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海軍發展的進程中,美國的「朱姆沃爾特」級萬噸驅逐艦曾是備受矚目的存在。
然而,其發展之路卻充滿坎坷。
美國海軍最初對「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寄予厚望,期望其在對陸打擊方面發揮關鍵作用。為此,該艦配備了先進的艦炮系統,此系統可發射遠程精確制導炮彈,能對130公里外的目標實施打擊,意在填補航母戰鬥群火力覆蓋的空白。
同時,該艦採用了整合式電力推進系統,有效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為未來裝備電磁軌道炮和高能激光武器創造了條件。再者,其獨特的隱身設計頗為亮眼,雷達反射信號比普通漁船還小,有助於該艦悄然接近敵方海岸,發動突襲。
憑藉這些先進的設計理念與技術應用,美國海軍曾雄心勃勃地計劃建造32艘,欲將其打造成未來的主力戰艦。但事與願違,「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面臨著諸多問題。首先是高昂的造價,單艘造價高達76億美元,遠超美國「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的價格。
若加上研發和測試費用,其耗費更是驚人。這一巨額開支令美國國會大為震驚,原定的32艘建造計劃被大幅削減,最終僅建造3艘,該艦也淪為半廢棄的試驗項目。
其次,該艦的戰鬥力未能達到預期。其核心武器AGS艦炮,因炮彈成本過高而陷入困境。
每發LRLAP炮彈造價高達80萬美元,比「戰斧」巡航導彈還貴,而「戰斧」不僅射程更遠,且命中精度高。如此高昂的炮彈成本,使得美軍無法大規模採購,導致「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的艦炮難以正常使用,幾乎成了擺設。
再者,該艦所採用的「黑科技」在實際應用中問題頻出。全電推進系統雖具前瞻性,但在實際運行中故障頻發。
如2016年,「朱姆沃爾特」號剛服役不久,就在巴拿馬運河出現電力故障,整艘艦艇失去動力,只能被拖回修理。該艦的隱身設計雖降低了雷達反射面積,但也帶來了一些弊端。
為實現隱身效果,天線和感測器需藏在艦體內部,這限制了雷達探測範圍。在現代海戰中,信息獲取和戰場感知至關重要,而「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的隱身設計使其在這方面存在明顯短板,難以像普通戰艦那樣在遠洋長期執行任務,且隱身塗層的維護成本極高。此外,「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原計劃配備的雙波段雷達,因成本過高而未能實現,取而代之的是AN/SPY - 3 X波段雷達,S波段雷達則被捨棄。這導致該艦在遠程防空作戰中的雷達探測能力嚴重不足,面對來襲的遠程導彈和隱身戰機時,探測能力遠遜於其他驅逐艦,成為其致命缺陷。與中國的055型驅逐艦相比,「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的劣勢更為顯著。儘管兩者噸位相近,但055型驅逐艦的綜合作戰能力更為均衡。
055型驅逐艦配備了四面有源相控陣雷達,具有強大的遠程探測和精確跟蹤能力,而「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因缺少S波段雷達,遠程探測能力受限。在防空和反導能力方面,055型驅逐艦的112個垂直發射單元可搭載多種導彈,構建起強大的區域防空和反艦打擊能力,而「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僅有80個垂直發射單元,且缺乏遠程防空導彈,防空能力明顯不足。
在反艦與對陸打擊能力上,055型驅逐艦也優勢明顯,其裝備的導彈賦予了強大的攻擊能力,而「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的艦炮已被廢棄,遠程火力受限,整體作戰能力大幅削弱。「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在發展過程中逐漸迷失方向。該艦最初旨在對陸打擊,但艦炮系統失效後,美軍不得不臨時調整其作戰定位。
然而,這種調整頗為倉促和無奈,因為該艦的導彈發射系統和武器配置並未針對新的作戰任務進行優化。這使得「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在現代海戰中處境尷尬,既無法充分發揮原設計優勢,又難以適應新的作戰需求。
在未來可能爆發的太平洋衝突中,「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的戰術定位將十分尷尬。按照最初設想,它應是具備強大對陸打擊能力的驅逐艦,能在敵方防空體系薄弱處精準打擊。
可現實是,艦炮系統的廢棄使其對陸攻擊能力近乎為零,而其唯一可依賴的「戰斧」巡航導彈,「伯克」級驅逐艦也可搭載,這讓「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的所謂「優勢」不復存在。在防空作戰方面,該艦缺乏遠程探測能力,無法像其他先進驅逐艦那樣構建強大的區域防空網路,在現代海戰環境中顯得極為脆弱。
一旦衝突爆發,「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可能會成為艦隊的薄弱環節,對整個作戰行動產生負面影響。「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的案例深刻地警示我們:先進的技術未必能轉化為實用的裝備。在軍事裝備的發展過程中,不能單純追求技術的先進性,而忽視實際戰場需求。
只有緊密結合實戰需求,注重裝備的實用性和可靠性,才能避免陷入類似的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