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必成僅授中將,請譚震林幫忙說情,被羅帥批評?此事可能為假

1955年全軍大授銜,整體上是相對公平的,主要從資歷、戰功等方面綜合考慮。關於授銜的相關事迹,想必不少人聽說過這樣一件事:

王必成授了中將,他對自己的軍銜不滿,找到老上級譚震林,請他幫忙找評定軍銜工作的羅榮桓元帥說情。羅榮桓覺得譚震林身為上級領導,沒有起到帶頭作用,批評了譚震林。王必成得知情況後,專門登門向譚震林道了歉。

大致就是這麼一件事,不少人寫過,而且說得有模有樣,讓人很難相信這是假的 。實際上,通過查閱相關資料,根據王必成將軍老部下的說法,此事很可能為假,為何這麼說呢?

1955年授銜時,的確有個別高級將領對自己的軍銜不滿,如四野名將鍾偉,擔任過縱隊司令員,但是軍銜僅僅是少將。鍾偉不滿,說了一些氣話,毛主席得知後,說了「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授銜時」這樣一句戲謔的話。

按照鍾偉的職務和戰功來講,他的確授低了,毛主席也對他給予了特殊照顧,破格任命他為北京軍區參謀長,享受中將軍銜的待遇。也就說,鍾偉的軍銜雖是少將,但他的職務和待遇是中將。

王必成授中將,按照1955年的授銜標準,那是沒有問題的,他本人沒有必要找譚震林反映情況。根據與王必成共事的同志了解,王必成對軍銜不滿,找譚震林反映這件事為假,原因有四點:

其一:全軍大授銜時,對每位將領的授銜是有嚴格標準的,根據資歷、戰功,貢獻評定,這是極其慎重的一件事。

比如,當時兵團司令員、政委一般授上將,兵團副司令員、副政委一般授中將。華東野戰軍粟裕身邊有三位猛將,分別是葉飛、王必成、陶勇。

葉飛是兵團司令員,授上將軍銜;王必成和陶勇是副兵團級,授中將軍銜;這個標準非常清楚,王必成將軍必定也是知道的。

從革命早期資歷來看,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在南方堅持三年游擊戰爭的部隊,在1937年被改編為新四軍,長江以南地區共有6個團,葉飛是六團的團長,王必成和陶勇是從紅四方面軍調來的,王必成擔任二團參謀長,提升為團長是後來的事情;陶勇是四團副團長,升團長也是之後的事情。

也就是說,抗戰初期,在軍職上。葉飛就比王必成和陶勇高出了一級或半級。皖南事變後,葉飛、王必成、陶勇三人分別是新四軍第一師一、二、三旅旅長,三人職務一樣,算平起平坐了。

可葉飛在不久後升任為第一師副師長,成為王必成和陶勇的上級。因此,全軍大授銜時,葉飛的軍銜要比王必成和陶勇高。授銜時,負責授銜的部門會根據每一位將領的歷史任職對每位將領的軍銜做出合適的評定,王必成授中將,完全合理,正確且公道的。

其二:1955年9月授銜前,王必成擔任上海警備區司令員,授銜時,由劉伯承、陳毅兩位元帥,在南京代表中央軍委對華東軍區的高級將領授銜。王必成在上海工作,他沒有進京授銜,而是在南京完成了授銜。

王必成授中將軍銜後,回到了在上海警備區的家中,高興地穿上了新軍裝,佩戴中將軍銜的肩章和胸章,與妻子兒女和工作人員合影留念,整個過程非常高興,由此說明王必成對自己所授軍銜是滿意的,並沒有不滿和牢騷。

其三:王必成是老革命了,在戰爭年代,他的思想和品德在軍中非常好,下屬們都是有目共睹的。王必成將軍光明磊落,胸懷坦蕩,為人謙遜,嚴以律己,且生活簡樸,作風正派。

日常生活中,下屬和同事都了解王必成將軍為人老實,沉默寡言,有很強的紀律性,不會給組織找麻煩,工作分配也是完全服從,分到哪裡就是哪裡,不提要求打折扣。

這樣一位黨性強,有組織有原則的將軍,在全軍大授銜時,不會給組織、上級領導找麻煩,不會去伸手,為軍銜高低的事情提意見,大吵大鬧,這不符合將軍的一貫作風。

其四:譚震林與王必成的確曾經是上下級關係,那是在1946年3月,華中野戰軍第六縱隊改為第六師,王必成任副師長,師長和政委都是譚震林,譚震林是王必成的直接上級。

到1955年9月大授銜前,王必成在上海擔任警備區司令員時,譚震林已經於1954年從浙江調到中央工作,已經沒有軍職,因此他未能參與授銜。也就是說,大授銜前,譚震林和王必成已經不是直接上下級的關係了。

值得一提的是,1955年9月,華東軍區高級將領在南京參加授銜前,譚震林在北京,王必成在上海,二人不在同一地區,王必成不可能擅離職守,專門為了授銜的事情跑到北京去找譚震林反映情況,要求給自己升軍銜,這不符合常理。

結語

授銜工作是一件嚴謹的事情,王必成授中將符合相關標準,結合以上四點原因,根據王必成同事和下屬的反映,我們有理由相信,王必成將軍所謂「爭銜」這件事是無中生有的,此事可能為假。

參考資料《王必成同志授銜前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