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20產量曝光後,美方大感意外,雖說要下定決心提升f35的產量,但是能不能成功,還要看中國的臉色。
近年來,關於各國武器裝備尤其是先進戰鬥機的發展狀況成為了人們熱議的話題。中國的殲-20和美國的f-35,這兩款代表了當今最尖端科技的隱形戰鬥機,正成為全球軍事觀察者們的關注焦點。那麼,這場被稱為「隱形對決」的較量,誰會是最後的贏家?
(殲-20)
首先,得說說中國的殲-20。這款由中國自主研發的第五代隱形戰鬥機,自2011年1月11日成功首飛以來,可謂一路高歌猛進,逐步從小批量試生產發展到如今的規模化量產。這款戰機號稱具備高隱身性、高機動性以及高態勢感知能力,是中國空中力量的一顆明珠。在坊間流傳的種種傳聞中,殲-20不僅在設計上實現了對多類型防空系統的無縫穿透,更在作戰性能上擁有「超越」西方同類產品的實力。
(f-35)
與此同時,美國的f-35戰鬥機雖然面世已久,並且在全球軍貿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但卻總給人一種「外強中乾」的感覺。f-35以「一機三型」、短距起飛、垂直降落等多種新概念吸引了不少目光。然而,事實證明,這些技術並非毫無瑕疵。根據美軍內部的報告,以及媒體爆料,該機型在關鍵性能指標上存在不足。例如,超音速巡航能力欠缺,內置彈艙容量受限。這些問題讓人不得不為f-35捏一把汗。
更為微妙的是,最近國際市場上稀有金屬的供應鏈波動,或許也會進一步影響f-35的生產。有消息指出,中國對部分稀有金屬實施的出口禁令,可能已經悄然影響到了f-35戰鬥機的生產進度。想想看,當中國鎖住了鎵、鍺等關鍵材料的大門,對美國的軍工產業來說無疑是個不小的挑戰。畢竟,這些材料可是f-35所需半導體的核心組成部分,沒有了它們,f-35的雷達等關鍵系統的生產就可能陷入停滯。
(f35生產)
而談到數量上的較量,我們不妨看看雙方的產能數據。根據美國方面的估算,中國的殲-20年產量已經超過100架,平均三天就能出廠一架。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雖然每年也能生產超過150架f-35,但這已經到了它接近的極限。倘若國際形勢發生變化,假如美國的訂單有所減少或者生產受到制約,那麼這種「數字上的優勢」恐怕也難以為繼。
(美方估算,3天出廠一架殲20)
在這場隱形戰機的競逐中,美國似乎面臨多重挑戰。其一是技術局限性,正如前文提到的,f-35在多項指標上未達到完美狀態;其二便是供應鏈的不確定性,使得美國不得不審慎面對來自中國的原材料卡脖子風險。
殲-20與f-35的較量絕對不是一場簡單的比賽,而是包含著多重戰略意味的長期博弈。短期來看,中國憑藉龐大的工業基礎和戰略資源,已經在一定程度上佔據上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