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認為我們航母的起點是遼寧艦,其實在此之前中國就已經擁有了「航母」,那段時期我們先後購買了4艘外國航母,其中就有身世傳奇的「瓦良格」號。
但很少有人知道,在最早的4艘航母外,我們本來還有機會擁有一支更先進的進口航母,但卻被國家斷然拒絕了,這是什麼原因呢?當年求艦若渴的中國,為何要放棄這樣一個絕佳機會呢?
一、送上門的航母
都說天上不會掉餡餅,更何況法國這個西方大國,自然不會上杆子來幫助我們。所謂的「送」其實有很多附加條件,甚至要我們突破底線,這當然不能答應。
法國想要轉手給我們的這航母叫福煦號,從1963年就已經開始服役,送我們時已經是40多歲高齡,基本不能正常使用了。
當時航母已經非常破舊,經不起顛簸,要運回國內必須先進行一次全面整修,法國提出這筆錢得我們出。除此之外,法國還提出,如果我們要拿走這艘航母,今後所有軍事設備都只能從法國購買,而且與航母搭配使用的艦載機也不能給我們。
當時的中國雖然沒能力製造航母,但基本的機械知識還是有的,我們的技術人員一眼就看出福煦號即使修好也用不了幾年,花費重金可能只能買回一堆破銅爛鐵,即使要勉強使用,後續維護費也高得嚇人,根本不划算。
而且上面的重要零部件是美國製造的,後續要使用必須從美國訂購,不然就無法解決適配問題。但當時中美兩國的關係時好時壞,能不能買到還是個未知數。
巴西與中國有類似遭遇,他們準備從俄羅斯回收一艘舊航母,在花了4200萬美金把航母吭哧吭哧運回國後,巴西才發現上當了。這艘表面光鮮的航母每年的維護費非常高,巴西政府經過艱難評估,最終忍痛放棄了它。有了巴西的前車之鑒,中國自然也更加警惕,不願做這個虧本買賣。
都說太陽底下無新事,時隔幾十年,法國又在航母上做起了文章,宣稱要把他們的「戴高樂」號開到亞洲,此舉挑釁的意味非常明顯。
整整40年,法國從沒將航母開到過亞洲水域,更沒有流露出要與中國搞軍備競賽的意圖,那麼這次高調宣告,很顯然是他們開始調整對於亞太地區的戰略定位。此次法國的異動不是孤立事件,這一系列變化背後都有美國的影子,因為「戴高樂」赴亞洲的主要目的就是和美印等國開展軍演。
美國在太平洋海域的軍演目的何在,中國人都心知肚明,一個是台海問題,一個就是持續多年的南海之爭。而法國的橫插一腳,顯然也是在明裡暗裡站隊,用實際行動來討好美國。
可笑的是,這件事在外媒的報道里竟然被描述成了「4.2萬噸外交」,說法國這這艘排水量4.2萬噸的航母是來讓中國開眼的,讓我們見識一下發達國家的軍事威力。今年1月,這個大傢伙就已經開進了印度的港口,在印度耀武揚威後又將前往印尼等9個國家,屆時會舉行聯合軍演。
最近法國媒體又發布了一則新聞,表示法國此行就是要震懾中國,讓我們不要在南海覬覦別國領土。但事實上,時至今日法國都沒有真的進入南海,在與距離中國最近的印度盤桓幾日後,他們就匆匆跑到了赤道附近的印尼。
說白了法國就是在嘴上耍威風,如果他真的敢有任何越軌舉動,我們的3艘航母肯定會讓「戴高樂」領教什麼叫「禮尚往來」。
二、中國的航母之路
縱觀中法關於航母的兩次交鋒,能看出很大的差別。第一次我們居於下風,只能被動接受各種無理要求,毫無討價還價的資格。但第二次情況就完全逆轉,法國除了嘴上耍耍威風外,根本不敢動中國一根汗毛。
兩次交手差距如此之大,主要原因是中國早已今非昔比,不僅在國際上站穩了腳跟,有了很大的話語權,還在國防科技上有了質的飛躍,讓西方國家非常忌憚。僅從一組數據上就能看出差距,這次露面的「戴高樂」是法國唯一服役的航母,而我們的光現役航母就有3艘,這讓他們如何敢造次。
但很多人只看到台上光鮮,卻忽略了背後的十年苦練,中國的航母之路正是如此。為此中國花了很多力氣,做出了非常大的犧牲,每一次成功背後都是一部血淚史。
上世紀80年代,中國就有了製造航母的打算,但當時技術條件有限,我們沒能力獨立完成,便計劃從國外先購買一艘,看看這個大傢伙究竟長什麼樣。我們購買的第一艘航母是「墨爾本」號,但當時西方國家集體孤立中國,根本不可能把這種海上大殺器賣給中國,所以運回國內的「墨爾本」早就被拆成了一個空殼。
