什麼葯了?大俠認為,主要原因有兩點:
其一,前面提到過,聯盟黨的黨員中有很多企業主和城市小資產階級,而這些群體無疑在與中國的雙邊經貿關係中感受到了巨大壓力;
其二,在默克爾走後,聯盟黨歷史性的「成功」降級為在野黨,而上台的由社民黨、綠黨、自民黨組成的「紅綠燈」聯盟,恰恰正是一個反華色彩頗濃的政黨聯盟。這當然會令聯盟黨覺得,自己是不是也該蹭蹭反華的熱度了。
總而言之,大俠認為,聯盟黨這次打算推出全新的對華戰略,根本原因還是在於一個「利」字,但這個「利」,顯然僅僅只是聯盟黨自己的政黨利益。
但為了這點利益,就徹底推翻默克爾留下的政治遺產,拋棄自己的建黨初心,甚至犧牲德國的國家利益,這種選擇,真是一個聰明的主意嗎?
大俠只能這樣對聯盟黨說:中國是一個很大的國家,德國一個在野黨變得反華,根本不會對中國產生多少實質性的傷害。但這個黨派自己要為此付出多少代價,還請你們一定要想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