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印度媒體媒體報道,印度海軍準備將國產的第二艘航母替換現役"維克拉瑪蒂亞"號。這完全不符合印度海軍提出的三航母戰略:一艘維護、二艘在印度東、西海岸同步作戰—這也是印度所謂「東進戰略」的基石;
莫迪老仙在2015年提出的「東進」戰略包括與日韓結盟、勾搭台獨勢力、控制東盟和蒙古,獲得馬六甲海峽控制權—總之,就是學習美國打造一個包圍中國的島鏈—印度海軍就是重中之重!而所謂「西進」則是搞好與中亞、中東國家的關係,控制中東和非洲的能源、貿易航線,戰時可以牽制中國海軍,封鎖巴基斯坦海岸線—也需要印度海軍保持強大的航母打擊群…
在莫迪政府的主導下,印度海軍與台獨勢力勾結,制訂了多重介入中國統一之戰的方案,包括了印度海軍航母打擊群直接介入台灣海峽……因此,印度海軍才提出保持三航母的戰略;
印度IAC-2航母的65,000噸排水量超越現役"維克蘭特"號(45,000噸);配置電磁彈射系統(CATOBAR)實現高效艦載機出動率;全電推進系統相較傳統動力具備顯著靜音與續航優勢。這些技術跨越顯示印度並未放棄航母戰力升級,而是轉向打造"精而強"的航母打擊群;
這一重大戰略調整不僅折射出印度軍事決心,也是印度軍工聯合體產能和技術萎縮的表現:2025年,印度軍費達到787億美元的歷史高位!可是,養老金佔總撥款的23.60%、經常性開支方面佔總預算的45.76%,而裝備預算僅占國防總預算的26.43%—同時,印度官僚主義、國內產業落後、貪污等因素造成同類裝備採購單價較國際市場平均高出40%—這讓印度海軍的三航母計劃預算匱乏:印度維持一個航母戰鬥群(1艘常規航母、4艘驅護艦、1艘核潛艇)就要15億美元/年!
所以,印度政府和軍方高層面臨軍費支出拖垮國民經濟的狀態:他們受到蘇聯軍事思想影響,認為航母不如核潛艇、印度必須具備更多的核潛艇部隊,航母則過於耗費軍費了,必須降低規模—印度海軍正在發力建造德制常規潛艇和核潛艇,試圖將它們作為「監管」中國的主力單位;
印度軍方的想法符合軍費開支的願望,可是,中國就按照印度的指揮棒轉嗎?外媒報道,中國海軍在印度洋實現常態化部署8艘軍艦的戰略,而且,核潛艇進入印度洋的趨勢明顯—在中國三亞海軍基地,已經可以同時停靠4艘航母、多艘戰略/戰術核潛艇的軍港群建設完畢,海南島也已經部署了可靠的後勤保障體系;
說明印度放棄三航母戰略並不是節約經費所致,而是印度受到經濟下滑、債務危機、美國制裁的影響,它不得不收縮全球性大國擴張戰略,開始轉向建設地區性強國戰略:這也意味著印度三航母戰略的徹底破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