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安羌大捷
1943年4月16日,英緬第一師斯考特所部七千餘人在撤退途中,被日軍第33師團兩個聯隊包圍在仁安羌油田東北的荒漠地區,缺糧斷水,處境非常危險。
當天深夜,在英緬軍總司令亞歷山大的請求下,同盟軍總司令部急派我新三十八師113團急馳救援,112團隨後策應,去解救這些幫倒忙的「豬隊友」。
17日拂曉,由齊學啟副師長(孫立人師長清華同學,後赴美入諾維琪軍校學習軍事)和劉放吾團長率領的113團,急行軍到達雙方事先約定好的會合地點皎勃東埋鍋造飯。
行軍途中的中國遠征軍
不一會兒,英緬第一軍軍長斯利姆中將驅車來到這裡。斯利姆中將曾在東非指揮過打垮義大利奧斯塔公爵兵團、俘虜意軍二十三萬的「東非大捷」,可謂戰功卓絕。但他指揮的英緬軍在與日軍的交戰中,卻節節敗退,慘不忍睹。
他一見劉團長,便急切地要求劉團長立即率部乘英軍汽車繼續向平牆河前進,與英軍第十三旅旅長柯第斯准將在肯耶會合,並以坦克、炮兵支援劉團長作戰。劉團長說要等師長孫立人將軍下令,方可前去救援。
上午十時,孫將軍隨112團團長陳鳴人及師直屬部隊趕到。斯利姆又迫不及待地請求孫師長立率全師馳赴平牆河北岸,對日軍展開進攻。
孫立人見斯利姆很急,便冷靜地對他說:「據將軍所告,包圍英緬一師的不過是日軍第三十三師團的兩個聯隊,而英緬一師有七千多人,敵我力量相當;而且敵人正忙於撲滅油田大火和搶救油田設施,眼下不會全力猛攻英一師,請轉告斯考特將軍,務必堅守,切勿投降。本師集結完畢後,一定火速前去救援他們。」
待部隊到齊後,孫將軍召集幹部開戰前動員會,要求大家各抒己見。劉放吾團長建議以112團由坎納特方面奇襲仁安羌敵之側背;由113團從平牆河大橋正面進攻,先肅清平牆河北岸之敵,再趁勢攻入仁安羌,奪取五零一和五一零兩個制高點,則日軍不攻自破。
孫師長採納了劉放吾團長的建議,命副師長齊學啟率112團乘英軍汽車馳赴坎納特,聯繫英十七師和裝七旅,對仁安羌之敵進行側擊。令劉放吾團長派副團長曾琪率第三營、師工兵、戰炮、搜索三個連和便衣隊乘汽車先行出發,在肯耶南佔領陣地,相機奪取大橋。
孫將軍進行了戰前訓示:「我們不是單靠武器與敵人較量,而是要發揮以一當十、以寡擊眾的技術和攻擊的精神以及犧牲的決心和日軍作戰。這一仗不僅攸關本師及整個遠征軍的榮譽,而且更影響到我國的聲譽,所以各級指揮員務須身先士卒,抱定 '不成功,便成仁』的決心,奮勇向前。」
隨後,孫師長與師部直屬部隊,隨劉放吾團長指揮的113團主力向平牆河北岸前進,於午後二時行抵肯耶北,忽聞前方槍炮聲大作,旋即令部隊在道路兩側小山上佔領陣地,準備應戰。
不一會兒,前方先行出發的曾副團長報告:「佔據大橋至老渡口約三公里正面的日軍,至少有四五個步兵連,另有山炮、裝甲車若干。我蔣元連和搜索連已在大橋和老渡口與敵接觸。我工兵、戰炮兩個連和第三營主力在公路東側設伏,令蔣連沿公路西側後撤,誘敵來追以消滅之。」
劉團長得報後,便計劃以團主力由公路東側抄襲敵後,乘勢奪取大橋,肅清平牆河北岸之敵,然後渡河進攻仁安羌。剛剛趕來的斯利姆中將非常認可,他急切地請孫師長立即採取行動,解救危機中的英緬一師。
孫立人平心靜氣地對斯利姆說:「本人和全體官兵要救英軍脫險的心情都很急迫。但因敵眾我寡、敵強我弱,必須先摸清敵情、地形,力求以奇取勝。」
斯利姆一走,孫立人告訴劉團長暫不向前線增兵,由曾副團長率領的先遣部隊與敵繼續對峙。並囑咐劉團長與英十三旅柯第斯准將商議具體的作戰行動與聯絡方法。
劉放吾團長
隨後,孫將軍帶著指揮所人員來到肯耶南兩公里處的曾副團長前線指揮所。不久,幾百名日軍跟在裝甲車後,借著炮火掩護,向邊打邊退的我先遣連尾追而來,等敵軍進入我伏擊陣地,曾副團長一聲令下,頓時槍炮齊鳴,地雷爆炸,沖在前面的裝甲車當即起火燃燒,日軍非死即傷,一小時後,日軍扔下一百多具屍身,還有一批武器彈藥後撤,主力連夜縮回仁安羌油田。