這艘航母1943年就開始服役,比新中國的年紀都大,但當時只有澳大利亞願意出手這艘銹跡斑斑的老古董。運回國內後,我們第一次站在巨大的航母前,真正感受到了這個海上巨無霸的可怕之處。
雖然主要設備都被拆卸了,但還是能大致了解內部的構造。後來軍事專家花了半年時間研究它,得到了很多重要數據,為將來獨立製造航母積累了經驗。同一時間,我們還還派出了專家到蘇聯學習,初步了解了航母的製造技術,一切的努力都是為了擁有我們自己的航母。
在外購的航母中,有兩艘都是從俄羅斯買來到。一艘叫「明斯克」號,本來已經被韓國預訂了,但後來韓國經濟困難,拿不出這麼多錢,「明斯克」就以540萬美元的價格被轉手到了中國。不過這艘航母也沒什麼實用價值,1992年它就因為各種故障沒錢維修退役了,俄羅斯便將它當做廢鋼鐵對外出售。
來到中國後,「明斯克」經過改建後可以公開參觀,成為了軍事迷的天堂。去年這裡還發生了一場火災,幸好沒有人受傷。
另一艘從俄羅斯收購的航母叫「基輔」號,和它的同胞兄弟情況類似,「基輔」也幾乎成了了一堆廢鐵,沒有什麼實用價值。這兩首航母的交易屬於商業範疇,國家參與不多。後來「基輔」號也被改建成了科普場地。
三、「瓦良格」號
真正對中國航母製造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是4艘中的「瓦良格」號。這艘航母來到中國的過程非常曲折,後來甚至被土耳其扣押下來,經歷了2年的談判才最終得以離開。
這艘航母是上世紀80年代開始建造,彼時蘇聯還沒解體,製造廠位於烏克蘭境內。後來蘇聯土崩瓦解,繼任者俄羅斯無法支付後續製造費用,航母工程被迫停工。
這個消息對中國來說非常重要,與其他3艘不同,這是一艘全新在建的航母,它的戰略意義非常高。上世紀90年代,國家出面與烏克蘭商討購買的事,但被拒絕了。
很明顯,受西方國家操控的烏克蘭不願意讓我們擁有航母,後來我們改變策略,以民間購買的方式和烏克蘭開始了談判,這場談判進行得異常艱難,幾次都差點胎死腹中。
在後來的記錄中,關於誰是買下航母的大功臣存在很大的爭議,一種廣為流傳的說法是港商徐增平,但後來有媒體走訪了當年的親歷者、查閱大量相關資料得出結論,「瓦良格」背後另有隱情。
原來早期投標時出面的是徐增平,但後他背後的公司出現了資金問題,無法繼續支撐這一天價項目。徐便將中標書拆分成股權,其中80%都被他轉手出去。據說這一投一轉,讓徐凈賺4000萬。
當時「瓦良格」的售價是2000萬,按理說徐可以繼續完成項目,但這筆錢被他另作他用,導致臨近付款代表團拿不出錢,烏克蘭便威脅再不給錢合作就作廢。
在這千鈞一髮之際,東方匯眾公司挺身而出力挽狂瀾,當然這背後有國家的授意,因為我們要不惜一切代價拿下「瓦良格」。此時的購買項目已經不是簡單的商業交易,而是帶有政治目的的國家任務。
新代表團立刻奔赴烏克蘭,展開了艱難談判,最終上雙方達成諒解,項目得以保全。這時的代表團完全是在和時間賽跑,火速辦完了股權變更手續,搞黃了項目的徐增平和其背後的公司也被徹底踢出了局。
好事多磨,運送「瓦良格」回國時又遇到了麻煩,船隊經過博斯普魯斯海峽時被蠻橫地攔下來,土耳其威脅要麼把航母拆了,要麼就給一筆過路費,後來國家做出了巨大讓步,「瓦良格」才被允許離境。
來到中國後,「瓦良格」受到了最高規格的待遇,成為國家重點科研項目。2015年經過數次改建和完善,航母在大眾面前驚艷亮相,成為了我們的「遼寧艦」,宣告我國正式開啟了航母之路。
參考資料:
新蘭軍事 法國曾為示好要送中國一艘航母 中國為何直接拒絕了
觀風聞 唯一航母送來亞太,法軍很普信:讓中國看看什麼叫4.2萬噸的外交
航運在線 40年前讓日本瑟瑟發抖的「明斯克」航母該何去何從?
新浪軍事 深度:兩種歷史真相 揭秘遼寧號航母究竟是誰購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