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自忠犧牲,日軍層層上報,戰機3次飛過靈柩上空,卻未投一彈

1940年,日本為了控制長江交通,切斷通往重慶運輸線,集結了30萬大軍發動了棗宜會戰。而也就是在這場戰爭中,我國犧牲了二戰中,中國陣亡的最高軍銜的將領張自忠。當時的他年僅49歲,是上將軍銜。死後蔣介石為其舉辦了盛大的下葬儀式,日本人更是將他的遺體安詳地埋葬,不過最終還是被我國給搶回來了。共產黨追張自忠為革命烈士。那麼這樣一個人怎麼能受到國民黨,共產黨,日本人都如此尊敬呢?這場戰爭到底發生了什麼呢?

這場棗宜會戰是張自忠親自率領部隊與日本人展開的會戰,當時的張自忠是總司令,正常應該是在後方指揮戰鬥,誰知道,由於戰場太過於激烈,他為了鼓勵將士們,自己也親臨前線去指揮戰鬥。雖然在張自忠抗日的歷史上他經常這樣。但讓他沒想到的是,這次竟然葬送了他自己的性命。

在這次的抗戰中,當時張自忠帶領的部隊只有1500多人,結果被日軍的6000多人給包圍。為了能夠突圍,雙方進行了激烈的抗戰,最終張自忠的部隊被迫退入了南瓜店十里長山。此時的張自忠並沒有放棄,而是在想各種的辦法突圍。但奈何,當時日軍有飛機大炮的掩護,一個晝夜發起了9次衝鋒,這也導致張自忠的部隊人員在急劇減少。

在作戰的過程中,他的左臂不慎受傷,但當時的他已經顧不了那麼多,堅持要指揮戰鬥。終於在戰鬥進行的第三天下午的死活,張自忠手中只剩下了幾百個士兵,無奈之下他只能交集自己的衛隊全部前來增援,自己身邊之剩下了一個參謀張敬和副官馬孝堂等8個人。但由於敵人的兵力實在是太強大,最終部隊所有人全部陣亡,而張自忠也隨之被殺。

而用日本軍刀刺死張自忠的日本士兵名叫藤剛,他發現這個軍人無論是從穿著,還是個人能力上來說,都不是一個普通的士兵,於是就翻動了遺體,並且從遺體的口袋中發現了一根鋼筆,上邊寫著張自忠這三個字。藤剛看到這三個字後大為震驚,趕緊稟報了上級。然而上級也有些吃驚,作為一名中國軍隊的司令,怎麼可能在前線作戰,而且還戰死了,並沒有選擇逃跑,這實在是有些不可思議。

為了確認這件事情的真實性,他們找來了一位曾經與張自忠交過手的參謀長前來認屍。在將遺體擦洗乾淨後,確定他就是張自忠,於是日本方面將張自忠的面容以及儀容儀錶都弄得很整潔,對傷口也進行了包紮,之後將他放入了一口上好的棺材中,將他下葬。而在下葬的當天,所以日本士兵整齊排列並在遺體面前脫帽致敬,並在下葬後為其立牌,之那大將張自忠之墓。

除此之外,當天日軍還將原本在漢口每日的廣播停掉,播報了張自忠陣亡的消息。大概內容是,大日本皇軍第三十九師團在本日「掃蕩」湖北宜城溝沿的作戰中,向敵三十三集團軍總部發動了決定性打擊而將其消滅。在遺屍中發現了支那大將張自忠總司令及其下屬幕僚、團長等多人,同時繳獲大量軍事文件和軍用地圖,收到極大戰果。對壯烈戰死的絕代勇將奉上了最虔誠的崇敬和默禱。

在張自忠犧牲5個小時之後,黃維剛才率領部隊來到了南瓜店支援。可一切都已經為時已晚,不僅部隊上的人都犧牲了,張自忠也已經陣亡,遺體還被日本人帶走了。此時黃維剛以及所有士兵都非常憤怒,並發誓要將張自忠的遺體搶回來。於是黃維剛連夜率領敢死隊突襲了日軍,將張自忠的遺體成功搶了回來。

之後,黃維剛帶領部隊將張自忠的遺體送到快活鋪集團軍的總部。在這裡,對張自忠的遺體進行了仔細的檢查,發現遺體上全身一共有兩處刀傷,六處槍傷。確認了張自忠的死因後,對他的遺體進行了重新清洗,並拿藥物做了處理,換上了嶄新的軍裝,並準備了一口上好的楠木棺材,由八大卡車護送前往重慶。

在遺體經過宜昌的時候,不僅有十萬大軍護送靈柩至江岸,更有無數老百姓自發前來護送張自忠,並且大家的胳膊上都自發地帶著黑色的紗布。在此期間,日軍的戰機曾三次飛過宜昌的上空,飛過張自忠靈柩的掌控,卻沒有一個群眾害怕躲避,沒有一個人逃散。而日軍也下令停止飛機轟炸,以免傷害到張自忠的遺體。

