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衝突又生巨變。
俄羅斯遭亞美尼亞背刺,北約的大門再次敞開,烏克蘭打足雞血繼續干,俄羅斯壓力與日俱增。
關於這場戰爭的結果,人們很難不做出一些悲觀的心理準備。
如果俄羅斯真的在這場曠日持久的對抗中敗下陣來,美國下一個針對的目標,想必正是中國。
中國雖然常常給美國添堵,但對於和平,中國始終在呼喚。
可如果和平真的無法按時到達,中國又該做些什麼呢?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能夠決定很多方面的發展程度。
因此,無論是感覺到來自其他國家的威脅時,還是威脅並不明顯時,發展經濟都是一件不能停下腳步的事情。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一直在強調發展的速度,所以我們比預定時間更快的實現了世界第二經濟總量的成就。
但是隨著經濟水平達到更高的層次,中國人也逐漸意識到。
任何發展都應當是質與量並行,而不能只看速度,忽略了質量。
因此現階段,中國對於經濟發展的要求已經變成了高質量發展。
可以適當放緩經濟增長的速度,但一定要保證每一步都走得腳踏實地。
有了強大的經濟實力做支撐,不管是美國還是其他任何國家,想要觸碰中國的底線,都得先掂量自己到底有幾斤幾兩。
除此之外,在經濟方面,中國還致力於擴大與其他國家的經濟聯繫,加深合作程度,拓寬合作範圍。
2015年開始正式推進的一帶一路經濟政策,就是一個很好的範例。
如今回過頭來再看一帶一路,我們能發現。
這一政策不僅為周邊國家帶去了更多的發展機遇,也為中國和合作夥伴之間綁定了更多的利益共同點。
這也就意味著,一旦有任何意外情況發生,中國都不至於淪落到孤軍奮戰的局面。
政治鬥爭的真面目十分殘酷,我們無法奢求任何一個夥伴國家為了道義而幫助中國。
但我們可以合理推測,這些國家會在共同經濟利益受損的時候果斷出手。
事實證明,一帶一路這條道路,曾經的中國走得無比正確,現在的中國也在沿著正確的方向繼續行走。
而當我們做好最壞的打算時,繼續在經濟合作方面拓寬渠道,豐富層次,也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
貨幣體系同樣也是探討經濟工作時不可忽略的一個方面。
加快建立與更多國家之間的人民幣結算體系,同樣能夠幫助中國應對未來可能發生的挑戰。
當人民幣進一步與某些國際通用的貨幣脫鉤時,其他國家試圖調整匯率來打壓人民幣幣值的行為,在中國面前就完全無法發揮作用。
當人民幣結算體系建立之後,中國對外的經濟活動只會受到自身情況變動的影響,而不會再像以前一樣,承受強烈的外部環境壓力。
馬克思他老人家說過,經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礎。
所以不管什麼時候,持續進行經濟建設總沒有錯。
我們需要做的第二件事情,就是豐富自身的武器庫,在國防建設方面繼續下功夫。
當現代化戰爭的序幕揭開以來,不少軍事評論家就曾預測,未來世界如果再次爆發大規模戰爭,空中和海上一定是重點區域。
也就是說,在空中作戰和海上作戰方面,中國應該更加重視。
現代化海戰最核心的戰鬥模式就是以航母編隊為攻守重點,各種類型的戰鬥軍艦以航母為中心,實現進可攻退可守的轉換狀態。
航空母艦的數量,航母編隊的規模,直接影響著一個國家海上作戰的水平。
目前中國正式列入部隊服役的航母只有兩艘,一艘是遼寧艦,一艘是山東艦。
這兩艘航母屬於常規動力航母,在更加先進的核動力航母面前,暫時落了下風。
目前還沒有正式列裝,但已經誕生的福建艦,同樣也是常規動力航母。
和美國已知的航母作戰編隊相比,中國未來需要做的不僅僅是增加航母的數量,還有提升航母的性能,研發更加先進的核動力航母。
根據一些自稱業內人士的網友爆料來看,核動力航母研發工作已然被提上日程。
未來與核動力航母協同工作的,將會是比第五代戰鬥機更加先進的殲-32隱形戰鬥機。
航母研發屬於國家工作的高度機密,業內人士的爆料或許並不可信。
這些隻言片語也許是戰忽局故意放出的信號,也許是網友根據現有情況進行的猜測。
總而言之,核動力航母的研發是一定要進行的一個環節。
除了航空母艦之外,在攻擊性能極強的驅逐艦方面,中國已經擁有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萬噸大驅。
美國和俄羅斯等諸多國家在研發驅逐艦的工作中,也會借鑒中國萬噸大驅的結構與特點。
從這一點上來看,中國在驅逐艦領域走到了世界前列。
那麼如何增大量產規模,如何更高效率地進行研發,就是下一步需要研究的重點了。
在空中作戰方面,負責遠距離投彈的轟炸機,負責與敵軍正面交鋒的戰鬥機。
負責承擔偵察工作的無人機,以及負責在戰鬥群中隨時發出警示信號的預警機,這些都是體系建設的重點。
當然,海洋和天空不能辜負,地面當然也不能辜負。
中國的火箭炮不是鬧著玩兒的,裝甲部隊也不是開玩笑的。
儘管一些國外媒體認為,中國的軍事實力整體和美國相比仍有差距,但這也不能說明任何結果。
1953年的中國,能夠靠著簡易甚至簡陋的裝備把美國拖上談判桌,未來的事情,誰又能說得准呢?
除了重點進行經濟建設,密切關注國防建設之外,中國需要做的最後一件事情,就是審視自己的外交關係。
外交層面上無須多言,中國一直奉行不結盟的外交政策。
我們沒有盟友,不需要與任何國家進行根本利益上的綁定,也不會以國家利益為承諾,摻和屬於其他國家的內政。
把握國家和國家之間的外交距離,把老祖宗流傳下來的君子之交淡如水的道理,貫徹其中。
不拉幫結派,不站隊,這是中國一直以來的風格,也是未來要去堅持的風格。
還是那句話,政治世界非常殘酷,沒有永遠的朋友,你自以為的朋友也隨時有可能反過頭來刺你一刀。
1950年中國出兵援助朝鮮,抵抗美國的侵略。
可當中國和蘇聯交惡時,朝鮮沒少給中國使絆子。
同一時期,中國積極援助越南,抵抗列強入侵,對他們進行大量的經濟扶持。
但也沒擋住,上世紀70年代越南對中國的挑釁。
翻開近代史的歷史篇章,每一頁的記載都在告訴每一個中國人,永遠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其他人的身上。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句話或許有點誇張,但相信自己和依靠自己才是硬道理。
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僅僅是要求中國做到不干涉其他國家的內政,同時也要做到把自己的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俄烏衝突的結果還未可知,戰爭的局勢也並不明朗。
就算俄羅斯真的戰敗,美國其實也不一定會對中國使出極端的手段。
但正所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做好最壞的心理準備,做好應對極端情況的打算,做好該做的三件事。
只有這樣,才能在意外發生時坦然說上一句有備無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