是夜,孫師長和劉團長要求部隊整裝待發,於18日拂曉開始進攻,英緬十三旅的坦克連、山炮連配合作戰。
18日晨五時,各營同時發起進攻,英軍坦克炮、山炮也同時向敵陣地猛轟,我步兵乘勢沖入敵陣。日軍倉皇應戰,傷亡累累,大多泅水南逃。至十時許,完全肅清平牆河北岸之敵,控制了大橋和老渡口,日軍多次反撲,炮火甚猛,我前線部隊傷亡大增,數次渡河作戰,均無功而返。
孫將軍見狀,立即請劉團長下令暫停進攻,要求前線部隊做好夜襲的準備。這時,斯利姆乘裝甲車來到前線,十分驚訝地說:「我萬萬沒想到,你們的師團營指揮官是這樣的身先士卒,親臨前線,都跑到了最前沿的連指揮所來指揮作戰,我非常敬佩你們的英勇。」
他接著說:「被圍的英一師今晨也配合進行了反攻,以期內外夾擊,但失敗了。現在他們已缺糧斷水兩日,實難再撐,務請孫將軍立即揮師渡河解救英一師。」
正說著,英一師師長斯考特竟不顧保密規定,直接用無線電話聲嘶力竭地向斯利姆呼救。孫將軍直接用英語對斯考特說:「中國軍隊包括本人在內,縱使戰到最後一人,也要使你們在明天脫險歸來,務必請你們堅守下去。」
經過一番仔細的偵察和研判,孫師長和劉團長部署了作戰計劃:由劉團長親自率第一、第二兩營、師工兵連及英軍坦克隊為右翼隊,由大橋兩側偷渡至南岸,秘密逼近敵炮陣地,以一部襲占白塔山,待機進攻。
第三營主力配屬已潛入五〇一高地的搜索連、工兵排、諜報隊為左翼隊,由老渡口偷渡至南岸,潛入五〇一高地,待命進攻。
曾副團長指揮英軍第七營和炮兵隊、迫炮連、戰炮連在橋頭堡兩側佔領陣地,對敵人各種目標完成射擊準備;坦克隊隱蔽於大橋附近待命過橋進攻。
由師參謀長總攬後勤事宜,準備充足的飲水、食物與醫療救護隊和運輸車輛集結待命。
19日凌晨四時半,孫師長在前線指揮所接到各部相繼報告「準備完畢,敵未察覺」後,立即下令「打」!霎時間炮聲隆隆,槍聲驟起,寂靜漆黑的夜幕一下子被撕得粉碎。
在五零一高地、白塔山以南地區的敵陣內,火光衝天,殺聲震地。第一營首先沖入敵炮兵陣地,一陣猛烈的機槍掃射和集束手榴彈的爆炸,把敵人三十多門大炮炸壞多半,打死的敵屍在大炮掩體四周橫七豎八地躺著。
倖存的日軍開著汽車拖起大炮紛紛向南逃竄,當其經過炮陣岔路口時,與迂迴到此的我第二營遭遇,我二營來不及布設路障和地雷,見鬼子過來,舉槍掃射。日軍不敢戀戰,仗著汽車速度快,冒死往外沖,又死傷一大片,連大隊長高延隆雄中佐的屍體都來不及運走。
日軍陣地
日軍馬上派出二一四聯隊第一大隊乘汽車,配屬裝甲車、速射炮,趕來救援。在仁安羌北五公里處,又遭到追擊到該處的劉放吾團長指揮的一、二兩營和英軍坦克隊的一通猛打。敵力戰不支,掉頭南逃,劉團長立命各營奮力追擊。
到十一時,第一營攻佔了仁安羌,第二營則擊潰該敵第三大隊,佔領了五一零高地及附近要點,英一師之圍頓時破解,殘敵奪路向馬圭南逃。
再說三營,他們在拂曉悄悄地潛渡過平牆河,秘密地攀上了五〇一高地,一直摸到敵陣前沿,潛伏下來。
攻擊信號發出後,他們一躍而起,在搜索連、工兵排、諜報隊引導下,一舉突入敵陣,同日軍展開了極其慘烈的肉搏戰。
經過殊死拼殺,武士道精神很強的頑敵漸漸不支,分路向山頂和山麓撤退。三營營長張琦即令副營長鬍德華率搜索連、工兵排、諜報隊追擊退向山麓之敵,九連隨後支援;他親率七、八兩連和機槍連向盤踞山頂之敵進攻。
正在攀登之際,忽遭敵機槍手狙擊,張琦營長連中數彈倒下,英勇獻身。蔣元連長見狀大慟,振臂高呼:「消滅鬼子!為營長報仇!」帶著部隊衝上山頂,消滅了負隅頑抗的日軍三百餘人,完全佔領了五〇一高地。另一路也消滅了山麓之敵,他們同第二營在薩旦勝利會師。
下午六時,圍攻仁安羌英一師的日軍二一四、二一五兩個步兵聯隊和炮、工兩個聯隊,被113團完全打垮,分別從水、陸路退走。到20日,肅清全部殘敵。
