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1951年6月,朝鮮戰爭第一階段以我軍大獲全勝結束,鄧華帶領第38軍、第39軍、第40軍和第42軍的軍長到京彙報。
一行人到達北京後,毛主席設家宴款待他們。
當鄧華領著梁興初、吳信泉、溫玉成和吳瑞林時,毛主席一把就把吳信泉拉了過去:「坐我身邊!」
為何毛主席對吳信泉如此特別?
吳信泉
功勛顯赫
毛主席曾說吳信泉在第一階段的5次戰役中,創造了5個第一。可以說,吳信泉在第一階段的勝利中,居功至偉。
在雲山阻擊戰中,第39軍旗開得勝,消滅掉美軍兩個團,南朝鮮三個團。
關鍵是美軍的兩個團是屬於美軍騎兵第1師的第6團和第8團,第1師成立於南北戰爭。
他們從南北戰爭,打到一戰和二戰,100多年來,從來沒有被打敗過,到了朝鮮戰場,更是一鼓作氣打到了北朝鮮首都平壤。
美軍騎兵第1師師長霍巴特蓋伊,早在二戰時就威名遠揚,他那個時候是巴頓將軍的參謀長。
第39軍進入朝鮮後,很快就把南朝鮮第一師圍在了雲山,師長白善燁見勢不妙,立即請求美軍支援。
囂張的麥克阿瑟讓霍巴特蓋伊帶領美軍騎兵第1師的兩個團來增援,第6團負責接應南朝鮮第一師,第8團負責進攻我第39軍。
霍巴特蓋伊目空一切地領兵抵達雲山北面,按計劃展開軍事行動,很快,吳信泉就把他打得找不著北了。
雲山戰役
吳信泉得知美軍兩個團已經進入雲山後,想出了一個智取的辦法,他讓旗下第116師第4連的戰士,換上了南朝鮮軍服。
讓孫連長帶著這支隊伍,假裝成敗下陣來的南朝鮮部隊,前往接收他們的美軍騎兵第1師第6團第3營。
孫連長開著吉普車帶著我軍假扮的南朝鮮士兵,直接來到美軍第3營後,十分平靜地同這個營的營長打了個招呼。
營長既沒有問,也沒有檢查,直接就讓我軍整個第4連進入了他們的第3營內部。
我軍戰士進入美軍第3營後,迅速將帶在身上的手榴彈一股腦兒扔了出去。
美軍第3營內部頓時火光四起爆炸聲不斷,美軍還沒有明白髮生了什麼時,就把打傷打死了。
沒過多久,美軍第3營就只剩下了一半左右的兵力,營長立即向霍巴特蓋伊報告,並請求第8團支援,但是第8團卻聯繫不上了。
原來吳信泉率領第39軍另外兩萬多人,把美軍騎兵第1師第8團圍了個水泄不通。
如夢初醒的霍巴特蓋伊立即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他馬上派遣第6團剩餘的部隊增援第8團。
偵察兵立即向吳信泉報告了這一軍情,吳信泉命令第763團火速趕到雲山北側阻擊美軍第6團。
第763團的任務是,在我軍殲滅美軍第8團之前,務必阻擋住美軍第6團,但是當他們進入雲山北側時卻傻眼了。
雲山北側地勢平坦開闊,連一個小山包都沒有,這樣的地勢根本無法進行伏擊戰。
我軍第763團只能趁美軍第6團還沒有進入陣地的空檔,採取深挖坑的方式,來搭建起臨時的防禦工事。
美軍第6團進入陣地的時間又偏偏是第二天白天,沒有夜色的掩護,我軍第763團無法進行迂迴戰和實施偷襲,這是一場硬仗。
美軍進入陣地後,立即用榴彈炮對我軍第763團進行狂轟濫炸,我軍傷亡人數急劇上升。
面對這種情況,我軍不得不採用犧牲最大的白刃戰方式同美軍對抗。
每當美軍的一輪轟炸進入尾聲時,我軍第763團的戰士就傾巢而出,直接衝鋒到美軍第6團內部拼刺刀。
美軍士兵剛開始的作戰意志十分堅強,雙方傷亡都十分巨大。
隨著時間的拉長,美軍被我軍這種玩命的打法徹底打怕了,他們的作戰意志開始逐漸被瓦解,一些士兵開始投降或者逃跑。
隨後,殲滅了美軍第8團的我軍又開赴到了該陣地,霍巴特蓋伊被徹底打蒙圈了。
他既不清楚我軍有多少兵力,又不明白我軍的戰鬥力有多強悍,霍巴特蓋伊不敢貿然再增兵。
他擔心繼續增兵會導致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霍巴特蓋伊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兩個王牌團被我第39軍殲滅。
這一戰,吳信泉帶領第39軍一舉殲滅南朝鮮第1師3個團,和美軍騎兵第1師的2個團。
