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軍在南海及周邊區域的活動明顯增多,不僅出動兩架B-1B戰略轟炸機在南海上空挑釁,還將「卡爾·文森」號航母戰鬥群部署至南海周邊,並聯合菲律賓、日本和澳大利亞進行聯合軍演。這一系列行動無疑對地區局勢產生了消極影響,破壞了南海的和平與穩定。然而,頻繁介入地區事務的美軍,最近卻自身事故不斷。
2月6日,菲律賓南部馬京達瑙省發生了一起墜機事件,一架小型飛機不幸墜毀。隨後,這架飛機被確認系隸屬於駐菲律賓美軍的「比奇空中國王350」偵察機。
當時,它正在棉蘭老島附近執行偵察任務,外界推測其可能是在為菲律賓軍方提供情報支持。事故導致機上四人全部遇難,甚至有當地媒體報道稱飛機墜毀時還砸死了一頭水牛。
值得注意的是,美軍近期事故頻發,僅在短短10天內,就已經損失了三架軍機。1月28日,一架F-35戰鬥機在阿拉斯加州埃爾森空軍基地墜毀。
1月29日,一架黑鷹直升機在華盛頓里根國家機場空域與客機相撞,導致兩架飛機全部報廢。而這次菲律賓的偵察機墜毀,更是讓人質疑美軍的裝備維護與戰備能力。
實際上,美軍戰機事故頻發並非偶然,而是存在多方面的結構性原因。以F-35戰鬥機為例,該機型雖已大規模列裝,並擁有超千架的生產總量,但其自身仍然存在多個重大缺陷。美方承認F-35仍有13個未解決的關鍵問題,且涉及幾百個細小瑕疵。
由於F-35是一款「一機多用」戰機,為滿足不同軍種需求,其設計變得極為複雜,導致問題難以根除。如果徹底推翻重做,成本巨大且難以承受,因此美軍只能在現有基礎上不斷修補,導致戰機可靠性長期存疑。多年來,F-35已發生十餘起嚴重事故,造成飛行員傷亡,種種隱患難以消除。
此外,黑鷹直升機撞擊客機以及此次南海周邊偵察機墜毀,則折射出美軍整體運作狀態的困境。近年來,儘管美軍未直接發動大規模戰爭,但其在多個全球衝突熱點地區深度介入,包括向烏克蘭提供武器和情報支援、為以色列作戰行動提供後勤支持、在紅海頻繁與胡塞武裝交火,以及在西太平洋頻繁調動軍力。這種全球性的軍事高壓行動,極大消耗了美軍的作戰資源。
更嚴重的是,美軍的後勤保障能力正面臨巨大挑戰。長期以來,美國的軍工製造業陷入低效化,新型主力武器裝備的生產速度緩慢,甚至連驅逐艦的年建造數量都大幅下降。
此外,海軍洛杉磯級核潛艇因維護不足,大量停擺無法服役。這種製造業空心化直接導致美軍裝備維護不及時、狀態下滑。儘管美軍依舊維持全球軍事存在,但其實際戰備狀態遠不如外界所想的那般強大。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美軍頻繁發生墜機、潛艇事故,已不僅僅是單一事件,而是其整體軍力體系正在暴露問題的縮影。
這也意味著,即便美軍繼續在南海及全球範圍內頻繁部署,但其內部隱患的積累,可能會讓它在未來面臨更大的風險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