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我國頒布了新時代軍事戰略方針,核心思想就是我們熟知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四個字總結就是「積極防禦」,即堅持防禦、自衛和後發制人原則。
印度媒體《歐亞時報》在21號刊登了印度軍事專家帕斯·薩塔姆的文章。在文章里,薩塔姆對中國現行的軍事戰略方針進行了解讀,在肯定中國已經在第二島鏈內具備了擊敗任何敵人的能力的同時,也指出隨著轟-20和翼龍-3這樣的洲際級別的武器出現後,中國已經具備了使用常規武器進行全球打擊的能力。因此他建議中國改變現有的軍事戰略方針,從目前奉行的「防禦性進攻」戰略轉變為更加積極的「進攻防禦」戰略。
PS:兩種戰略的區別在於,「防禦性進攻」雖然也會主動發動進攻,但是戰略上還是以防禦為主,簡單來說依然屬於「後發制人」;而「進攻防禦」則完全反過來,強調「先發制人」,在發現敵人有進攻我方的意圖後,立刻通過先發制人的打擊讓敵人喪失侵略我們的力量。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對軍事戰略方針進行了8次重大調整,而每次調整的契機正是國際形勢的變化。這幾年,國際形勢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美國開啟了對我國的全面圍堵,派遣了大量的軍機和軍艦到我國周邊進行頻繁的軍事挑釁,並且還大打台灣牌,我國周邊的安全形勢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估計這正是薩塔姆認為的中國需要修改軍事戰略方針的原因之一。
除了認為中國有「修改軍事戰略方針」的外因,薩塔姆還認為中國已經有了採用先發制人戰略的實力。美國眾議長佩洛西在8月初竄訪台灣後,解放軍在台灣島周邊海空域舉行了大規模的軍事演習,並在演習結束後開始了持續到現在的常態化戰備警巡。這些行動向外界展示了解放軍的強大實力,在阻止其他國家干涉台海的同時還能夠在台灣周邊進行大規模的軍事行動。
薩塔姆指出,中國當前的軍事力量已經能夠覆蓋台灣海峽、南中國海和朝鮮半島三個對中國國家安全至關重要的區域。中國的遠程彈道導彈能夠摧毀美軍在第一和第二島鏈的軍事基地,以及在島鏈內海域航行的美軍水面艦艇。中國的轟-6K/N轟炸機能夠進一步打擊位於第二島鏈和第三島鏈之間的美軍水面艦艇。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中國的軍事力量依然是以防禦為主,無論是裝備有殲-20和殲-16的解放軍空軍,還是擁有3艘航母(1艘在舾裝)的解放軍海軍,其任務更傾向於「保衛中國」,而不是先發制人。即便是在第二島鏈內主動出擊,也是出於反介入/區域拒止(A2 / AD)的需要。這就是中國目前採用的「主動防禦」學說,也就是上面提到的「防禦性進攻」戰略,具體來說就是「在作戰和戰術層面保持進攻行動(戰術進攻),同時在戰略層面保持防禦態勢(和戰略防禦)」。
薩塔姆認為中國之所以採用這種軍事戰略,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還是因為缺乏足夠的洲際進攻力量,無法有效打擊遠在萬里之外的美國本土。不過隨著具備洲際打擊能力的轟-20隱形轟炸機、翼龍-3大型無人機、CH-7隱身無人機和JH-XX隱身戰鬥轟炸機的陸續出現,中國已經具備了對美國本土進行常規武器打擊的能力。
薩塔姆稱中國可以選擇另一種方式將美國軍隊擊退並趕出去,那就是打擊美國在菲律賓、日本或韓國等國的軍事基地,以及位於澳大利亞的廷德爾空軍基地,美國計劃在那裡部署6架具有核能力的B-52H轟炸機。
但是我國真的需要把現有的軍事戰略方針從積極防禦改成先發制人嗎?筆者認為根本不需要,甚至提都不要提,因為這就是一條毒計。「先發制人」的軍事戰略不僅與我國奉行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永不稱霸、永不擴張、永不謀求勢力範圍」的國防政策相違背,而且還會上美國的大當。事實上,即便是薩塔姆也不得不承認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如果中國在「美軍沒有從這些基地對中國發動進攻」的前提下對這些美軍基地發動攻擊,不僅將被視為不必要的升級,還將成為華盛頓的外交勝利。
我們已經在第二島鏈內具備了戰勝包括美國在內的任何國家的絕對實力,並且這份實力隨著時間的推移還在不斷增強中,簡單講就是時間是站在我們這邊的。從新中國成立算起,為了祖國的和平統一我們都已經等了73年了,也不在乎再多等幾年,真正急的是美國又不是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