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開國上將許世友逝世,鄧公為何指示不準開追悼會不許立碑

1985年10月22日,開國上將許世友在南京軍區總醫院與世長辭,享年八十歲。

回望他的一生,功勛彪炳,威望極高。不僅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建國後還先後參加了「西沙自衛反擊戰」、「對越自衛反擊戰」。

鄧小平對其的評價是:「許世友在60年的戎馬生涯中,戰功赫赫,百死一生,是一位具有特殊性格、特殊經歷、特殊貢獻的特殊人物。」

許世友

以許世友將軍的功勞來說,去世之後理應被葬入八寶山公墓,供後世瞻仰。可事實上許世友非但沒有被葬入八寶山,而且鄧小平對此還作出了指示:不準開追悼會;不公開登報;不準傳播喪事;不準家屬子女外傳;不準立碑。

戎馬一生的開國上將逝後為何會被如此對待?鄧公做出如此指示的背後究竟還隱藏著什麼不為人知的故事?

拒絕火葬

1956年,中央工作會議在北京懷仁堂召開期間,一份《倡議書》在國家領導人之間默默傳閱著,在上面簽名的有毛主席、周總理、彭老總、朱德元帥等,不過當這份《倡議書》傳到許世友將軍的手中時,他卻沒有簽名。

這是份關於實行火葬的《倡議書》,厚厚的一沓,主要內容是倡議在國家機關工作的人員,死後自願實行火葬,凡是對此支持的,就在報告末尾簽名以示承諾。

許世友和毛主席

在此之前,大部分中國人在死後入葬的選擇上都是入土為安。我國傳統文化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所以,土葬這一形式也是孝道的一種表現,這是大部分中國人幾千年以來所認可和接受的。

但新中國成立之後,中共中央對土葬產生了不一樣的意見。

新中國成立一年之後,時任中央書記的任弼時病逝,年僅46歲。開國元勛,一朝隕落,全國上下一片悲痛,為此,政府和組織為其舉行了十分隆重的追悼會和非常盛大的安葬儀式。

葬禮結束之後,毛主席略顯擔憂地對周恩來、朱德的等中央領導同志說:「任弼時同志對中國革命事業的貢獻是非常大的,對他的厚葬也是十分必要的,但如果我們這些人時候都要這樣操辦,是不是有些浪費了?」

其實,從這番話就可以看出來,毛主席這個時候就已經開始考慮更為節儉的喪葬形式了。

毛主席

1954年,毛主席遊覽杭州西湖,當他看到西湖邊上大小山峰上有很多墳墓時,又不無擔心地說:「這裡的墳墓未免也太多了,死人跟活人爭地,不好。」

所以,為了節約有限的土地資源和出於更加環保的考慮,中央開始嘗試著提倡火葬,這才有了1956年,中共中央會議間隙中傳閱的《實行火葬倡議書》。

倡議書中有這樣一段內容:

「實行火葬,不佔用耕地,不需要棺木,可以節省裝殮和埋葬的費用,也無礙於對死者的紀念。凡是贊成火葬辦法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請在後面簽名。凡是簽了名的,就是表示自己死後一定要實行火葬。後死者必須保證先死者實現其火葬的志願。」

毛澤東對這份倡議書表示十分贊同,看了之後,連聲說:「好,好,很好!」在毛澤東的帶頭下,中央工作人員全都簽了名字以作表率,之後推行到了地方,地方的領導幹部也一一簽名,只有許世友將軍對此表示拒絕。

許世友還專門為了此事找到了毛主席,向毛主席訴說了自己的苦衷,解釋自己為什麼拒絕在《實行火葬倡議書》上簽字。毛主席聽許世友說清楚事情的原委以後,並沒有嚴肅地批評許世友,只是哈哈一笑,沒有多說什麼。

此時的許世友還是年富力強的戰場悍將,死亡以及身後事的安排對他來說還早得很,所以,毛主席包括許世友將軍本人都沒有將這件事放在心上。況且,許世友當時給出的原因還十分令人動容。

許世友將軍不願意在《實行火葬倡議書》上簽名的原因是,想要土葬在母親身邊,以便死後能在母親身旁盡孝。

許世友母親

許世友拒絕在實行《火葬倡議書》上簽名,當時中央高層對這件事的看法是,許世友不簽字也可以,畢竟他還是年輕力盛的時候,說不定過幾年就會改變想法。但許世友想要土葬的念頭並沒有隨時間消散,反而愈來愈加堅定。

