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網上看到有人提問:為什麼今年沒有看到農民工的返鄉潮?其實返鄉潮早就已經發生了,只不過時間提前了一段時間而已。
前段時間我去老家走了一趟,發現鄉鎮里人又開始多起來了,很多在外打工的中年人元旦附近就已經回到了家鄉,甚至有一部分人12月份就已經開始放假休息,對於他們來說,年輕人現在討論的過年放七天還是八天和他們壓根就沒有關係,因為他們每年春節一放就是一個月甚至兩個月的時間。

通過這個現象,我想和大家聊一下中國製造業的現狀,也順便解讀一下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不願意進廠?
在我大學期間,曾經有過一段在南方電子廠實習的經歷,作為實地考察過的當事人,對於中國製造業的現狀,我還是有一定的發言權的。
話不多說,直接進入主題。
首先是工資待遇方面,南方大量的工廠在招人的時候都會告訴你月薪是5000-12000附近,但實際上那個12000你根本就不可能拿到,最常見的工資水平就是一個月五六千頂天,而且這五六千的工資還是有前置條件的,那就是:
第一, 工廠當月得有足夠的訂單。
第二, 你每天得工作12小時以上。
第三, 必須全勤,不能有任何一天請假。
只有同時滿足這三個條件,你才能拿到五六千塊錢一個月的工資。

很多朋友可能沒進過廠,我做一個詳細的解釋,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工廠的工資構成和白領是不一樣的,大部分白領上班月薪說五六千,那就是五六千,只要你不經常請假曠工,這個工資一分都不會少。
但工廠不一樣,工廠的工資構成是無責底薪2300(當地最低工資標準)+全勤獎+加班費,這三樣加起來才能勉強達到5000左右的水平,如果當月你加班很少,或者你有請假記錄,那你一個月的收入極有可能只有三千多塊錢。
而且南方的很多工廠,說的是會提供住宿,但住宿環境是那種流動性極大的8人間或者10人間,你一個不留意,你洗臉的盆子都有可能被離職的同事順走,所以除了剛出社會的小年輕之外,很少有人願意長期住這種公共宿舍。

大多數打工人都是自己花200-500塊錢在工業園附近的城中村裡租一個看不見陽光的小房子,雖然空間不大,但好歹也是私人空間。
再加上有些工廠的食堂是不包飯的,每個月吃飯的硬開支起碼也要1000塊錢左右,你仔細算一算工資和支出,就知道普通打工人進廠一個月到底能存多少錢了。
說了工資,再來說工作環境的事。
其實現在工廠的工作環境和很多人想像中並不一樣,有朋友認為工廠工作環境差就是那種無法呼吸,空氣中充滿了刺鼻味道的那種,其實不是的,只要不是油漆廠或者化肥加工廠,一般都不會對你形成生理上的刺激,中國工廠的工作環境經過國家的幾輪治理,已經得到了極大地改善。
但是年輕人進廠之後還是感覺受不了,為什麼呢?首先第一點,某些電子廠擁有一些奇葩的規定,比如說不讓員工坐著工作,員工除了中場休息時間,每天需要站立超過10個小時的時間,真的是非常辛苦。

而且某些工廠為了生產安全和管理上面的便利,在進車間的時候就會要求員工把自己的手機放在柜子里,然後再換上特有的防靜電服,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工廠的員工一上班就像失聯似的,因為他們只有吃飯的時候偶爾可以看一下手機。
還有現在很多白領說得比較多的上廁所摸魚,工作時間去外面散步,這些在工廠都是不可能的,因為在工廠不僅上廁所需要打報告,就連喝水都需要請示,你出去的時間久了,立馬就會引起領導的注意。
而且這還不是最不能接受的,真正讓年輕人感到害怕的是,很多工廠粗暴的管理模式,在南方的電子廠里,每個拉線都有一個拉長,每個區域都有一個主管助理,他們管理員工的方法就是,輕則言語辱罵,重則直接毆打,員工在那裡工作簡直毫無尊嚴可言。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年輕人利用暑假去了一趟工廠之後,就再也不想進廠的真正原因,因為他們知道其中的辛苦,所以我一直覺得,如果你想讓自己的孩子理解學習的重要性,就一定要讓他進工廠去體驗一段時間,這比任何大道理都更有教育意義。
話說遠了,還有一個就是前面我提到的返鄉潮的事情,我說真心話,現在的很多白領和工廠的工人,根本就很難徹底實現共情,白領們吐槽得最多的加班、假期少的問題,恰恰就是工人們羨慕的工作環境。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中國南方很多工廠,到了夏季可能就會遇到淡季,也許有2個月的時間,每天都只需要上8小時的班,我前面也說了,這樣的上班模式,一個月很可能只有3000多塊錢,到了快過年的時候,如果工廠還是沒有訂單,那就會提前放假,比如說今年1月底過年,工廠在12月中旬或者1月初就會直接給你放年假,導致很多工廠員工春節假期長達1個多月,甚至2個月左右的時間,而且這期間是完全沒有工資的,相當於在白領拿著年終獎高高興興回家過年的時候,工廠的工人們卻在大過年的時候暫時失業了1個月的時間。