這個第一不僅是首戰告捷,重要的是打擊了敵軍的囂張氣焰,打敗100多年無敗績的騎兵第1師,極大地鼓舞了我軍的士氣。
11月7日,朝鮮戰爭進入第二次戰役,著名的「長津湖戰役」便是這個時期。
吳信泉帶領的第39軍沒有參加長津湖戰役,而是在西線參與清川江地區圍殲戰。正是這場誘敵深入的戰役,打碎了麥克阿瑟的總攻勢。
吳信泉帶領的第39軍,在這次戰役中乘勝追擊,一舉攻入平壤。
這是我軍第一支攻入平壤的部隊,這就是毛主席說的吳信泉創造的第二個第一。
也就是在這場戰役中,第39軍讓美軍一個黑人工兵連全部投降。
這是我軍在朝鮮戰爭中,第一個捕獲的美軍成建制整連成員,這迫使美國後來撤銷了該團的番號,還改變了美軍的人員編製制度。
這個連屬於美軍第24步兵團,當時駐守在清川江地區上草動這個村莊,第39軍第116師第347團把他們團團圍住。
我軍喊話讓他們投降後,兩個舉著白旗的黑人士兵走了過來,正在我軍準備接受他們的投降時,後面的士兵打死了我軍4名戰士。
怒不可遏的我軍戰士立即猛烈還擊,第二輪射擊停下來後,我軍再次喊話讓他們投降。
只見一名軍官模樣的黑人士兵,高舉一張白紙走了過來,白紙上畫的是一名投降的黑人士兵,旁邊寫著148。
這名軍官模樣的黑人士兵叫斯坦萊,他是這個連的連長,投降後,他說剛才打死我軍士兵,是連里的白人威脅他們乾的。
他們現在控制住了這名白人士兵,他帶領全連148名黑人士兵投降。
1950年年底,第39軍第116師創造了毛主席說的第4個第一的奇蹟。
攻入漢城只是結果,真正令人驚嘆的是,該師在毫無勝算的情況下,竟然只用了11分鐘就結束了戰鬥,這便是臨津江之戰。
彼時氣溫在零下20多度,70厘米左右的凍土層上面覆蓋了30厘米左右的積雪。
這樣的陣地,想要在上面修築工事,以及運輸物資都十分困難。
駐守在的臨津江是韓軍第1師,他們24小時不停息地用炮火封鎖江面,防止我軍渡江。
韓軍還在沿江兩岸密布地雷,美國的航空兵每天出來對關鍵軍事要點進行狂轟濫炸以防萬一。
不僅如此,為了防止我軍偷襲,每天一到18點之後探照燈就不停地掃射,時不時地還會派出夜航機,投放照明雷和照明彈。
而我軍的實際情況是,116師在前兩次戰役中,不僅戰士們已經打得筋疲力盡,而且減員3成左右。
接到韓先楚的命令後,吳信泉立即召開了軍事會議,對所有困難進行一一解決。
首先,安排弟116師的一半兵力來修建工事,其次用手上塗抹豬油、鞋底綁草繩辦法來對抗冰天雪地。
面對敵軍的嚴密防守,強攻肯定無法取勝,116師師長汪洋提出了聲西擊東的作戰方案。
當李奇微乘機視察臨津江北岸認為安然無恙的時候,一場劉伯承指揮的滿分作戰即將開始。
12月31日下午,考慮到夜晚不利於我軍作戰,汪洋把總攻時間提前了20分鐘。
第一輪炮火摧毀了韓軍第1師,第二輪炮火消滅了臨津江南邊的鐵絲網和地雷區。
在第三輪炮火的掩護下,我軍成功渡江,11分鐘後,結束了戰鬥,一共殲敵一萬多人。
第116師乘勝追擊,把第39軍的旗幟插在了漢城的土地上,時任志願軍副總司令的陳賡用三險三奇來評價此戰。
陳賡
吳信泉真正的壓軸大戲,還在毛主席所說的第5個第一,這一次第39軍殲滅聯軍3000多人。
同時還俘獲了800多名美軍將士,這是朝鮮戰爭中俘獲美軍人數的最高記錄。
1961年2月,鄧華把東線大戰的主攻任務交給了吳信泉,此時北漢江已經解凍,大部隊渡河成了阻擋我軍的攔路虎。
吳信泉的任務是掩護我軍渡江,然後阻擊敵軍渡江。
掩護我軍渡江不難,但是要阻擊敵軍渡江就不容易了,這次與我軍交戰的是美軍陸戰第7師,他們一直神出鬼沒。
吳信泉的當務之急是確定美軍在哪裡渡江,他眉頭緊鎖地站在作戰地圖前面,兩隻眼睛在北漢江沿岸來回移動。
吳信泉的目光在北漢江沿岸來回搜索多次之後,停在了華川地區,這是一塊連接北漢江的開闊地帶,地勢十分平坦。
美軍作戰主要依靠重武器和完善的後勤保障,其它地方都無法一下子容納這麼多軍事裝備,華川地區是唯一最適合的地方。
吳信泉決定把阻擊地點選擇在這裡,他向鄧華彙報了自己的想法,鄧華聽後,也把北漢江沿岸來回搜索好幾次。
但是吳信泉心裡還是沒有底,萬一美軍不從華川地區渡江呢?
