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0,「海上藍軍」的進化之路沒有止境

2024年11月26日10:44:04 軍事 1957

「3.0版」的藍軍什麼樣

■解放軍報記者 吳安寧

在北部戰區海軍某支隊任參謀長的第3年,王豐有了第二個身份——某基地藍軍指揮員。

「思維是最難轉換的。」最初,王豐不太適應新角色。首次參加對抗任務,就被指出「不像是藍軍」。

究竟哪裡不像?有參謀向他指出問題所在:「我們進行的是『紅藍對抗』,你這打法倒像是『紅紅對抗』的路子。」

得到提醒的王豐接連改進戰法,想方設法讓藍軍分隊更「藍」,但收效甚微,對手直言沒有起到「磨刀石」作用。

百思不得其解的王豐開始沉下心琢磨,到底什麼樣的藍軍才是合格的「磨刀石」。他告訴記者:「那時候常常是『形』像了,『神』卻不像。」

「究竟什麼是藍軍的『神』呢?」面對記者的提問,王豐解釋道:「說白了,剝開表層往深了看,無論作戰理念還是指揮模式,這些底層的思維與真正的對手有距離。」

結論是一針見血的,問題該如何破解?此後的一場場「紅藍對抗」,成了王豐探究答案、尋求靈感的新場域。他帶領藍軍分隊大膽探索、實踐創新,漸漸有了新感悟。

「形」的模仿的確重要。王豐認為,立足於人才和裝備發展的進程,實現人員編組、先進裝備等方面的扮演是必要的,但也是初級的,就算信息化裝備武裝到了「牙齒」,也只是達到了假想敵構建的1.0版本。他提到:「一支合格的藍軍應該形神兼備。」

不再簡單「克隆」對手,這塊「海上磨刀石」開始向2.0版本躍升。他們下了很大功夫訓練專業化藍軍分隊的「大腦」,追求作戰思想、作戰原則、作戰方式等各個層面的「神似」,從而構建越來越逼真的作戰環境,發揮「磨刀石」的真正效能。

這一過程並不簡單。什麼是真正的對手,什麼又是對手內在的「神」?眾多難點擺在藍軍分隊眼前。這些年,在研究對手時「抽絲剝繭」「去偽存真」,努力把對手的作戰行動設「實」,作戰理論用「活」,王豐和戰友們始終在路上。

扮演藍軍的經歷,讓王豐想起一則經典哲學寓言——床喻。他們就像寓言里那個描摹床的畫家,窮盡所能去描繪並還原那張「理念中的床」。

「3.0版本的藍軍應具備什麼特徵?」記者問道。

「我想是擁有眺望未來戰場的前瞻思維吧。」王豐認為,事物是不斷變化的,扮演藍軍不應僅僅是「現在進行時」,還要有「未來時」狀態,認知攻防、太空博弈、人工智慧……藍軍在與時俱進的同時,也要主動探索未來,為戰鬥力生成提供更多可能。

(應受訪人要求,王豐為化名)

「海上磨刀石」的自礪之旅

■解放軍報記者 吳安寧 特約通訊員 封治斌

1.0→3.0,「海上藍軍」的進化之路沒有止境 - 天天要聞

北部戰區海軍某支隊戰艦協同訓練。王光傑 攝

從紅方席位到藍方席位,這些年,王豐在北部戰區海軍某支隊參謀長和某基地藍軍指揮員的雙重角色間來回切換,遇到很多難題:「如同一個人下一整盤棋,左右開弓,時攻時守,挑戰非常大。」

紅藍兼備,這無疑帶給王豐許多辯證思考。如今,他覺得自己正在實現「螺旋式的上升」。尤其在扮演藍軍上,關於如何做一塊合格的「海上磨刀石」,他有了更深的體悟。

「您應該是這裡最懂藍軍的人了。」在與王豐的交流中,記者發出感慨。但王豐聽後連連搖頭,在他看來,藍軍的彼岸遠未抵達,他們僅僅湊成了藍軍拼圖的一小塊。

武器裝備在更新換代,戰術戰法在加速迭變,戰場環境更是瞬息萬變,王豐說:「我們在加速奔跑,對手也在不斷變化,『海上藍軍』的進化之路沒有止境。」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王豐將這句話寫在了筆記本的扉頁,提醒自己時刻保持「箭在弦上」的戰鬥狀態。

