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鼎鼎的東北野戰軍在1948年組建成立時,只有11萬人,經過3年多場戰鬥,東野非但沒有減員,兵力反而迅速增長,達到了100萬人。與同期的10萬中野、40萬華野和7萬西野相比,無論從軍事實力,還是部隊人數,或者是武器裝備對比,都處於領先地位,是名副其實的「王牌之師」。
提及東野,不能迴避的就是東野的幾位高層領導。大家都知道,東野戰功卓著,司令和政委在1955年授銜時,都是第一梯隊的元帥。而第三號人物,東野的總參謀長劉亞樓,只被授予了上將軍銜,與前二號首長之間還差了大將一級,這令許多熟悉劉亞樓將軍的軍迷們為其打抱不平,會不會藏有什麼隱匿之情?事情是怎麼回事呢?
當中央軍委決定給參加過各個時期戰爭的將領評定軍銜時,肯定是嚴格謹慎的,為此,還成立了專門的評定小組,組長是羅帥。羅帥是劉亞樓的上司兼搭檔,多年在一起工作,無論是戰功還是秉性,羅帥不可能不了解劉亞樓。從這一方面來分析,羅帥不可能存在故意「貶低」劉亞樓功績的可能性,實事求是、堅持原則肯定是評定軍銜的唯一衡量標準。
再從劉亞樓擔任的職務來分析,相對來說,參謀長在軍隊中所能發揮的軍事決策能力、指揮能力和管理能力,相較於司令和政委而言,的確是有較大差距的。
若是與其它野戰軍中同級別的幾位將軍的授銜情況來對比,劉亞樓的軍銜是高於或者等同於那些參謀長的。比如,華野的陳士榘和中野的李達都是上將,西野的閻揆要低一級,是中將。
再看看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的各位將領,比如第一任參謀長解方,許多朋友也是很熟悉這位集智慧與才華一身的將領,在1955年獲得的只是少將軍銜。
劉亞樓出生貧苦,生母在其出生後的第二天就病故了,劉亞樓不得不過繼給同姓同鄉。在新的家庭里,劉亞樓得到了很好的私塾教育,並進入正規的小學讀書。
劉亞樓中學沒有畢業,後做過一段時間的小學教師,在此期間逐漸接受了進步思想熏陶,在家鄉開展革命運動,還組織成立了青年「鐵血團」,1929年,劉亞樓入黨。
劉亞樓參加紅軍後,作戰有勇有謀,曾得到過「精靈兵」的美譽,在歷次反「圍剿」戰役中均發揮出色,後參加長征,抵達陝北後,於1936年6月,進入抗大學習,畢業後從事了一段時間的戰後教育組織工作。
1939年,劉亞樓受組織委派到蘇聯學習,並參加了蘇聯紅軍,在衛國戰爭中表現英勇,被授予少校軍銜,1945年,劉亞樓還曾隨蘇聯紅軍進入到東北地區抗擊日本侵略者。
正是因為有這段經歷,進入到解放戰爭之後,劉亞樓繼續留在了東北,參與了東野的組建和作戰指揮工作。
但或許就是因為其從1936年到1945年這段時間長久沒有在國內作戰,因而錯失了重要的經歷,肯定比其他在國內參加過抗日戰爭的將領在評定軍銜時要吃虧一些。
無論從劉亞樓本身的軍旅經歷來分析,還是橫向和其它野戰軍同級別的戰友來對比,劉亞樓能夠獲得上將的軍銜,還是挺合理、公平的。我們普通百姓不能僅僅憑藉對某些將領的熟悉程度不同而去猜測這其中會不會有什麼偏袒的情況發生。
劉亞樓因為在蘇聯工作和學習過,故而具有一系列較為系統的軍事素養,參謀作戰也很有系統性。建國後,劉亞樓成為我國空軍的第一位司令,因而知名度較高。
之後,劉亞樓還曾被推選為中央軍委委員,當過國防部副部長,但不幸的是,劉亞樓在為我黨、為我軍奉獻的好年齡卻因病逝世,享年5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