我知道,肯定有一些大企業不會這樣,但中國絕大多數的工廠就是那種中小型的工廠,為了節省成本,極大概率就是我說的這種情況。
看完我說的現狀,你就知道年輕人為什麼不願意進工廠了,什麼社會觀念、吃不了苦都是次要的原因,歸根到底還是因為在工廠賺錢,真的很不容易,至少不會比坐辦公室的白領容易,所以年輕人用腳投票,他們寧願去送快遞、送外賣,也不願意進廠。
看到這種情況,我知道大家又要問了,那為什麼就不能改善一下工廠的工作環境還有工作待遇呢?
有人說是因為中國人多,你不做有的是人做。
有人說是因為黑心老闆,一心只顧自己賺錢。
這些回答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今天想從另一個角度解讀一下背後的原因,因為我最近一段時間在研究中國曆朝歷代的稅收制度,我發現經濟是一個國家的核心,而稅收又是經濟的核心,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一個國家遇到的很多問題,都能從稅收上知道答案。
不信我舉一個案例,大家都知道清朝乾隆時期出現了人口大暴漲,在明末的時候,中國只有1億多人,到了乾隆時期突然就變成了3億多人了,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情?
除了番薯和玉米等農作物的引進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康熙、雍正年間的攤丁入畝稅收制度改革,大概意思就是從那時候開始,中國不再收人頭稅,而是改為徵收土地稅,當生孩子不再成為家庭的負擔的時候,大家就抓緊時間造人了,這是中國人口暴漲一個非常關鍵的核心原因。

明白了這個你就清楚,稅收對一個國家的社會現狀是有重大影響的。
為什麼中國很多企業就是不願意給員工加工資或者改善工作環境?
有一個重要原因(不是唯一原因),那就是中國一直以來更傾向於徵收間接稅。
什麼意思呢?我研究中美兩國的稅收制度,發現美國收稅主要靠的是直接稅,就是個人賺了多少錢,國家直接按比例划走,直接從老百姓手裡面收錢,截至2024年,美國個稅佔美國稅收總收入的比例超過了35%,是美國的支柱型稅種。
也就是說美國的老百姓手裡發的工資越高,美國政府收到的稅收就越多,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聯,你一定要記住。
那咱們是什麼情況呢?我國第一大稅種是增值稅,佔比達到了30%,增值稅的總額是個稅總額的5倍以上。

那增值稅是什麼稅呢?答案是一個商品,從原材料到成為成品,每流通一次,國家就收一次稅,這個稅看似是從企業手上收的,但實際上最後還是被企業以漲價的方式轉嫁給了消費者(畢竟企業不可能虧本)。
但是從國家的角度去看,他收稅的主體是企業,因為增值稅是企業交的,所以企業的業績做得大,國家的稅收也會越多。
而且企業不只是交增值稅(佔比30%),還在交企業所得稅(佔比接近20%),這就意味著中國國內有接近一半左右的稅收都是從企業身上收上去的。
而個稅佔比只有5%-8%左右。
也就是說國家的稅收和企業的業績是正相關的,而個稅的多少反而影響不了稅收的整體大局,這就是很多問題的一個根源所在了。
具體的我就不展開了,大家都是聰明人。
至於我國為什麼不學習美國的模式,去徵收直接稅?
原因很簡單,因為歷史經驗證明,在中國徵收直接稅危害極大,任何一個懂明朝歷史,和當代歷史的人都清楚我說的什麼意思,所以一個國家,只有等到居民收入大幅提升的人時候才會去考慮徵收直接稅,而減輕對增值稅這種間接稅的依賴。
為什麼我一直建議大家有空多讀讀歷史?因為太陽底下真的沒有新鮮事,很多事情為什麼會發生,如何去處理,最後又會走向什麼樣的結局,這些東西歷史書中都寫得清清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