作為藍軍,要不斷「抵近」最真實的對手

真實的戰場環境複雜多變。作為藍軍,如何無限趨近於真實對手?又如何在波譎雲詭的境況中應勢而動,錘鍊部隊?這些年,王豐頻繁思考這個命題。

「指令無效!」

那天,一場對抗訓練正在進行。當聽到導調組的判定時,站在作戰指揮大廳屏幕前的王豐,眉頭鎖得很緊。

就在幾分鐘前,藍方發現一個有利態勢,對紅方發起了火力打擊。然而該火力單元已在上一輪課目中使用,後續藍方並未根據武器性能對其進行相應維修保障,導致打擊無法完成。

機會白白溜走,紅方得以反攻。藍方復盤會上,有參謀坦言,若非課目設定,我們以為所有後勤裝備保障都是理想狀態,且這種想法總是天然出現在大家腦海中。

看似是忽略了戰場要素,實則是習慣了「走流程、對計劃」,然而,真實的戰場情況從來不是排練好的,沒有誰會提供「理想狀態」。

教訓令人心痛。那晚,王豐坦誠地說,我們必須意識到,在戰場上,「烽火狼煙」是實打實的,敵人不可能在約定的時間、約定的地點以預想的方式出現。作為藍軍,不習慣真實戰場、不熟悉真實戰場,如何能成為最真實的對手?

任務結束後,王豐組織官兵開展了一場關於「戰場法則」的討論。藍軍怎樣更「藍」?大家紛紛提出自己的見解——

我們要在對抗中多設「變數」,以取得戰鬥力提升的「增量」;戰場環境複雜,紅方怕什麼、缺什麼,藍方研究什麼、提供什麼;必須破除以往對抗訓練中的套路思維和慣性打法,要隨機應變、因勢利導……

王豐感慨:「與實戰要求不相適應的訓練內容就是『卡在我們喉嚨里的刺』,一定要拔出來!」以討論結果為指引,針對以往對抗訓練中影響戰鬥力的漏洞,大家再次復盤,一一研討並提出解決方案。

在一次復盤會的集體「頭腦風暴」中,有參謀提出去除某個過於冒險的戰術動作。就在眾人點頭時,王豐提出了反對意見。

「這個動作真的不可能發生嗎?」說著,王豐找出真實案例,「我們不能小看敵人,更不能將自己的思維僵硬嵌套到對手身上,找到這個行動背後的深層機理,尋求更多的戰術動作,才是藍軍的思考方向。」

知敵、像敵才能超敵、勝敵,作為藍軍,要不斷「抵近」最真實的對手。藍軍分隊進一步解讀研討對手最新戰例戰果,將戰略決策、指揮流程、戰術戰法等整理成冊,充實到資料庫中,為藍軍的行動與決策提供有力支撐。

隨著對抗訓練的深入展開,新武器裝備、新作戰手段等要素進入訓練全流程,醫、食、住、行、油、財、水等保障要素納入考核內容。任務開始的那一刻,沒有「手下留情」,沒有「中場休息」,紅藍雙方的奇襲隨時在發生。

對抗訓練,輸贏不是關鍵,思戰研戰、超敵勝敵才是目標

陸海相連,硝煙滾滾;海天相接,排兵布陣……拂曉,實兵對抗正式展開。

空中,紅方戰機不斷變換飛行路線,企圖直插藍方陣地開展打擊。藍方艦艇以變制變,結合戰場態勢對紅方實施跟蹤式精準干擾。啟動應急預案、重建通信網、釋放干擾彈……針對雷達顯示屏上不斷變換的波形,紅方連續應對、一一化解。

最終,紅方贏了!

