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中國空軍與俄羅斯空天軍在西太平洋完成聯合巡邏任務,雙方都部署了各自的主力轟炸機轟-6N和圖-95MS以及一系列支援飛機。在聯合巡邏時,機群先飛越了東海和日本海,然後繼續飛越太平洋。近幾年,兩國已進行了多次聯合轟炸機巡邏。今年6月,兩架轟-6K轟炸機和兩架圖-95MS轟炸機遠赴阿拉斯加海岸執行聯合任務,並且進入了北美防空識別區。
不過,這次聯合演習中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地方,那就是中國和俄羅斯還派遣了各自的主力戰鬥機,即殲-16和蘇-35S,為兩國的轟炸機執行護航任務。殲-16已經逐漸成為中國戰鬥機隊的中堅力量,預估的服役數量已經超過350架。而俄羅斯的蘇-35S戰鬥機服役數量較少,大約有120架,主要集中在歐洲地區。
殲-16和蘇-35S有著共同的血統,都是蘇-27「側衛」重型空優戰鬥機的改進型號,兩者都被稱為「超級側衛」,並且以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式改變了原始設計性能。它們都繼承了「側衛」戰鬥機的超遠航程、高機動性、大型雷達和大載彈量,在這些指標上超越了所有西方同類機型。
蘇-35S戰鬥機採用了功率更大的AL-41F-1S發動機,爬升率更高,巡航速度更快,起飛距離更短,發動機的推力矢量控制能力也使得其在低速飛行時表現非常出色。然而,從所有其他指標來看,殲-16戰鬥機的能力都要強於蘇-35S。殲-16的機身使用了更先進的複合材料,航空電子設備、雷達和導彈都要先進得多,這也是俄羅斯未能向中國出售更多蘇-35S戰鬥機的主要因素。
殲-16和蘇-35S戰鬥機的設計目標不同,並且針對不同類型的空戰進行了優化。與所有後蘇聯時代的俄羅斯戰鬥機一樣,蘇-35S是為了依託地面防空網路進行作戰而設計的,配合S-400等遠程防空系統共同應對敵方戰鬥機。與普通戰鬥機不同,蘇-35S配備了3部雷達,除了機頭的「雪豹-E」無源電子掃描陣列(PESA)雷達外,還有2部L波段雷達安裝在襟翼,用來提高對隱身戰鬥機的遠程探測能力。
相比之下,殲-16戰鬥機並不是為了這種不對稱的防禦性作戰而設計,而是為了能夠與敵方最先進的戰鬥機進行正面交鋒。在模擬空戰中,殲-16表現出了能夠與高性能第五代戰鬥機抗衡的能力,雖然略有劣勢,但主雷達的尺寸和技術複雜程度讓許多外國軍事專家推測,可能是世界上所有戰鬥機中最強大的雷達系統。殲-16在設計中整合了為殲-20戰鬥機開發的先進技術,後者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戰鬥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