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持續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心飛揚
編輯|t
引言
南京紫金山上,曾埋葬著中國的一段沉痛歷史。那片山脈,不僅僅是大自然的雄偉風景,它見證了幾千名年輕軍人為了保衛家園而獻出生命的血與火的抗爭。
教導總隊,作為這場生死搏鬥的主力,雖裝備精良,雖誓言守衛,但終究沒能扭轉戰局。在日軍的猛烈炮火和鋼鐵洪流面前,他們憑藉無畏的精神和鋼鐵般的意志頑強抵抗。
日軍最終不得不承認:這些曾是敵人、眼前的戰士,雖然勇猛,然而,他們所展現的勇氣與忠誠,值得一份崇高的敬意。
勇者的陣地——紫金山的血戰
南京保衛戰,堪稱是中華民族抗擊外敵入侵的一場生死較量。如果說南京是「東方的心臟」,那麼紫金山便是這顆心臟的「護衛者」。
先來了解一下這個「紫金山守衛者」的身份——教導總隊。成立於1933年的中央教導總隊,曾是當時國民黨軍隊最精銳的一支部隊,隊員訓練有素、裝備精良,堪稱一支「德式軍隊」。
紫金山的守衛戰,可不僅僅是普通的保衛戰,更是關乎民族尊嚴和命運的生死一戰。在南京保衛戰的初期,教導總隊的任務便是守住紫金山。
這座山雖然看似巍峨,卻在戰場的背景下顯得如此脆弱。紫金山南麓的每一個小山頭,每一條防線,都成了無數中國士兵的墓碑。
12月初,隨著日軍步步逼近,教導總隊的士兵們開始緊張起來。第十六師團的日軍為了攻佔紫金山,前往南京方向進軍,勢頭如猛虎下山。
為了爭奪制高點,日軍的炮兵和步兵配合默契,從12月8日開始,連續幾天的猛烈轟炸,火力幾乎摧毀了整個防線。
可是,我們的教導總隊依舊沒有動搖。他們利用地形,利用每一座山頭,穩固自己的陣地。尤其在紅毛山的戰鬥中,教導總隊的表現,簡直可以用「驚心動魄」來形容。
12月8日拂曉,日軍首先升起偵察氣球,緊接著大批戰機高空轟炸,炮火密集得令人窒息。就在這個時刻,教導總隊的周石泉指揮的營部,毫不畏懼,與日軍展開了殊死搏鬥。
日軍的坦克開始迫近,炮火如雨下,整個陣地瀰漫著硝煙和血腥味。周石泉和他的隊員們,一方面抵禦日軍猛烈的進攻,一方面調動狙擊手消耗敵人。
就在這種情況下,教導總隊的士兵居然炸毀了日軍的一輛裝甲車,雖然自己的傷亡慘重,但卻狠狠打擊了敵人,給了日軍一個「下馬威」。
「可是,終究只是暫時的勝利。」你說,這就有意思了。日軍哪會輕易罷休?就在紅毛山一帶,日軍調動更多兵力,準備向紫金山的陣地進攻。
儘管教導總隊已經傷亡慘重,兵力不足,但在堅固的陣地和巧妙的戰術下,他們依然以頑強的姿態抵擋住了敵人的進攻。
這場「紅毛山之戰」,不僅是戰略意義上的較量,更是意志的對抗。教導總隊的戰士們已經沒有太多時間去考慮個人生死,他們心中只有一個信念:守住紫金山,為南京、為中華民族贏得最後的榮耀。
死守到底——紅毛山、老虎洞的決死之戰
那個場景可以說是,打仗打到連地形都成了「戰友」。是的,紫金山的防線,教導總隊無疑與這片土地融為了一體。
即使兵力不足,即使補給線斷裂,即使面臨敵人如洪水般的進攻,他們依舊沒有選擇撤退。那種感覺,應該就像是眼前的陣地成了「家」,不論是什麼都要守住。
紅毛山的戰鬥還沒結束,教導總隊就在老虎洞陣地迎來了下一輪的挑戰。這個地方的名字有點「野」,聽著像是與動物親密接觸的地方,但實際情況更為殘酷。
老虎洞,戰略地位極為重要,是控制紫金山的關鍵。12月9日,日軍對老虎洞發動了連續三輪的猛攻。第十六師團集中炮兵火力,伴隨空軍的猛烈轟炸,步兵就像潮水一樣一波接一波地衝擊。
在這生死存亡的時刻,教導總隊的士兵們並未後退一步。營長羅雨豐帶領著自己的部隊,堅守陣地,利用山地防守優勢與敵人展開了激烈對抗。
「居高臨下」的有利地形,成了教導總隊抵抗日軍的關鍵。儘管日軍步步逼近,但守軍毫不退縮。日軍一次次進攻,傷亡慘重。
由於中國軍隊的陣地構築非常堅固,且配備了大量的火力支援,日軍幾次進攻都以失敗告終。可是,你以為這樣就能贏得最後的勝利嗎?
並不是。在接下來的時間裡,日軍通過調動大量炮兵、空軍聯合作戰,甚至使用了燒夷彈和煙幕彈,企圖用火力封鎖守軍的視線,進一步消耗守軍的抵抗能力。
日軍的火力壓制是如此猛烈,陣地幾乎成了一個火海。儘管如此,教導總隊依然死死咬住陣地,不肯後退半步。終於,在幾乎全軍覆沒的情況下,老虎洞陣地也失守了。
但值得一提的是,這場戰鬥,教導總隊用自己的血肉,向世人展示了什麼叫「勇士」。即便陣地失守,他們的名字依舊刻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日軍感嘆,這些敵人,雖然強敵,卻值得欽佩。
血與火的決戰——紫金山與中山陵的最後守衛
當教導總隊逐漸失去陣地,日軍的壓力越來越大,他們依舊堅守在紫金山第二峰的陣地上,不肯撤退。
12月10日,日軍對紫金山的最後一擊來臨。此時的教導總隊,已經沒有任何增援和補給,但他們依然死守陣地,誓言不屈。
這場戰鬥,不僅是力與力的對抗,更是信念的較量。無數英雄的名字在這片戰場上消逝,他們用鮮血和生命將紫金山的陣地死死拖住,為南京爭取了寶貴的時間。即便在兵力嚴重不足的情況下,教導總隊依然沒有選擇放棄,繼續頑強抵抗。
在12月11日,日軍從鎮江調來了第十三師團山田支隊,準備徹底摧毀紫金山防線。炮火震耳欲聾,子彈穿過空氣,硝煙瀰漫。
在這種強大的壓力下,教導總隊的指揮官最終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放棄紫金山第二峰陣地,退守南京城內。
這一決定,不僅是戰術上的必要選擇,更是為了保留最後的力量,準備迎接日軍的最終進攻。但即使是退守,中國守軍依然用自己的血肉,堅守住了南京城的最後一道防線。
最終,雖然紫金山陣地失守,但這支部隊的英勇,永載史冊。就連敵人也表示對他們的敬畏,歷史也會銘記他們。
參考資料:
南京保衛戰,航空工業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