精心準備的作戰方案沒能發揮威力,藍軍分隊吃了敗仗,一名參謀心情沉重了好幾天。王豐卻不見消沉,反而比以前更有幹勁兒了。

「藍方不能輸嗎?當然不是。紅方的勝利,恰恰證明了我們的價值——我們終於『磨』出了一把『快刀』。」這些年,王豐始終強調不要有「紅必勝、藍必輸」或者「藍必勝、紅必輸」的思維定式。

「歸根結底是太想贏了,喜歡爭個你高我低。」憑藉著對紅方的了解,一些參謀在某個「絕活」或「特技」上傾注過多精力,而忽略了對對手作戰思想、作戰原則、作戰方式等領域的深度剖析。還有人想把費盡心思研究的戰法留在更大的訓練場上使用,擔心被對方提前「偷師」。

誠然,打仗的人都渴望勝利。王豐認為:「談及對抗,很多人容易陷入勝負的怪圈。但我們努力演真扮像,最終為的是提升部隊戰鬥力。」

對抗訓練,輸贏不是關鍵,思戰研戰、超敵勝敵才是目標。相較於對抗的結果,王豐將更多精力傾注在研究制勝機理上。每次對抗任務結束,復盤戰場得失、檢視研究成果都是他和戰友的第一要緊事。

休息的時候,王豐喜歡爬山。他覺得,紅藍之間的一場場對抗就好比攀登一座座高山,越接近山頂,人越容易疲累,瓶頸隨之而來。「極限能力往往是相互逼出來的。」這些年,參加了許多場對抗任務的王豐總結出一條經驗,對手是最好的老師。過硬的對手倒逼自我革新,乃至自我顛覆。

紅藍互為訓練條件,「磨刀」的過程也是雙方持續進階的過程——

藍方打出新戰法,紅方緊跟著有動作;紅方有了「新變數」,藍方進一步尋求「制勝密碼」,不讓自己被對手「磨平」。王豐十分喜歡這種「你高一尺,我高一丈」的感覺,每次在較量中驗證新的戰術戰法,他都覺得很過癮。

瞄準戰鬥力提升,海上「動態藍軍」已經成為常態。開放要素按需整合,此次任務中紅方的一員很可能在下一場對抗訓練中成為藍軍的一分子。大家在紅藍思維的轉換中獲得全方位的磨礪,藍軍分隊這塊「磨刀石」也越來越「堅硬」。

聯合不是簡單做加法,一體作戰才能贏得戰場主動

瀏覽王豐的書架,記者發現許多書目名稱都包含有「聯合」二字。

「『海上藍軍』一定要有聯合作戰思維,這不是上限而是底線。」說起聯合,王豐認為海上作戰形式複雜且多樣,這是藍軍最基本的訓練要求。

「我們原以為這是其他指揮要素的處理範圍……」訓練中,有些官兵只埋頭負責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單打獨鬥的想法時有出現。「聯」得不好,對抗訓練就吃苦頭。設置險難情況時過於單一,對聯合打擊的處置考慮不夠周全等問題常常成為藍軍訓練時的一道坎。

「不少人更關注戰術行動上的『聯』,而忽視了戰法思維上的『合』。」王豐告訴記者,有時大家因為軍兵種文化、思維觀念等不同產生分歧;有時由於戰術戰法不同、指揮方式不一,大家的行動銜接配合不夠緊密;有時甚至會出現各軍兵種都想「扛紅旗、爭第一」的情況,導致聯合效果打了折扣。

對於這一點,全程參與某次對抗訓練方案設計的空軍某部參謀同樣感觸頗深:「很多思路和細節,一旦涉及多個軍兵種,簡單的『一對一』溝通對接就變得效果不佳,聯合的路並不好走。」

俗話說,隔行如隔山。各軍兵種之間的壁壘如何打破,不同作戰樣式、軟硬武器怎麼聯?王豐說,聯合不是簡單做加法,而是在排列組合中求解更多方案,實現1+1>2的作戰效果。作戰力量雖有主輔、配屬之說,但各環節、各要素必須破除「配角思維」,每一個作戰單元都應緊密銜接,以「主角身份」推動體系高效運轉,方能贏得戰場主動。