悔不能盡孝

眾所周知,許世友將軍除了是一員能打勝仗的猛將之外,還是遠近聞名的大孝子。如今,河南省新縣許世友故居,門前的路還被世人稱之為「孝母路」,許家母慈子孝的故事在當地更是廣為流傳。

許世友

許世友幼時,因為長期營養不良,頭大頸細,四肢骨瘦如柴,一般孩子會走的年齡,許世友連站都站不住。這年又逢大旱,田裡顆粒無收,糧食本就十分緊湊的家裡更加艱難。

看著挨餓受罪的一大家子,許世友的父親決定將許世友賣掉,換一些糧食回來。是瘦弱的許母生生地,將許世友從人販子的手裡奪了回來。

沒有吃的,許母就抱著許世友外出討飯,但凡討到一口好飯,許母都要給許世友留著,寒冬臘月的時候,許母還會將飯放在胸口焐熱或者是一口一口嚼著喂他。許世友就這樣被母親用討來的飯一口口喂大了,而在此期間,許母不知道被餓暈過去多少次。

許世友6歲的時候,父親因積勞成疾,不幸去世,整個家庭的重擔全都落在了許母一個人瘦弱的肩膀上。為了養活一家數口,許母可以說是吃盡了幾乎世間所有的苦難。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許世友自小就立志,將來一定要好好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

為了減輕母親的負擔和學習一點傍身的本領日後更好的養活母親,8歲的許世友毅然決然跟著遊方的和尚去了登封少林寺。16歲那年更是為回家探望病重的母親,被一眾師兄弟打出寺廟。參加紅軍之後,許世友也常常為家裡的母親牽腸掛肚。

少林寺

當兵三年無孝子,當初在離開大別山的時候,許世友覺得以後也許就沒有機會為母親盡孝了,便在臨行前,冒著危險半夜摸回到家中,鄭重地給母親下跪磕頭。據說,許世友在打仗時還經常夢到母親,在夢裡看見母親一個人在家艱難的生活,便會嚎啕大哭著醒來。

1952年,已是山東軍區司令員的許世友,經上級批假回家看望老母。此時,距他上次回家已經過了整整20個年頭了。

那天,許世友騎著馬遠遠就看到一位衣衫襤褸、頭髮花白的老婆婆,小小的身軀背著一大捆柴朝他家的方向艱難的走去。

許世友緩緩走上前,翻身下馬,看到老婆婆灰白的頭髮雜亂如草窩,還有一些碎發被汗水粘在了臉上和脖子里,穿的是補丁摞補丁的破舊衣衫,腳上的鞋子也已經破了一個大洞,一隻腳趾都已經漏了出來。

許世友盯著老婆婆的臉一時不敢相認,他仔細的端詳著,妄圖從這張臉上找到二十年前的模樣,「是母親嗎?」許世友又希望是又希望不是,一時間心裡不知道是什麼滋味。

許世友難以確定時,老婆婆嘶啞著聲音緩緩開了口:「是友德娃吧?」

友德,是許世友將軍的小名,許世友「撲通」一聲直接跪在了地上,淚流滿面地說:「娘啊,我的娘,是友德,友德回來了,兒子回來了。」許母扔下柴,扶著跪在地上的許世友。讓其趕緊站起來。

許世友不肯起,內疚地說:「娘,我不在的這些日子,讓您受苦了,兒回來晚了,兒不孝啊。」許母拉不起許世友,便只好抱著他,母子倆人在家門口不遠處哭成一團。隨行的工作人員、街坊四鄰無一不為之感動。

良久,許母緩緩直起身,說:「友德娃啊,你們大老遠來家一趟不容易,俺進屋給你們燒點水喝。」許世友這才站起來撿起那捆柴,背著柴跟著母親緩緩往家走去。

回到家中,許世友看著一貧如洗的房屋,想著母親平時度日的艱辛,又是滿腹心酸,再次轟然跪倒在母親的面前。在戰場上指揮千軍萬馬的將軍,在母親面前只是一個滿懷愧疚的孩子。

