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各參戰部隊戰況簡介
1979年2月1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遵照中央軍委1978年12月8日命令和1979年2月12日命令,以來自廣州軍區、昆明軍區、武漢軍區、成都軍區的9個陸軍軍為主力,發起了對越自衛還擊、保衛邊疆作戰,戰爭持續28天,至3月16日結束。
11軍:本來對越作戰按照軍委12月8日命令,11軍沒有參戰任務。由於越軍全面入侵柬埔寨,軍委12月31日擴大會議上決定增調部隊擴大作戰規模。
1979年1月11日,總參楊勇、何正文兩位副參謀長和總後張賢約副部長到昆明軍區勘察地形、審修作戰方案之後,軍委正式確定第11軍參戰,並以雲南省軍區獨立師加強該軍。
按照昆明軍區作戰方案,11軍在金平方向擔任西線助攻任務。2月17日戰鬥發起後,迅速突破越軍一線防禦陣地,爾後拿下巴沙山口、封土等地,並於撤軍之時殺了一個回馬槍,以一個加強團殲滅班繞散地區越軍741團1營。32師為軍區預備隊,94團在突破階段攻克西羅樓後歸建,全師東調南屏農場待命。95團配屬149師參加沙巴地區進攻戰鬥,師主力則攻殲了郭參地區之敵。
總的來看,11軍部隊完成助攻任務圓滿,突入越南縱深34公里,共殲敵2901人。戰後被中央軍委授予榮譽稱號的集體和個人分別佔9%和8%。時任軍長陳家貴,政委張琦。
13軍:雖然當時已經是駐重慶的成都軍區主力軍,但其自1950年入滇,駐紮雲南南部長達18年,地理民情各方面情況諳熟,有天時地利人和優勢;經歷兩次中緬邊境戡界警衛作戰和叢林大練兵,有戰鬥力優勢;越軍頭號主力步兵師308師、351工炮師第34團均由其一手訓練和裝備,13軍上上下下都有著「師傅打徒弟,教訓龜兒子」心態,有心理士氣優勢。因此軍委第一次作戰命令即調13軍南下,加強雲南方向作戰力量。2月16日21時至17日7時,13軍12000餘人成功偷渡紅河,一舉突破越軍紅河防線,創造了大部隊偷渡江河的典型範例。38師(-114團)殲滅壩灑地區之敵,戰後被中央軍委譽為自衛還擊作戰的第一個殲滅戰。
37師攻克谷柳、保勝,39師攻佔岳山和谷珊西山。至21日,13軍摧毀了越軍縱深防禦陣地,兵鋒直指越西北重鎮柑塘。昆明軍區前指專門發出表揚通報,號召所有參戰部隊「向13軍學習看齊」。22日,39師攻佔代乃地區,控制要點,阻擊了敵316A師的東援行動,殲敵900餘名,有力地保障了軍主力殲滅柑塘地區之敵。23日7時,37師、38師以鉗形攻勢並肩向柑塘突擊,至25日15時,佔領了該地。敵345師師長梅榮蘭率殘部逃過外波河。
戰役第二階段,軍區預備隊50軍149師劃歸13軍指揮,並加強32師95團等部隊擔負攻佔沙巴,消滅敵316A師的任務。149師克服重重困難,於3月5日完成任務。可惜的是3月2日晚正面攻擊部隊和穿插部隊均無進展,致使316A師一部通過黃連山埡口西逃。
13軍在紅河右岸的攻勢凌厲,進展快,戰果大,突入敵縱深40公里,殲敵8075人,其中俘虜459人,為1979年各軍俘敵最高紀錄。戰後被中央軍委授予榮譽稱號的集體和個人分別佔11%和9%。時任軍長閻守慶,政委喬學亭。
14軍:與13軍是同胞兄弟,都是中野四縱這「一個媽生的孩子」。1950年入滇後,13軍兼滇南衛戍區,14軍則兼滇西衛戍區。1968年9月奉軍委令調防,14軍從滇西調到滇南接替13軍防務。
該部隊同樣經歷了兩次中緬邊境戡界警衛作戰和叢林大練兵的鍛煉,有較好的叢林作戰基礎。1979年1月15日,昆明軍區司令員楊得志在河口四連山上決定,13軍、14軍以紅河為界,分別在右岸和左岸遂行各自的戰鬥任務。
14軍的任務是殲滅紅河左岸的越軍345師部隊及地方部隊。在戰鬥實施階段,40師攻克老街、班菲;41師佔領發隆、孟康;42師奪取拔坡、那馬。經5天戰鬥,14軍攻佔越軍邊境全部一線要點,為向縱深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2月22日至3月5日為14軍作戰第二階段,以42師為軍預備隊清剿半琴山地區殘敵,40、41師、32師繼續向敵縱深發展進攻,先後攻克鋪樓、郭參,控制了朗洋鐵路大橋和朗格姆渡口,切斷了紅河兩岸越軍的聯繫和左岸越軍南逃退路。殲敵4146名,其中俘虜271名。戰後被中央軍委授予榮譽稱號的集體和個人分別佔11%和8%。時任軍長張景華,政委范新友。
