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毅元帥 陳毅名世俊,字仲弘,1901年8月26日出生於四川樂至。1919年赴法國勤工儉學,1921年10月因參加中國留法學生的愛國運動,被遣返回國。1927年8月1日,時任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準尉文書的陳毅率軍校2000餘人從武漢出發到南昌準備參加起義,結果在九江被張發奎繳械。8月10日,陳毅終於在撫州追上起義軍。見到周恩來後,陳毅被安排擔任第25師73團政治指導員。
之後,陳毅與朱德率領南昌起義余部發動湘南起義,上井岡山與毛澤東會師,任紅四軍政治部主任,成為紅四軍四巨頭之一。抗戰時期,任新四軍第一支隊司令員、新四軍代軍長、新四軍軍長兼山東軍區司令員。解放戰爭時期,任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第三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建國後,歷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長。陳毅元帥兼資文武,博學多才,有「元帥詩人」、「元帥外交家」之稱。1972年1月6日在北京病逝,享年71歲。
陳沂少將 貴州遵義人,原名佘萬能,字孟秋,曾用名余立平。眾所周知,開國將帥中上過大學的人不多,而陳沂卻上過三所大學:他早年考入四川大學工學院,後又到上海,考入上海中華藝術大學並參加青年反帝同盟。1930年,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在上海成立時,陳沂作為進步的文學青年,列席了成立大會,當時他的筆名就叫「陳毅」。1931年,他又考入北平中國大學併入黨。1933年,陳沂被捕入獄,被判處5年徒刑。1935年被其父營救出獄後到上海,擔任《救國日報》編輯。西安事變後,馮雪峰、潘漢年到上海,陳沂恢復了黨組織關係。1937年,陳沂到南京,經李克農安排到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抗敵劇團工作。1939年陳沂到冀南,任《冀南日報》總編輯。
1942年,陳沂到山東分局任宣傳部部長、《大眾日報》社社長。1946年,陳毅到山東解放區接替羅榮桓時,陳沂第一次見到陳老總,陳沂主動提出要改名,但陳老總毫不在意,豪爽地說:「改不改有啥關係!世界上同名同姓的人多著哩,俄國有大托爾斯泰、小托爾斯泰,法國有大仲馬、小仲馬,我們中國有個大陳毅、小陳毅,也可以嘛!」後來他還是改名為陳沂。
陳沂被任命為華東局宣傳部部長,但他還是想跟隨老領導羅榮桓赴東北,後經陳毅同意到了東北,擔任東北民主聯軍總政治部宣傳部部長,後歷任命野戰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西滿軍區政治部副主任兼宣傳部長,東北野戰軍後勤部政委。建國後,任總政文化部首任部長。任職期間,組織創辦了《解放軍報》、《解放軍畫報》、《解放軍文藝》、《解放軍歌曲》等刊物,成立了總政歌舞團、八一電影製片廠、八一體工隊等文藝團體,因此被稱為「文化將軍」。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58年陳沂被錯劃右派,成為唯一的一位「右派將軍」,被下放到黑龍江達21年。1961年經羅榮桓干預,被摘掉右派帽子,定為正師級,擔任黑龍江省作協副主席。1979年任上海市委副書記兼宣傳部部長,主抓意識形態工作。1983年任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兼財經委主任。2002年7月26日在上海病逝,享年90歲。
羅斌少將 江西永新人,1928年參加紅軍,歷任紅8軍22師64團警衛班長,湘鄂川黔蘇區龍永獨立團政委,紅6軍團17師50團連長,紅6軍團模範師政治部宣傳科科長。參加了長征。抗戰時期,任抗大七分校教員,八路軍120師358旅獨立1團政委,獨立第2旅5團政委,晉西北軍區第六軍分區19支隊政委,35支隊支隊長兼政委,晉綏軍區獨立第2旅21團政委。解放戰爭時期,任晉綏軍區第二軍分區司令員兼第14旅旅長、政委,第五軍分區司令員、政委,西北野戰軍第8縱隊14旅旅長兼政委,綏東軍分區司令員,第8軍23師師長。建國後,歷任華北軍區空軍第17師政委,志願軍空軍第17師政委,東海艦隊航空兵政委,北海艦隊航空兵政委,海軍後勤部政委等職。1955年被授予海軍少將軍銜。1995年11月2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0歲。