許世友拜別母親畫像

之後,許世友將母親接到身邊贍養,但母親已經過慣了鄉村生活,到大城市後一時間也難以適應,竟生起了病來,無奈許世友只好遵從老人家的意思,又將其送回了家鄉。

但許世友終歸還是不放心,公務繁忙,分身乏術的他,將兒子許光,調回了老家,讓兒子為自己盡孝。許光也是一個大孝子,對於此事毫不抱怨,他說:「中國從古至今就有『你養我小,我養你老』的傳統,父親軍務纏身,我替父親,也為自己盡賢孝之道,理所當然。」

1957年冬,許世友回家探親,這時許母已經是78歲的高齡了。許世友剛一進家門,就看到母親正佝僂著身子餵豬,他鼻子一酸,沖著母親喊道:「娘,兒子回來了,俺回來看您了。」

許母應聲回過頭來,滿是皺紋的臉上露出了驚喜的笑容,她放下手中的活兒,喃喃道:「哦,友德回來了,真是友德呀!」話還沒說完,就哽住了。

許世友走上前去,雙膝跪在了地上,抱著母親的腿,又嗚嗚地哭了起來。

許母說:「友德娃啊,俺今年已經78了,咱母子倆是見一次少一次啊。」說完也忍不住痛哭起來。

兩年之後,當許世友再回家探望的時候,許母已經過世了。許世友跪在許母的墳前,哭著說:「我的娘啊,我對不住您,您在的時候,我沒能在您身邊服侍您,您放心,等我死後,我一定來為您守墳。」

許世友將軍固執地認為,只有土葬才能為母親守墳,所以,他始終沒有在實行火葬倡議書上簽字。因為他答應了母親,死後要為她守墳。

鄧小平特批

1979年,已經74歲高齡的許世友將軍,率領中國人民解放軍圓滿完成了對越自衛反擊戰的的東線作戰任務。打完了人生中的最後一仗的許世友將軍,身體狀況逐漸開始惡化。

感受到身體日漸衰弱的許世友將軍,在自己70大壽時,給兒子許光寫信,信中說給他提前準備好一口棺材,等他去世之後,不要將他火化,就用這口棺材裝著,將他埋葬在母親的墳邊。許光聽話照做了,當真為他父親找木匠打好了一口棺材。

許世友寫給許光的信

1985年,元旦剛過,許世友的身體已經明顯感覺大不如從前了,他找到身邊的工作人員,讓其給黨中央寫報告,再一次正式提出,希望能夠在死後以土葬的方式葬在母親的身邊。

元旦之後報告就遞交了上去,但中央對此一直沒有進行批複。當時的許世友將軍已經是肝癌晚期,時不時地便會被病魔折磨的昏迷過去,每次醒來之後,他首先要問的就是,申請土葬的報告,中央給予批複了沒有。

一天,許世友再次從昏迷中醒來,他用虛弱的聲音對守在病床前的侄兒說:「大權,你會開車,我死之後,你能不能搞來一輛卡車,把我拉回老家去。到時候不用麻煩,用塑料布一包,在你奶奶的墳邊上挖個洞,把我往裡一埋就行。」

為了能夠土葬在母親的身邊,許世友還以北京醫療條件不好,醫院路窄人多為由,拒絕到北京軍區總院進行治療。北京的醫療條件怎麼會不好?許世友只是怕去了北京以後,病逝在那裡,那自己的遺體便很有可能回不來,不能達成其死後為母親守墳的心愿。

許世友的病情日益加重,每次有從北京來看望自己的同志,他都要詢問一句:「組織上對我的請求有回復了嗎?」

其實,中央對許世友要求土葬的報告很是重視,他的申請報告很多中央領導也都看到了,但誰也不敢做這個決定。畢竟,這些年以來,國家的許多開國元老逝世之後都是進行的火葬。

1985年10月22日,許世友將軍帶著遺憾在南京病逝,享年80歲。

許世友將軍去世之後,他的兒女再一次向組織提起了他的遺願。一來是想讓父親早日下葬,早日安息,二來是希望能夠儘力滿足自己父親的遺願。不過,與此同時,許世友的子女也做好了最壞的打算,如果中央不批准土葬,那也只好違背父親的遺願了。

死者為大,報告很快就傳到了鄧小平的案頭,鄧小平對此也感到為難。

鄧小平與許世友

按理說,當時全國都在提倡火葬,中央工作人員都應率先垂範,許世友不應例外。但當時倡議實行火葬還是一種自願行為,並非強制,許世友一直以來也沒有在倡議書上簽字,更是屢屢表明想要進行土葬。這種情況下,如果不同意,便顯得不近人情。