東線自衛還擊作戰,第一階段的主要目標是殲滅高平地區之敵,這個任務主要由41軍和42軍執行,因此在介紹這兩個軍的情況之前,先談談廣州軍區前指的高平戰役決心:集中41軍、42軍、43軍129師及加強部隊,採取大膽穿插、包圍迂迴戰術,速決全殲高平地區守敵346師及其地方部隊。41軍和42軍除以3個師又1個團分別進攻朔江、八姑嶺、復和、七溪之外,主力分別從念井和布局突破,向高平實施穿插突擊,首先關門,包圍住高平地區之敵,爾後分割殲滅之。
41軍:為北線進攻部隊,廣州軍區副司令員歐致富代表軍區前指加強這個方向的作戰指揮。41軍的前身東野4縱,曾在遼瀋戰役的塔山阻擊戰中大顯身手,打出了守備英雄團(361團)、塔山英雄團(367團)、白台山英雄團(369團)三個聞名全軍的英雄團。
41軍歷來是廣州軍區的主力軍,這次懲罰越南地區霸權主義者,又挑起了北線主攻的重任。軍決心以121師、123師(-368團)分別向班庄、扣屯實施穿插,到位後形成對內對外正面,切斷高平之敵退路,阻擊太原、原平之敵增援,再重演一次「塔山阻擊戰」,而後在42軍協同下奪取高平。
2月17日4時40分,41軍開始炮火準備,5時許,步兵開始發起衝擊。工兵和民工同時搶修119號界碑至越南莫隆的5公里急造軍路,保證坦克、車輛前出。121師363團2營(-6連,該連搭乘軍區獨立坦克團5連,因為水陸坦克爬坡能力低掉隊)在副師長,戰鬥英雄李培江和洪副團長率領下搭乘軍坦克團2營坦克於10時30分出境,18時許在通農下車徒步開進。經28小時穿插,於次日14時30分攻佔841高地,切斷了原平通往高平的3號A公路,第一個穿插到位,行程80公里。19時30分,363團主力進佔朗金地區,次日6時30分攻佔董賽地區,最早到達指定位置。至19日18時,121師基指率三個團(-362團3營、363團3連和6連)全部到達809、841高地和董賽地區,完成穿插作戰第一步任務。
隨後361團奉命北上安樂,師基指率362團向扣屯發展進攻,留363團控制董賽地區準備打敵增援。由於部隊分散,力量不足,121師基指率362團22日進至扣屯後就地防禦,未能向高平方向進攻。26日至28日,該師全部集中於扣屯地區建立起穩定的防禦,同時清剿殘敵。
3月6日至12日,對由納隆進逼之敵進行了3次大規模出擊,為安全撤軍回國創造了良好條件。121師不惜一切代價晝夜兼程實施大縱深戰役穿插,在敵情不明、地形險要、四面受敵、遠離後方、補給困難的條件下邊打邊走,途中遇敵大小襲擾100餘次,傷亡較大、糧彈供應不上,仍然忍飢耐寒,抬著傷員和烈士遺體堅定不移地向指定目標前進,充分體現出當年東野「頭等主力師」不怕艱難困苦、英勇頑強、連續作戰的優良作風。123師(-368團)於進攻發起之後隨121師跟進,在通農分路,向東經安樂、河安,向扣屯方向穿插。
367團2營在師王政政委率領下沿公路乘坦克開進47公里,沿鄉村小路徒步開進43公里,於20日5時抵達扣屯西側的312高地。團主力因為迷路耽誤時間近50個小時,未能到達扣屯地區,後改為參加河安地區進攻戰鬥。123師主力在河安的戰鬥持續了3天方才攻克目標,打通了公路,把在朔江、河安、扣屯、班庄等地作戰的3個師連成了一片。隨即該師向位於那懷的越軍346師師部展開進攻,27日攻佔敵師部指揮坑道,河安地區進攻戰鬥結束,部隊轉入就地清剿和擔任護路任務。
可惜的是41軍這兩個擔任穿插突擊的師,都沒有能夠完成攻佔高平的預定任務,121師滯留在扣屯無力進攻,123師苦戰於河安難以前進,結果高平由42軍攻佔。
122師擔負從平孟、孟麻攻殲朔江守敵的任務。第一天戰鬥雖然突破了越軍第一線的防禦陣地,突入縱深2-3公里,但是傷亡較大,進展不順利。部隊當晚停止進攻,總結經驗教訓,鞏固既得陣地,肅清殘敵。次日繼續發起進攻,至19日傍晚,364團攻佔大無名高地和墩張一線,366團攻佔坂洋地區,切斷了朔江之敵向高平撤逃的退路。
365團進至一號榕樹山、長白山、馬利一線。20日開始圍殲朔江地區之敵,由於協同不嚴密,364團主力由南向北實施側後攻擊時兩次受挫。21日發起第三次攻擊,3營於18時攻佔了朔江。22日11時,364團3營主力與365團1營在大黑石山會合,完成了圍殲朔江之敵打通平孟至朔江公路的戰鬥任務。從23日起至3月15日,122師主要執行清剿任務,並繼續打通坂涯至安樂的兩條公路,同時擔任平孟至河安的護路任務。
122師原計劃一天最多兩天攻殲朔江守敵,實際上是打了5天,戰鬥中多次出現複雜、困難的局面,但該師領導毫不動搖,在堅決貫徹既定決心的同時積極吸取經驗教訓,實施靈活指揮,部隊作風過硬,敢打敢拼,勇往直前,最終完成了軍賦予的任務,共殲敵7032名。
戰後被中央軍委授予榮譽稱號的集體和個人分別佔11%和15%。時任軍長張序登,政委劉占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