近些年,聯合思維不斷嵌入對抗訓練之中。在北部戰區海軍某基地的牽頭組織下,各單位成立課題小組,梳理體系化練兵的難點堵點,擬制聯合訓練方案;空軍、陸軍、火箭軍等其他軍兵種的指揮員和參謀被請進海軍紅藍雙方指揮部、演習導演部,提出意見建議;採取結對教學、交叉互學等形式,將友鄰軍兵種單位請上講台,分享聯戰聯訓經驗,學習強化專業知識……

與此同時,藍軍分隊還多了不少部隊院校人才、地方科技專家做搭檔。記者在作戰指揮中心找到王豐時,見他正與幾名專家對話,很是興奮。原來,幾名專家的建議,有可能成為藍軍創新戰法的增長點。

這意味著,為紅藍雙方加裝「外部大腦」,也是聯合作戰的必要手段。在思想的交鋒和碰撞中,這些「外腦」無疑為對抗訓練提供了更多智慧和可能。

(應受訪人要求,王豐為化名)

銳視點

在每一場對抗中錘鍊打仗功夫

■李 烈

習主席強調,軍事訓練是部隊經常性中心工作,是生成和提高戰鬥力的基本途徑,是最直接的軍事鬥爭準備,對於確保部隊能打仗、打勝仗,對於提高部隊全面建設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紅藍對抗是檢驗部隊實戰思維、提升戰鬥力的一種重要方式。無論是按照潛在對手作戰思想和作戰原則打造一支形神兼備的模擬藍軍,還是按照與實際作戰背景相一致的要求構建陸海空天網電「六維」一體的戰場環境,或是按照與實際作戰進程相一致的要求構設各類臨機情況,都是為了受訓部隊能夠沉浸式搞訓練。

戰爭的勝敗,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敵人的知悉程度。全面研究作戰對手,始終緊盯敵人練兵,是練兵備戰的基本要求。客觀上,敵情研究範圍廣、內容多、更新快,不可能一蹴而就,這要求我們把知敵研敵作為軍事訓練研究不可或缺的一環,由淺入深、逐次遞進,不斷推動它向更高層級躍升。

當好「海上藍軍」,要演真扮像。必須搞清楚打什麼仗、同什麼對手打仗,精準研究作戰對象,為部隊訓練提供逼真強勁的作戰對手,讓官兵在近似實戰條件下錘鍊打仗能力。

當好「海上藍軍」,要強化聯合觀念。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深化聯合訓練」。可以預見,未來戰爭中,沒有一場戰爭不需要聯合,沒有一場勝利不來自聯合,任何單一軍兵種都難以「獨木成林」。必須建立健全多軍兵種密切協同機制,努力引導一切人力、物力、技術等資源向練兵備戰聚焦用力,切實提升軍事訓練效能。

對軍隊而言,備戰無間隙,戰場無亞軍。今天的訓練場就是未來的戰場,在每一場對抗中錘鍊打仗功夫,才能真正成為實戰化練兵的受益者。唯有如此,當戰爭真正來臨之時,我們才能做到不辱使命、不負重託。

來源: 中國軍網-解放軍報

軍事分類資訊推薦

你們自己和談可以,但順手賣中國不行 - 天天要聞

你們自己和談可以,但順手賣中國不行

近日中美駐聯合國代表進行了一番唇槍舌戰,美方代表持續散布虛假信息,聲稱中國以對俄羅斯出口軍民兩用物質的方式對俄羅斯進行了大量軍援,致使戰爭無法結束,而中國代表對此進行了精彩且強硬直白的駁斥。在這一過程中,俄羅斯駐聯合國代表亦貢獻出了經典表情
(國際)3名被哈馬斯釋放的以色列人抵達以色列 - 天天要聞

(國際)3名被哈馬斯釋放的以色列人抵達以色列

以色列軍方19日晚發表聲明說,3名被扣押在加沙地帶的以色列人被哈馬斯釋放並抵達以色列。1月19日,搭載獲釋以色列人的救護車隊抵達以色列拉馬特甘的一所醫院。新華社記者 陳君清 攝1月19日,在以色列拉馬特甘的一所醫院,人們慶祝3名以色列人被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