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士兵阿爾捷姆·卡里亞金(artem kariakin)的故事,是烏克蘭從俄羅斯庫爾斯克地區艱難撤退的縮影。在這場未完的戰鬥中,混亂、犧牲與政治博弈交織,暴露出烏克蘭戰線上的脆弱現實,也讓在大國弄權之下烏克蘭的困局。
僅僅一周前,阿爾捷姆和他的部隊還在定期穿越烏俄邊界,執行任務,深入俄羅斯的蘇扎鎮(sudzha)。然而,上周烏克蘭軍隊突然接到撤退命令,場面一片混亂。阿爾捷姆用手機記錄下了撤退中的驚險場景:燒毀的軍車、冒著火光的車輛殘骸,還有不時飛來的俄羅斯無人機。
他回憶道:「撤退的命令來得太倉促了,很多部隊根本來不及組織,直接陷入混亂中。」阿爾捷姆承認,這次撤退是「失敗」的,甚至是「災難性」的。他的部隊只能依靠一條單一的補給路線,通訊設備在俄羅斯境內失效,曾經賴以生存的星鏈衛星系統成了擺設。
儘管如此,他仍然認為,烏克蘭在庫爾斯克的行動並非毫無意義。雖然撤退中損失慘重,但至少成功吸引了俄羅斯東部戰線上的部分兵力,讓烏克蘭軍隊在其他方向上贏得了一些喘息的機會。然而,對於一些從前線撤退的士兵來說,這種勝利的代價太過沉重。
阿爾捷姆·卡里亞金
「荒謬」的外交
在士兵們拚命撤退的同時,另一邊,美國總統特朗普和俄羅斯總統普京正在通話,討論如何結束這場戰爭。阿爾捷姆對此嗤之以鼻:「特朗普說想結束戰爭,只不過是為了兌現自己的承諾;而普京不過是想欺騙特朗普,以便繼續他的戰爭。對我們來說,這些談話簡直荒謬。」
對於出生在盧甘斯克(現被俄羅斯佔領)的阿爾捷姆來說,戰爭意味著家園的淪陷,而特朗普和普京的「談判」不過是一場高高在上的權力遊戲。他直言不諱地表示:「他們只想犧牲我們的家園換取和平。我無法接受這樣的和平。」
撤退後的跨境突襲
謝爾蓋
烏克蘭士兵並未因撤退而停止行動,反而在庫爾斯克和別爾哥羅德地區持續發動跨境突襲。士兵謝爾蓋(serhiy)所在的突擊營便參與了這樣的任務。他們不僅要穿越雷區,還要對抗反坦克障礙物「龍牙」,尋找修復損壞的戰車。
謝爾蓋的團隊在夜間行動,試圖減少暴露在俄羅斯偵察機下的風險。然而,即便是夜晚,危險依舊無處不在。俄羅斯的滑翔炸彈、火箭炮、無人機構成了嚴峻威脅。為了對抗這些無人機,烏克蘭軍隊甚至在某些道路上架設了防護網,試圖攔截敵方襲擊。
行動中,謝爾蓋最終找到了損壞的美製布拉德利戰車,這輛戰車被從俄羅斯戰場上拖回,準備送往後方修理。
令人心酸的是,這一幕讓人再次想起烏克蘭對美國軍事援助的高度依賴,而如今美國的態度變得愈發模稜兩可。
「背後交易」與盟友的軟弱
謝爾蓋對於美國未來的支持顯得格外悲觀。
他認為,特朗普對和平談判的熱衷,已經顯現出烏克蘭可能被「出賣」的苗頭。他直言:「如果美國停止支持烏克蘭,那麼停火可能很快達成,但對烏克蘭來說,這將是極其不利的停火條件。」
至於歐洲盟友,他更加不屑:「歐洲根本無法單獨解決這個衝突。他們更關心自己的經濟,而不是安全問題。」
謝爾蓋的憤怒與失望,反映了烏克蘭士兵的普遍心聲:他們渴望和平,但絕不接受以割讓領土為代價的「假和平」。
戰爭背後的棋局:烏克蘭的困局
烏克蘭於 2024 年 8 月入侵俄羅斯,令俄羅斯措手不及
烏克蘭對俄羅斯庫爾斯克地區的突然進攻,確實出其不意地撼動了俄軍的防線。然而,這種冒險的軍事行動同時暴露了烏克蘭的戰略困境:孤立無援的補給線、短視的戰略規劃,以及依賴外國支持的現實,都讓烏克蘭陷入兩難境地。
而與此同時,大國間的權力遊戲仍在繼續。特朗普與普京的通話,只是這場地緣政治博弈中的一環。對烏克蘭士兵來說,這場戰爭不僅是保家衛國,更是一場不得不參與的生存鬥爭。
戰爭的盡頭是否真的存在和平?
烏克蘭士兵告訴我們,和平並非無條件的選擇。當外界試圖用談判為戰爭畫上句號時,真正的代價卻往往由前線士兵和普通民眾承擔。
烏克蘭的撤退讓人看到了戰爭的殘酷,也讓我們重新思考:所謂和平的意義,究竟是誰的和平,又是誰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