羅斌少將 原名羅振興,福建武平人,和空軍司令劉亞樓是地地道道的同鄉。1930年參加紅軍游擊隊,1932年進入瑞金紅軍學校政治營學習併入黨。紅軍時期,歷任武平縣模範隊隊長,工人師教導團連指導員,贛南南雄南山游擊隊政委、游擊隊隊長。中央紅軍長征後,在贛南地區堅持三年游擊戰爭。抗戰時期,任新四軍第一支隊第2團第6連指導員、第2團第1營副營長、營政委、團政治處調查股股長,蘇北指揮部第二縱隊軍法處主任,新四軍1師2旅政治部保衛科科長,第1師教導團政治處主任,蘇浙軍區政治部保衛科科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華中軍區兼華中野戰軍政治部保衛部副部長,華中軍區前方指揮所政治部保衛部副部長,福建軍區第二軍分區副政委。建國後,歷任公安部隊後勤部副政委,總參謀部警備部隊後勤部副政員,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後勤部副政員。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2年晉陞為少將軍銜。1967年7月15日不幸逝世,時年53歲。
李道之少將 江西吉水人。1930年參加紅軍,曾任紅4軍警衛排長,紅一軍團保衛局總務科科長。參加了長征。抗戰時期,任晉察冀軍區第二軍分區五大隊營長,軍分區司令部偵察科科長,河南支隊政委,軍分區政治部組織科代科長,第二軍分區地方武裝部部長,冀東軍區第12軍分區副司令員。解放戰爭時期,任冀東軍區第16軍分區副司令員,冀熱遼軍區第12軍分區司令員,冀察熱遼軍區獨立4師師長,第45軍158師首任師長。建國後,歷任公安部隊第10師師長兼廣州警備區參謀長,第50軍參謀長,遼寧省軍區副司令員、政委等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2006年10月25日,原遼寧省軍區政委李道之少將在瀋陽逝世,享年95歲。
李道之少將 原名李道元,山東牟平人。1938年參加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歷任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3軍新兵營連指導員,八路軍山東縱隊第5支隊64團營副教導員,山東軍區5旅13團政治處副主任、5旅政治部鋤奸科科長、14團政治處主任,膠東軍區政治部巡視團團長。解放戰爭時期,任膠東軍區北海軍分區獨立2團政委,山東軍區6師18團政委。到東北後任吉黑軍區警備3旅政治部主任,哈南軍分區副政委,哈北軍分區副政委,東北民主聯軍北滿獨立2師政治部主任,東北野戰軍第1縱隊後勤部民運部部長,第38軍後勤部政委。
建國後,1950年10月入朝作戰,任第42軍126師副政委。1950年底,李道之奉命回國,調入空軍工作,歷任空軍直屬政治部主任,空15師政委,空4軍政治部主任、副政委,南京軍區空軍政治部主任、副政委,蘭州軍區空軍副政委等職。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陞為少將軍銜。1983年12月14日在西安逝世,享年67歲。
李元少將 江西吉安人,出生於1894年的李元參加紅軍時已經36歲,因為念過私塾、當過當鋪學徒,能寫會算,參軍後便一直從事後勤財務工作,歷任紅3軍9師27團機槍連司務長,第3軍經理處出納,紅一軍團1師3團供給處會計。長徵到達陝北後,任紅一軍團2師供給處會計股股長。抗戰時期,任八路軍115師供給部會計科科長、出納科科長,濱海軍區後勤部副部長。解放戰爭時期,任新四軍兼山東軍區供給部副部長,華東軍區供給部副部長,山東軍區供給部副部長、後勤部副部長。建國後,任山東軍區後勤部第一副部長、濟南軍區後勤部副部長。1955年授銜時,61歲的李元是開國少將中僅次於史可全(63歲)的長者。1979年8月26日在濟南逝世,享年85歲。
李元少將 湖南平江人,1937年參加留在湘鄂贛蘇區堅持鬥爭的湘鄂贛游擊支隊,「七·七」事變後,游擊隊與國民黨當局經過談判,改編為抗日紅軍游擊支隊,傅秋濤任司令,劉玉堂任副司令。1938年1月,湘鄂贛人民抗日紅軍游擊支隊正式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第一支隊1團,陳毅任第一支隊司令員,傅秋濤任副司令員兼第1團團長。抗戰時期,李元歷任新四軍第一支隊1團連長、營長,新四軍第7師政治部教育科科長,新四軍2師6旅參謀處處長。解放戰爭時期,歷任蘇北軍區第五軍分區副參謀長,華中野戰軍第12縱隊副參謀長,第27軍副參謀長。
第27軍渡江後,軍長聶鳳智和李元帶著精幹的軍指揮所,靠前指揮。結果遭遇南京總統府警衛團的一個營,而此時二人身邊只有兩個連。轉眼間,敵人就要打到軍部門口了,27軍軍部的炊事員都拿起槍頂了上去。李元急忙指揮身邊的一門山炮向敵人開炮。大炮一響,已無鬥志的敵人以為遇到了大部隊,就此繳槍投降。這段「軍長當營長,參謀長當炮手」的故事在27軍流傳甚廣。1950年,李元任第27軍副軍長兼參謀長入朝參戰。回國後,歷任南京軍區後勤部副部長,南京軍區副參謀長,總後勤部副部長等職。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陞為少將軍銜。2011年1月13日在北京病逝,享年94歲。
