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世界上,有源相控陣雷達對於絕大多數國家來說,依然屬於高精尖雷達裝備,尤其是氮化鎵有源相控陣雷達,世界上只有少數頂級戰鬥機才有裝備。
以俄羅斯為例子,由於技術的原因,俄羅斯空天軍現役主力的「四代半」戰機蘇-35戰鬥機還依然在使用「雪豹E」無源相控陣雷達,其餘蘇-27、蘇-30等甚至還在使用比較傳統的脈衝多普勒雷達。只有最先進的隱身戰機蘇-57戰鬥機才使用了有源相控陣雷達,並且據外界分析人士指出,蘇-57的有源相控陣雷達技術很有可能並不穩定。當然了,這並非是俄羅斯空天軍並不想用有源相控陣雷達,而是由於技術的原因確實實在是「做不到」。
而美軍的F22、F35都仍然在使用砷化鎵雷達,F35的砷化鎵雷達AN/APG-81將繼續生產到2030s以後。
但是美國都沒有想到,中國實在是太殘暴了,中國的殲10、殲11都已經全部升級相控陣雷達,探測性能遠超美國F35。
早期的殲10A與殲11B搭載的是傳統的機械式掃描雷達,也被稱為脈衝多普勒雷達,機械式掃描雷達是通過天線的機械轉動來移動波束,下圖就是傳統的機械式掃描雷達的觀測屏幕,其中有一條不斷掃描的線,這就是正在旋轉的雷達,雷達照射到哪裡,這個方向上的物體才能夠顯示出來。
但是機械雷達實在是性能不行,而早期的殲10A和殲11B又不可能退役,因此,中國獨創了一項新技術,給殲10A和殲11B全面升級JKL-24有源相控陣雷達,這也意味著中國戰鬥機全面普及相控陣雷達,而且是氮化鎵雷達。
JKL-24有源相控陣雷達,屬於機載風冷二維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風冷有源相控陣雷達是中國第一個研製出來的,
而且是早在2017年就研製出來了,運用高效風冷散熱技術,成功解決了配裝機械掃描雷達戰機不能原位直接換裝有源相控陣雷達的世界性難題。殲10A和殲11B等機型可以直接進行升級換裝。
液冷裝置由於採用液體冷卻媒質,吸熱量大,冷卻效率要比風冷裝置更高,這是其最大的技術優勢。但是,隨著而來的不足和缺陷也很明顯。首先,液冷裝置要在冷卻板上設置非常複雜的冷卻液流動迴路,使得整個機載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的體積和重量大大增加。如果戰機雷達罩內部空間不足,則採用機載液冷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會存在很多限制,比如不得不減少T/R組件,最終的結果就是降低整個雷達的性能水平。
其次,原來裝備機載多普勒火控雷達的戰機如果要換裝機載液冷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則必須要對前機身內部進行相當程度的改造,以便安裝專門的冷卻液二次散熱裝置。而且,整個冷卻液的流動還要作為一個完整的迴路,這對於機身內部的改造程度可想而知。比如,我國殲-10戰鬥機從A型改進為B/C型時,可以明顯看到機首部分截面從近乎正圓形改為橢圓形,兩側向外拓展的部分主要就是為設置冷卻液迴路而增加的空間。
因此,對於搭載了機械掃描雷達的戰機來說,改造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但是中國卻解決了這個問題。
JKL-24有源相控陣雷達成功讓中國戰機實現低成本的集體升級了有源相控陣雷達問題。這是一項創造了歷史紀錄的成就。我軍裝備脈衝多普勒雷達四代機有上千架左右,一旦升級完成,將極大提升我軍的戰鬥力。
要知道,搭載了氮化鎵有源相控陣雷達的戰機,可是遠超砷化鎵雷達的F35的。
可以說,升級了相控陣雷達的殲10A和殲11B,一方面能夠擁有強大的探測能力和戰場區域感知能力,而且還配備了我軍現役先進的霹靂系列空空導彈。整體上看,殲10A和殲11B戰鬥機的戰力不僅大大超過了蘇-27,甚至相比俄軍的蘇-35也不遑多讓,雖然也許相比殲-16還略遜色一籌,但是在某種程度上依然可以被看做一款「簡化版」的「最強側衛」。
這兩年,中國一直在對服役的殲10、殲11、殲16等進行升級,通過更換發動機、雷達、顯示器等核心零部件,對戰鬥機硬體大規模調整,再搭配全新的作戰軟體和武器,足以使得戰機在之後10年保持可觀的戰鬥力。而對於一些無法進行升級的機型則加速淘汰,比如殲11A、殲7等。
在長達30-35年的服役過程中,戰鬥機想要在大部分時間保持戰鬥力,就需要不斷更新以避免落伍。而國外戰鬥機一般的升級節點都是在服役15年左右,中國如此高頻率、大規模的更新升級,還是非常罕見的,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中國的第四代戰鬥機都服役比較晚,性能又比較落後,作為一支正蓬勃發展的空中力量,對四代機的需求依然十分旺盛,所以需要更新升級,來維持其戰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