鄧小平和許世友是多年的好友,對於他是十分了解的,也在他剛病倒時看望過他。

那是年初的時候,鄧小平南巡途徑南京,他告訴韓培信:「此行我到了南京之後,要去看望世友同志。」

韓培信將消息帶給許世友,許世友聽完之後笑著說:「我要到車站去接他。」

鄧小平得知消息之後,又回信表示,許世友同志的身體不好,這樣冷的天,千萬不要讓他到車站去接,到時候約在住處見面就好。

於是。2月1日,兩人約在中山陵見面了。兩人許久未見,再見分外親切,兩人雙手緊握,都顯得有些激動。兩人互相問候,談及了許多往事,還留下了一張珍貴的合影。

鄧小平與許世友

如今好友與世長辭,又留有遺願尚未達成,鄧小平久久沉默。再三斟酌之後,鄧小平同志最終還是同意了許世友的請求,作出批示:「照此辦理,下不為例。」

於是,許世友將軍去世後的第四天,王震受鄧小平同志委託專程來到南京向其家屬傳達了中央的意見。

王震向許世友的家屬說明,中央同意許世友將軍土葬是個絕無僅有的例外。同時王震還口頭傳達了中央的五點要求:「不準開追悼會;不登報告知;不傳播喪事;不設立墓碑。」

王震告訴許世友的家人,同意土葬,滿足許世友將軍最後的請求,是國家給予有功之臣應有的待遇。但是共產黨幹部火葬,是一個原則問題,因此,此事必須一切從簡,不能張揚。

如願為母守墳

土葬必須要解決的問題之一就是棺木問題,之前許世友家人為其準備的棺材有些小了,無法裝下許世友因病水腫的身體。後來在廣州軍區司令員尤太忠的幫助下,在廣西的原始森林裡找到了兩顆百年楠木,連夜送到了南京,許世友將軍的棺木得到了解決。

31日下午,許世友將軍的遺體告別儀式在南京軍區大禮堂舉行。禮堂進行了全封閉式的改造,禮堂外高懸著一條橫幅,上面寫著「許世友同志永垂不朽」,舞台兩側懸掛著許世友的遺像。許多黨和中央領導人都前來送了花圈,但整個禮堂始終安靜的連腳步聲都聽的清。

也許是巧合,也許是蒼天也垂淚,在向許世友的遺體告別時,本來晴空萬里的天瞬時烏雲密布,隨即電閃雷鳴,接著豆大的雨點便砸落下來。不到半個鐘頭,這陣急雨又去了,天空又變得萬里無雲、一片晴朗。「連老天爺都為許司令哭著來送行。」有人這樣悄悄地說。

許世友(右)

許世友的靈柩之中,放了幾樣物品:他生前最常佩戴的手錶、每天都要聽上一會兒的收音機、一瓶茅台、兩支他最愛的槍以及一百元的人民幣。有人說,這幾件隨葬品有著特殊的含義:喝酒可以壯膽,槍能夠用來打鬼,錢可以用來買路,有了這幾件物件,許世友將軍就能一路暢通無阻。

11月8日零時,南京軍區副參謀長范志倫右臂一揮:「出發!」護送許世友靈柩的車隊便準時向新縣出發。抵達新縣許家泵時是半夜時分,沒有安排任何人迎接,整個下葬過程在一片寂靜中進行。

四時整,許世友的靈柩被放進了墓穴。這場神秘的葬禮順利完成了,許世友將軍終於實現了「為母親守墳」的心愿。

按照中央的指示,許世友的墓剛開始是沒有墓碑的,墓地只有一個孤零零的墳冢。但後來,鄉親們都知道這裡埋葬著許世友將軍,一傳十,十傳百,許世友的墳前總是有許多參觀者。

群眾們覺得許世友的墓實在有些凄涼,就向組織要求為許世友立一塊墓碑。於是,在許世友逝世一年後,他的墓前又立了一塊墓碑。墓碑上不冠職位,不記功勞,不敘歷史,只有7個由著名書法家范曾親手書寫的大字:許世友同志之墓。

都說自古忠孝難以兩全,但許世友將軍卻可以稱得上是忠孝兩全的一代名將。儘管他的墓碑上沒有記錄任何功績,但每一個中國人都不會忘記,他為中國做出的種種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