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西藏軍區第52師編入第50軍建制後,師部為何駐防樂山?
提及四川樂山,你會想到什麼?想必大家都會想到樂山大佛。誠然,樂山大佛是舉世聞名的旅遊勝地。可對於軍事發燒友來說,這裡曾是第50軍149師的駐地。第149師的軍史沿革複雜,前身系西藏軍區第52師,於1969年編入第50軍建制。
▲樂山大佛
大家可能不理解,第149師與西藏軍區第52師有什麼羈絆?該師編入第50軍後,又為何駐防樂山?在此筆者不再贅述老149師的師史沿革,直接談西藏軍區第52師的前世今生,這是第50軍149師真正的主體。關於西藏軍區第52師的師史,還要從抗日戰爭勝利後說起。
1945年10月,晉冀魯豫軍區獨立第2旅成立,後改稱晉冀魯豫軍區第7縱隊20旅,轄第58、59、60團。1946年6月,第60團奉命撤編。是年7月,第20旅調入第1縱隊建制,並納編該縱隊第21旅62團。1949年2月,該旅編為第18軍52師,首任軍政主官系吳忠、劉振國,時轄第154、155、156團。
▲渡江戰役舊照
第52師及其前身部隊,缺乏紅軍基礎,基本上是以地方武裝為主組建的。但是,第52師作風頑強、不畏犧牲,在菏澤、千里挺進大別山、淮海、渡江等戰役戰鬥中,表現可圈可點,逐漸成長為二野戰鬥序列中的「鐵拳雄師」。1952年7月,第52師撤編。1962年6月,西藏軍區以原第52師154、155團為基礎,同第53師157團等部,合編為藏字419部隊。
爾後,藏字419部隊參加了對印反擊戰,殲敵4000餘人,對敵第7、62旅造成重大殺傷,中央軍委盛讚該部「捷報頻傳,極為滿意」。此戰,藏字419部隊發揮我軍刺刀見紅的優良傳統,湧現出了以「戰鬥英雄」張映鑫、「陽廷安班」為代表的英雄個人、單位。1965年5月,藏字419部隊復稱第52師,轄第154、155、156團及炮兵第309團。
▲「陽廷安」班戰旗
1967年5月,瀋陽軍區第50軍奉命進川,軍部駐成都,第149師駐防樂山。行文至此,大家是不是覺得很突兀?感覺此處與第52師關係不大。實際上,這牽涉到成都軍區組織體制的調整。1969年1月,中央軍委電示成都軍區,第149師與第52師對調防務。11月底,此二師互換番號、編製。
至此,第149師的師史發生了重大轉折,除了師部駐防樂山之外,軍史與老149師並無關聯。不得不說,老149師也是一支戰功赫赫、軍史輝煌的老牌主力,當年在朝鮮戰場上,漢江阻擊戰一戰成名,打出了享譽全軍的英雄部隊——「白雲山團」。所以,你要研究老149師的歷史,需要去看西藏軍區第52師及其後續發展。
▲原第50軍149師某部舊照
根據筆者的分析,西藏軍區第52師改稱第149師之後,其師部駐防樂山,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原因:
一、樂山地理位置優越;
樂山地處四川中部、四川盆地西南,距離成都140餘公里,這一區位優勢類似於河南許昌。許昌也是位於河南中部位置,距離省會鄭州近100公里。大軍區時代,第20集團軍(軍)58師(摩步第58旅、機步第58旅)即部署在許昌。
類比第58師的情況,我們不難理解第149師為何駐防樂山,便於機動,以策應友鄰部隊。這一部署方式,在我軍很是常見,也是我國歷代兵家大賢的基本用兵原則。再談樂山自身的地形地勢,此為不可多得的天賜佳水之地,如下圖所示:
▲樂山地形圖
雖說樂山的行政區劃幾經調整變遷,可上圖也能大體反映出該地的地形地勢特點,匯聚了山地、丘陵、平壩等地貌類型。這既能滿足第149師的各類戰術訓練,又能進退自如便於藏兵。
二、成昆鐵路穿境而過;
1958年7月,成昆鐵路經多年醞釀,正式開工建造。1965年,夾江火車站建成,此為成昆線上的一個三等站。夾江站雖然規模不大,可對樂山有著特殊的歷史意義,格局一下子打開了。成昆線的歷史使命在於銜接成渝鐵路、寶成鐵路,前者通重慶,後者直達陝西寶雞,將大西南、大西北連接到了一塊。
▲成昆鐵路舊照
第149師部署於此,與第50軍軍部所在地成都聯繫極為便利。再者,第149師是第50軍乃至成都軍區的主力師,肩負預備隊的重任。既然是預備隊,就務必要部署在便於機動位置,這是關鍵所在。儘管第149師駐防樂山之際,成昆鐵路尚未完全通車,可依然不能否認該地在軍事地理上的重要性。
三、樂山擁有一定的工業基礎;
1964年,我國工業發展史上的標誌性事件——三線建設,在四川拉開了序幕。得益於優越的區位優勢和便利的交通,樂山被被確定為國家三線建設項目在四川的重點布局地區之一。三線建設為樂山帶來了製藥業、國防工業、造紙業、晶硅材料產業等,對樂山有著深遠的歷史意義,打下了紮實的工業基礎。
▲三線建設舊照
結合這一歷史背景,我們不難理解,為何第149師為駐防於此。工業對軍隊建設發展尤為重要,而工業發達的地區也是駐軍的重點對象,這也是我軍當時部署的一大重要原則。比如,第54軍北調河南的時候,轄內第162師部署在了該省工業重鎮安陽。原因無他,安陽不僅工業發達,而且靠近京廣鐵路。
四、樂山是四川重要的農業區域;
四川享有「天府之國」的美譽,歷朝歷代都是賴以仰仗的「糧倉」。根據《四川省志·糧食志》的記載,四川在清朝乾隆時期,餘糧外運年達數百萬石,可見「天府之國」名不虛傳。因而,四川各地基本上都有一定的農業優勢。援引樂山市農業農村局的介紹,樂山的農業開發歷史悠久,且開發潛力巨大,在四川省的農業格局中地位突出。
▲農業是樂山的一大傳統優勢
樂山農業的優勢,主要體現在適合各類糧食作物的生長,該地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具有冬無嚴寒、霜雪稀少、夏無酷暑、四季溫和的特點,尤為適合水稻、小麥、玉米、紅薯、馬鈴薯、油菜等糧油作物的生長。結合原因三,樂山的工農業優勢明顯,可為第149師提供強有力的戰鬥力支撐。
綜上所述,第149師之所以駐防樂山,可概括為「交通便利位置好,工農雙擎可強軍」。事實如此,第149師駐防樂山之後,兵強馬壯、訓練紮實,成了鎮守大西南的「鐵拳雄師」。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第149師重創敵王牌主力第316A師,為本師的壯麗詩篇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原成都軍區第13集團軍149師舊照
第149師在歷次精簡整編中屹立不倒,並不斷的發展壯大。1985年百萬大裁軍,第149師編入第13集團軍,執行南方甲種摩步師編製。至1998年體制編製調整,第149師已是「西南快反第一師」,乃成都軍區的一面旗幟。2017年新一輪軍改中,第149師實施「師改旅」,血脈分流至西部戰區第76、77集團軍。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