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俄軍佔領蘇勒達爾,頓巴斯地區曠日持久的拉鋸戰局勢正在向俄羅斯傾斜;目前俄軍和「瓦格納」僱傭兵開始三面圍攻巴赫穆特,阿特木斯克的烏軍也已經丟了所有北線陣地。隨著戰局的發展,俄烏衝突的國際形勢也在發生著改變;就在前兩天,地緣政治大師、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就改變了對烏克蘭形勢的看法。
(俄烏衝突已經進入了新的階段)
據環球網日前援引彭博社的報道,在瑞士達沃斯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峰會期間,基辛格在一次視頻發言中表示:「就目前的俄烏形勢來看,烏克蘭加入北約可能是恰當的結果」;這個觀點與他此前認為「烏克蘭不應該加入北約,不應該成為西方反俄橋頭堡、而是成為連接東西方橋樑」的觀點完全不同,對此基辛格解釋稱,「最初反對烏克蘭加入北約,是因為擔心由此引發戰爭;既然現在戰爭已經爆發,關於烏克蘭保持中立的想法就失去了意義」;西方媒體也以「基辛格不再反對烏克蘭加入北約」為主要內容,進行了廣泛報道,並且將關注點集中在「應該繼續大力支持烏克蘭」的議題上。
基辛格此番改弦更張,說明了他終歸還是站在美國霸權的角度來思考問題。他支持烏克蘭加入北約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俄羅斯表現「拉胯」,沒有在短時間內解決烏克蘭,未能展示「上三常摧枯拉朽的威懾能力」!對於北約來說,以前可能高估了俄羅斯、對俄羅斯戰爭能力的擔憂似乎多餘了,因此可以放心大膽地推動北約繼續擴張。
二是榨取烏克蘭的剩餘價值,失去了克里米亞後,烏克蘭的戰略意義已經被狂砍了一刀,現在的烏克蘭已經是滿目瘡痍,原本歐洲規模數一數二的機械化部隊也幾乎不復存在,自然資源、工業基礎、軍工能力也都損失殆盡,進一步刺激烏克蘭加入北約,可以堅定基輔「戰鬥到最後一個烏克蘭人」的決心——這就是現在烏克蘭的唯一價值:繼續消耗俄羅斯的實力。
(基辛格從來都不是和平主義者)
隨著西方媒體、智庫正在改變看法,俄羅斯也要面對一個尷尬的局面:烏克蘭戰場上,雖說近期取得了不小的進展,但是西方對烏克蘭的援助仍在增加,而且有升級的趨勢。儘管德國政府一直不肯在「豹2」坦克問題上鬆口,但是英國已經允諾提供「挑戰者-2」主戰坦克和「阿帕奇」武裝直升機、法國也同意提供amx-10輪式突擊炮和裝甲車,而美國將會提供m2「布雷德利」步戰車和「愛國者」防空導彈;這些北約武器的到來,雖然烏軍能發揮多少功效還是未知數,但肯定會給俄軍帶來更多的壓力、也會讓戰爭繼續拖延下去。
針對這樣的局面,俄軍的應對策略也很直接:擴軍!據媒體報道,俄羅斯國防部日前正式宣布,將從2023年至2026年對武裝力量進行大規模的調整,其中包括將俄軍人數增加至150萬。俄羅斯在「特別軍事行動」中暴露出了很多問題,包括缺少填線的步兵、「營級戰鬥群」的配置不合理等等,因此進行大規模調整勢在必行。與此同時,俄軍的調整計劃也表明,莫斯科已經決心在烏克蘭打一場持久作戰;事實上,俄軍在去年進攻受阻後可能就開始進行戰略調整,比如將大量作戰任務移交給「瓦格納」僱傭軍組織。
(俄軍在軍事行動中暴露了很多問題)
俄烏衝突已經給俄羅斯和烏克蘭造成了嚴重的損失、歐洲也深受其害,整個國際能源、糧食市場也受到了波及;但是西方尤其是美國的態度表明,華盛頓不想讓戰爭過早停止,這也意味著烏克蘭人民仍然要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裡飽受戰爭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