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在新四軍活動的區域,一位中年男子正在飛快的奔跑著,他一邊跑一邊喘著粗氣,還時不時地回頭看向後方。而在他的後面,有一群吼叫著追擊的日軍,他們一邊吼叫,一邊奔跑累得上氣不接下氣。
天色漸晚,這名中年男子很快就看到了不遠處有一位老農,他立馬前去尋求這位老農的幫助,在聽聞日軍在追擊他的時候,老農靈機一動,將這名男子一腳踢進了水田之中。
泥水覆蓋了男子的全身,就連頭髮上也滿是泥污。這名老農為什麼要將他踹進水田之中呢?日軍追逐的這名中年男子是誰呢?
威震鄂皖
說到抗日戰爭時期,日軍在鄂皖地區最忌憚的新四軍將領,一定就是張體學了。張體學早年的時候參加了紅軍的游擊隊,並且還參加了長征,在經歷千難萬險之後,來到了陝北。
張體學在紅軍時期,曾經擔任過副團長,當時他依靠著在多次戰鬥中的出色表現,被上級發掘,到達延安之後,被送到了抗日紅大學習。一般在陝北的紅軍,後來都被編入到了八路軍的隊列中,但是張體學卻是來到了湖北地區,成為了新四軍的一員。
他憑藉著豐富的戰鬥經驗,帶領著麾下的新四軍戰士,在廣大的湖北東部和安徽西部地區和日寇周旋,當時由於新四軍人數稀少,並且武器裝備都非常簡陋,所以一開始張體學主要以騷擾敵人為主。
直到後來新四軍發展壯大,張體學成為了新四軍團長,他的部隊也越來越具有戰鬥力,日軍也因此開始遭受張體學頻繁的襲擾。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一年的金秋,在湖北黃梅縣的小溪山附近,一支身穿藍灰色軍裝,規模千餘人的部隊,正在悄悄的穿梭在四座大山之間。
這正是張體學帶領全團戰士,來到了小溪山附近,準備給附近的敵人以沉重打擊。因為附近地形的原因,日軍的機械化部隊無法施展,並且因為附近多山,所以也給了新四軍很好的隱蔽之所。
就這樣,張體學帶著戰士們悄無聲息的來到了附近埋伏起來。當時有一個中隊的日軍來到了黃梅縣的南邊,正在襲擊國民黨的縣政府。當時國民黨的縣長正在帶領著縣內的安保力量,龜縮在堅固的碉堡之中,不斷的攻擊進攻的日軍。
那個縣長被這一個中隊的日軍嚇破了膽,連忙向附近的新四軍獨立第三支隊求救,因為日軍人數眾多火力強大,獨立第三支隊清楚地知道,以自己目前的力量,前來營救無疑是杯水車薪,於是他就想到了駐紮在不遠處的張體學帶領的第四十二團。
四十二團和獨立第三支隊的同志們,正在日軍附近埋伏著,苦於沒有合適戰機的新四軍偵察員,突然看到了日軍的一個小分隊,這隻小分隊一共48人,他們正在押送著一大批百姓幫他們撿柴。
張體學聽到這個消息後,立馬就想到了一個計策,那就是以最小的代價,換取勝利。他們決定以消滅這一小股日軍,來震懾正在掃蕩的那個日軍中隊,於是在張體學政委和團長熊桐柏的籌划下,四十二團分三路包抄敵人。
並且為了引誘這伙敵人,張體學想出了一個辦法,既然日軍在抓民夫,不如讓一部分戰士化妝成百姓,前去吸引日軍進入包圍圈。在制定好計劃後,一部分戰士穿上百姓的衣服來到了日軍的視野當中,當時一個日軍遠遠的看到了一群百姓,於是連忙招呼著其他人前去追逐。
這正中新四軍的下懷,等到日軍追擊一段時間發現不對勁的時候,早已經晚了。他們被戰士們引誘到了包圍圈內,戰鬥瞬間打響。
儘管日軍人數稀少,但是他們的火力卻非常的強大,新四軍人數雖多但是火力上反而不如他們。日軍在擲彈筒和一門迫擊炮的配合下,一時間使得新四軍戰士進攻受挫。
經過激烈的戰鬥,這伙日軍被新四軍全殲,並且活捉了一名日軍。而掃蕩的日本中隊聽說這件事情後,立馬就開始後退,並且放棄了這次掃蕩計劃,國民黨的縣政府也安全了。
這場戰鬥中,團長熊桐柏不幸犧牲,張體學就扛起了團隊的大梁,帶著戰士們一直活躍在黃梅縣地區,多次給予日軍沉重打擊,使得附近的小股日軍聽聞張體學的威名,都不敢輕易出動。
被老農搭救
而張體學被日軍發現追逐,還是因為在外出的時候,不小心被日軍發現,儘管張體學已經做好了偽裝,但是一些眼尖的日軍還是看出了破綻。當時危險即將到來,張體學立馬就察覺到了異樣,迅速開始逃離。
因為日軍想要活捉,於是就沒有怎麼開槍,加上張體學逃跑的方向,汽車或者摩托車根本就無法行駛,所以日軍也只能夠徒步追趕。
張體學憑藉著對周圍地理環境的熟悉,總是能夠找到能夠迅速和日軍拉開距離的小路,使得追擊的日軍被張體學耍的暈頭轉向。但是因為日軍人數眾多,總是能夠發現張體學逃跑的大致路線,於是也是緊緊的咬住不放,一直追擊著。
就這樣時間很快就來到了黃昏時分,已經跑了許久的張體學早已疲憊不堪,他看到了一個老農趕緊前去尋找他的幫助,於是就有了文章開頭的那一幕。
緊緊追趕而來的日軍,聽到了附近的騷動,立馬就聞聲趕來。不過他們看到的場景是一位老農,正在大聲叫罵跌落在水田裡的男子,像極了父親教訓兒子的場景。
還在急忙追趕的日軍,因為天色漸暗,加上張體學渾身上下都被泥水覆蓋,別說衣服就連樣貌都難以辨認了。日軍沒有過多理睬,就繼續匆忙的朝著可疑的方向追趕,等到日軍走遠之後,張體學也總算是安全了。
老農看似奇怪的舉動,卻是當時那種情況下最好的處理方式,泥水、黃昏時分、老農的叫罵帶給了張體學完美的掩護,使他安全的逃脫了日軍的追捕。
信源:
《揮師斗敵頑威震鄂皖邊——張體學戰鬥在黃梅》——中國知網 作者:熊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