吳信泉把他的擔憂告訴了鄧華,鄧華哈哈大笑:「我相信你的判斷,按照你的想法去進行部署,出了問題還有我頂著呢!」
鄧華的話給了吳信泉無盡的勇氣,但是吳信泉認為,這不是誰擔責的問題,這是影響戰局勝敗的大問題,他心裡還是不踏實。
隨後,吳信泉接到偵察兵的報道,在華川地區發現了美軍行動的蹤跡,吳信泉懸在心頭的石頭才落了地,他的判斷是正確的。
鄧華
吳信泉果斷命令第39軍,火速開赴華川地區,當第39軍浩浩蕩蕩地抵達華川地區時,吳信泉再一次鎖緊了眉頭。
當天,美軍陸戰7師,率領南朝鮮第1師、第2師和第7師也同時抵達了華川地區,這意味著我軍沒有時間來構築防禦工事。
硬拼也不失是一種打法,但是敵軍擁有30多輛坦克、100多架飛機,數不清的榴彈炮和重武器。
硬拼可能會取勝曉幸取勝,但是傷亡一定十分慘重,而且還未必能夠取勝,吳信泉又把眼光看向了作戰地圖。
吳信泉看來看去也沒有找到好的解決辦法,他只能命令第39軍,先行修築一些防禦工事,有一些總比完全沒有好。
到2月16日,天上下著瓢潑大雨,吳信泉依然沒有想出更好的解決辦法,他在作戰地圖前面走來走去。
沈啟賢突然闖進了指揮所,他一進來,一邊拍打身上的雨水,一邊抱怨道:「這什麼鬼天氣,2月份就大雨不斷,漢江都漲大水了!」
吳信泉猛一回頭:「漲水了?對!水淹七軍!我怎麼就沒有想到呢?」
吳信泉向第39軍下了3個命令:一路人馬抓緊時間修築防禦工事,敵軍在如此雨雪交加的天氣,一時半會兒也無法組織渡江。
第二路人馬前往華川水庫,關閉那裡的12道閘門,而且24小時不間歇巡邏,防止敵軍搞破壞。
第三路人馬負責在在美軍必經之路埋地雷,對交通順暢的路段進行破壞。
此外,全軍從即日起,在沒有發起總攻前,不向敵軍開一槍一炮,給敵軍造成我軍已經潰敗的假象。
這一場大雨整整下了六天,美軍陸戰第7師在北漢江水面上的浮橋已經搭建完畢。
等第二天天一亮,美軍陸戰第7師就進行渡江,但是,令其指揮官感到十分蹊蹺的是,怎麼這一次如此順利和平靜?
他也沒有細想,想當然地認為我軍已經喪失了戰鬥力,2月22日凌晨1點,他按照計劃組織第7師渡江。
當第7師的數千人馬全部走上浮橋,大部分裝備也搬上了浮橋時,吳信泉一聲令下,華川水庫的12個閘門齊刷刷地打開。
當美軍陸戰第7師的將士還沒有明白是怎麼一回事的時候,他們就全部陷入了汪洋大海。
數不清的浮橋和裝備,以及2000多名將士就被大水沖得無影無蹤,剩下的將士投降的投降,逃跑的逃跑。
陸戰第7師向美軍第八集團軍司令范佛里特不停地請求支援,他同李奇微一起,火速調動200多架飛機前來掩護。
兩個人還同時決定,陸戰第7師不再渡江,往後撤退,他們還心有不甘地乘坐飛機來到現場查看。
第39軍此時鬥志昂揚,打算乘勝追擊,但是吳信泉卻鳴金收兵,不打了。
戰士們對這樣的命令有些微詞,認為這浪費了一個大好機會。
吳信泉告訴大家,我軍的大部隊已經全部順利渡江成功。
現在雖然是一個機會,但是敵我裝備差異較大,而且後續部隊會馬上抵達,不能做無謂的犧牲。而且,我軍也要進行一段時間的休整,為下一階段的戰鬥做準備。
戰士們這才高興地凱旋而歸,在接下來的戰鬥中越戰越勇,憑藉大無畏的精神把聯軍打到了談判桌邊,為朝鮮戰爭的最終勝利打下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