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60軍編入志願軍3兵團,奔赴前線作戰。60軍軍長由張祖諒改為韋傑,政委袁子欽。
60軍曾隸屬於18兵團,而說到18兵團在1949年不斷改編隸屬關係。一開始隸屬於華北軍區,後改為第一野戰軍,又改為第二野戰軍序列。
18兵團的前身是華北軍區1兵團,再往前追溯就是晉冀魯豫軍區下轄8縱、13縱、15縱。這三支縱隊8縱和15縱來自太岳軍區,13縱來自太行軍區。而說到太岳軍區和太行軍區,走出4縱、3縱、6縱等部。
可以說這支部隊解放戰爭初期就隸屬於劉鄧麾下,後來應作戰形勢的變化而改變。
60軍的前身是太岳軍區8縱,是太岳軍區走出去的第二支野戰縱隊,首任司令員是王新亭,參加諸多硬仗,臨汾戰役、晉中戰役、太原戰役等,都是攻堅作戰。王新亭調任兵團副司令兼副政委後,原縱隊副司令張祖諒擔任軍長,隨兵團參加解放大西北,又轉戰大西南。
抗美援朝時,60軍與12軍、15軍等部已開始準備編入志願軍20兵團,但因一些事情耽擱,先組建3兵團,由陳賡指揮入朝作戰。
因張祖諒身體有恙,不適合在前線,韋傑接替軍長職務。
在打第五次戰役中,60軍下轄180師遭到重大失利,這次戰役也早早結束了韋傑和政委袁子欽在前線作戰的時間。部隊出現情況,裡面的問題不是單一的,作為該軍的軍政主官壓力很大。
壓力來自各方面,有下級的,也有同級的,還有上級的。如下級的指戰員對空降軍長不了解,有沒有多一分理解;來自三兵團其他兄弟單位的不理解,仗怎麼能打仗那樣,來自上級的責問等。
儘管上級並沒有做出處分決定,但韋傑調離60軍,本來希望帶著60軍打一個翻身仗,沒有給他這個機會。上級把老軍長張祖諒調去,此時部隊思想壓力很大,情緒很大,需要得到穩定。只有張祖諒調去才能更好穩定部隊,空降幹部反而更糟。
韋傑到南京軍事學院擔任系主任,一邊學習一邊工作。直到1957年以後,他調成都軍區擔任副司令員。
作為政委的袁子欽回國後,調任總幹部部工作,擔任組織統計部部長、總政治部幹部部副部長、秘書長、幹部部部長等職。
他們倆個離開後,張祖諒率領60軍堅持在前線作戰,打翻身仗,參加諸多大戰,在戰鬥中取得不小戰績。從60軍上下來說,也算是出了一個口。但對於180師,每每想起也都是惋惜和遺憾。作為離開60軍的韋傑來說,對此更是不能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