在死後兩天,張自忠的靈柩終於順利運送到了重慶的朝天門碼頭。此刻,蔣介石,馮玉祥能征服軍政要員都臂綴黑紗,肅立碼頭迎靈。等靈柩到達之後,這些人都輪流繞著靈柩致哀。蔣介石更是在床上「撫棺大慟」,令在場者無不動容。作為國民黨軍最高統帥,蔣介石親自扶靈執紼,並追授張自忠為二級上將。

這次張自忠的遺體下葬的規模可以說非常宏大,靈柩穿越了重慶全城,並且蔣介石還發布了國葬令,將張自忠排位入祀忠烈祠,並列首位。下去,蔣介石帶領所有軍政要員為張自忠舉行了盛大而又隆重的祭奠儀式。就這樣,一代英雄就這樣離開了我們。

而張自忠的妻子李敏慧也是在丈夫去世兩個月之後才得知丈夫去世的消息。當天的她雖然很是傷心,也是一個深明大義的人。她知道張自忠是為國家而戰死的,所以他不難過。作為一個婦人,雖然沒能上陣殺敵,但對於丈夫的去世,他表示值得。之後他將家裡大大小小的事情都交給了張自忠的弟弟管理。而自己則選擇絕食,在七日之後絕食而死。

對於這樣剛烈的女子,蔣介石等國民政府的人都表示敬佩,最終將夫妻二人合葬於重慶梅花山麓。這樣一位烈女子也非常值得我們尊敬。她17歲就嫁給了張自忠,雖然從小因為家境貧寒沒有讀書,但絕對是一個深明大義之人。她曾在得知張自忠死訊的時候就明明白白地說過:張自忠為國家戰死疆場,我不難過。我雖然是一個婦女,也應當有份。

從這句話中就能看出,「國家」這兩個字在他心目中的分量有多重。自己的丈夫每天馳騁沙場,而她則在顛沛流離中照顧一家老小,四年沒有見過自己的丈夫。思念和擔憂讓她整整在心裡藏了4年。雖然她沒有讀過書,但卻默默支持著丈夫為國殺敵。在丈夫殉國之後,自己也從容地安排好了家裡的後事,之後追隨丈夫的忠魂而去。

可能在很多人看來這是一種愚蠢的行為,但其實我們不能簡簡單單地用烈女殉夫這樣的傳統觀念來理解李敏慧的這種行為,將軍殉國,烈女殉夫,臨危盡節,芳烈千秋。作為一名忠烈的女子,可能現在我們很多人都做不到她那樣,更沒有她那樣的度量。在那個年代中,一個婦女能到這個份上,有那樣的覺悟,實在是不容易。

至於張自忠這個人,他是一個沉默寡言的人,所以生前留下的言論並不多,出現最多的字眼應該就是「死了」。比如在他寫給弟弟的信中,他說:吾一日不死,必盡吾一日殺敵之責;敵一日不去,吾必以忠貞至死而已。」在對部下訓話時,他說:「我們軍人要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才算完成軍人的責任。有機會,我一定帶著你們找一條死路去。」在與孫連仲談話時,也表示要「等待時機,捨身成仁,給全軍樹立一個榜樣」從這段文字中就能看出,他說來說去都離不開一個「死」字,也能體現出他對革命的忠誠。

他在與下屬談話的時候,依舊會用生與死的問題來進行闡述,比如他曾說過:人生平均年齡不過五十左右,事業之成就與否亦唯五十左右而定。故吾人應知努力之時機倏忽即逝,倘不急起直追,則必遺害終身,永成憾事。即令終老一生,但最後亦不免一死,與其庸碌而死,當不如轟轟烈烈建立一番事業。既有裨於國家,復獲顯貴之名譽,則雖死不死矣。從這段話中我們也能感受到,張自忠不僅是一個將士,更是一個非常有文化的人,見解都是非常精闢獨到的。

由於每一戰,張自忠都抱著必死的心態,所以他在每次上戰場之前都會留下遺囑,用這種抱定必死之心親臨前線指揮作戰。這樣的將領怎麼能不讓我們敬佩不已。可能在戰場上戰死是他已經想過無數次的結局。所以對於死亡,張自忠並不害怕。只不過自己是戰死在了戰場之上,成為了人人敬重的英雄。但自己的家人卻因此傷心不已,妻子更是因為太過於傷心而選擇絕食7日而死。這樣的結局恐怕是張自忠沒有想到的。

兩人的婚姻雖然是母親做主的,但這麼多年兩人的感情還是非常好的。這樣的愛情相信就算是在這個戀愛自由的年代中都很少能看到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