清掃戰場後,我軍打死日寇1200多人(日軍中有個死規矩,不到萬不得已,是絕不允許在戰場上遺棄一具屍體的)。而我軍自身也傷亡了522名弟兄,他們的熱血灑在了異國他鄉,他們的軀體永遠留在了這片陌生的土地上。
瀕臨絕境的英一師終於得救了。當送水、食物、醫療和接運他們撤退的汽車開到時,他們竟沒有去取飲水和食物,而是拖著十分疲憊的身軀,淚流滿面地去熱烈擁抱救了他們性命的中國士兵。
許多人竟像孩子一樣高興得亂喊亂跳,把衣帽拋向天空。有些人竟抱著汗流浹背的中國士兵狂吻,讓我們的士兵有些難為情。
獲救英軍與我軍士兵
仁安羌之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軍隊在異域禦敵首次取得輝煌戰果的一次戰役。我新三十八師第一一三團千餘官兵,以寡擊眾、以少勝多,以德報怨,救出了瀕臨絕望的英一師七千餘人,以及被日軍俘去的美國傳教士、記者五百多人,創造了飲譽世界,轟動英倫的奇蹟之戰——仁安羌大捷,也表現出中國軍人顧全大局的民族大義。
英國官方將英軍在仁安羌脫險稱為「亞洲的敦刻爾克奇蹟」,並將4月20日定為「光復仁安羌解救英軍日」。
後來,升任英帝國參謀總長和澳大利亞總督的斯利姆元帥在其所著《反敗為勝》一書中說:「中國軍人是出色的勇士。他們在緬甸仁安羌一役中,不但打敗了兵力十倍於己的強敵,救出了瀕臨絕境的英軍,而且在戰史上創造了一個以少勝多、以弱破強、以寡救眾、出奇制勝的奇蹟,是一個不朽的典範。」
「在那次作戰中,孫立人將軍和劉放吾團長都展現出中國軍人的優良傳統和品質,他們勇敢沉著,憑藉過人的智慧和膽略,遇事冷靜、處事果斷、戰術靈活、指揮巧妙。尤其是孫立人將軍英勇善戰、樂於助人,弗吉尼亞軍校應以有孫立人將軍為榮。他們在任何國家,都是最好的指揮官。」
由於仁安羌解救英軍卓越的戰功,孫立人將軍榮獲英「帝國司令」勳章和美國的「豐功」勳章,中國政府也授予他四等雲麾勳章一枚。113團劉放吾團長獲六等雲麾勳章一枚,副師長、參謀長均記大功一次。
孫立人將軍
然而,就在孫立人將軍此後因仁安羌大捷,被各方廣泛讚譽的時候,其真正的前線指揮官劉放吾團長卻漸漸被人遺忘,甚至後來關於此戰的回憶文章中也很少提及。
就連中國遠征軍的副總指揮杜聿明將軍的記述該戰役的文章中,也將113團團長的名字寫成了「查無此人」的孫繼光。
劉放吾團長1945年隨中國遠征軍回國後,於1948年在長春解放戰爭中隨其部向四野投降,後返鄉南下回到湖南老家。1949年去台,任台灣陸軍軍官學校少將總隊長等職。
劉放吾將軍
1954年,劉放吾將軍受「孫立人案」牽連被迫退役。1963年,甚至發生了轟動港台的「冒牌將軍案」(有一林姓國民黨軍官,借當時任職英軍駐港中將司令的原仁安羌戰役英軍軍官尋找英雄之際,冒充113團團長招搖撞騙十幾年)。1977年後,定居美國洛杉磯。
好在歷史並不是「沒有記憶的小孩子」,英雄永遠不會被忘記、被抹殺。在1992年4月,仁安羌大捷50周年之際,卸任不久的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訪美期間,曾特意拜訪了定居美國的劉放吾將軍,她握著劉放吾老人的手說:「我聽說過許多你的英勇故事,感謝你當年救了7000多英國人的性命。」並代表英國政府頒受了勳章。
不久之後,時任美國總統布希以及英國國防部長也都來函致賀,並表達謝意(被救人員中有美傳教士及記者)。兩年後,老人病逝於美國洛杉磯,享年95歲。
前幾年,有一部熱播的國產電視劇《我的團長我的團》,其中的主角——抗日英雄團長「龍文章」,其原型就是劉放吾將軍。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