方國南少將 原名方衍康,湖南平江人,1930年參加紅三軍團,任第3師9團連指導員,補充師營教導員,團政委。參加了長征。抗戰時期,任八路軍衛生部第二兵站醫院政委,總政治部直工部巡視團主任,總供給部政治部主任,冀中軍區第十軍分區,第九軍分區政治部主任,晉察冀軍區陸軍中學政治部主任。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察冀軍區第五軍分區副政委,第四野戰軍補充2師政委。建國後,任廣州市公安總隊第二政委。1953年,第25步兵學校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體育學校,方國南出任該校首任政委。1957年體育學校撤銷後,方國南改任湖南省軍區副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97年12月10日在長沙逝世,享年82歲。
1955年授銜時,當時在廣州主持授銜儀式的葉劍英元帥看到授銜名單時,發現有兩個「方國南」,以為是工作人員搞錯了,不由間道:「唉呀!兩個方國南,兩個都是少將,該不會弄錯吧!」這還真沒錯,的確有兩個「方國南」,而且二人還都是湖南平江人。平江方氏是個大家族,人才輩出:毛主席當年在長沙湖南一師時的老師方維夏先生,開國將軍中的方強中將、方正平中將、方正少將、兩位「方國南」少將都出自平江方氏。後來為避免混淆,中南軍區(廣州軍區)幹部部動員他們倆改名,年少的方國南因為已經改過一次名了,不想再改了,最終,年長的「方國南」發揚風格,改名為「方國安」。
方國安少將 原名方國南,湖南平江人,1930年參加紅軍,歷任紅三軍團警衛連排長,紅一軍團2師6團連指導員,紅4師10團代理營教導員。長徵到達陝北後,任紅十五軍團第81師直屬隊總支書記,團政委。抗戰時期,任八路軍115師343旅686團2營教導員、團政治處主任,教導第4旅10團政委,參加過平型關戰役。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第1縱隊1師政治部主任,東北野戰軍第1縱3師政委,第38軍114師首任政委。建國後,任中南軍大第六分校政治委員,廣西軍區政治部主任,廣西軍區副政委、第二政委,廣東省軍區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2011年5月8日也在長沙逝世,享年98歲。
張英少將 遼寧蓋縣人,1937年參加八路軍,歷任八路軍總部炮兵團連指導員、營教導員,延安炮兵學校第二大隊政委。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炮兵第二團政委(團長張志毅),第四團政委(團長朱光),東北野戰軍炮兵第1師副政委、政委(師長彭景文)。建國後,任志願軍炮兵第1師政委入朝作戰,回國後,歷任高射炮兵學校政委,高級炮兵學校政委,炮兵學院政委,吉林省軍區政委等職。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陞為少將軍銜。2015年9月21日在大連逝世,享年99歲。
張英少將 原名黃文荃,曾化名莫高芳,廣西靈川人,早年在姐姐的資助下,到北平私立朝陽學院讀書。「九·一八」事變後回到桂林,在雷平縣立師範講習所當教員。1935年考入上海大夏大學,1937年入黨。1938年,作為黨員骨幹被抽調到新四軍工作,改名張英,擔任東路特委組織部長。1941年,東路部隊改編為新四軍6師18旅,張英任旅政治部主任、第52團政委。解放戰爭時期,任華東野戰軍6縱17師政委,第31軍92師政委。建國後,1950年入軍委二部武官訓練班學習,同年出任駐瑞士聯邦公使館武官。1960年任總參謀部二部副部長,1964年兼任南京外語學院院長。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陞少將軍銜。1984年6月14日在北京病逝,享年70歲。
另外,筆者在網上不止一次地看到過「獨臂將軍」 彭壽生的故事,這其實也是同名鬧的烏龍,開國將軍中的確有一位彭壽生少將,但卻不是「獨臂將軍」,而獨臂的卻另有其人,可他卻不是將軍!
彭壽生少將 彭壽生1930年參加紅軍,後隨紅九軍團參加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第120師師部作戰參謀,冀熱察挺進軍司令部作戰科科長,第11支隊副參謀長兼大隊長,第7團參謀長,晉察冀軍區第13軍分區參謀長,冀熱遼軍區參謀長(司令員李運昌)。解放戰爭時期,任冀東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唐山警備司令員,第67軍201師師長。建國後,歷任天津市警備司令部參謀長,第66軍副軍長,山西省軍區副司令員等職。1993年6月19日在贛州逝世,享年78歲。
彭壽生大校 江西萍鄉人,1931年參加紅三軍團,中央紅軍長征後,任武功山紅軍游擊隊分隊長,參加了南方三年游擊戰爭。抗戰全面爆發後,任新四軍第一支隊2團1營排長、1連連長。1940年在黃橋戰役中,時任新四軍老4團2營營長的彭壽生失去右臂。解放戰爭時期,任華中軍區第九軍分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司令員。建國後,歷任江蘇軍區南通軍分區司令員,江蘇省軍區副司令員等職。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建國後,彭壽生以驚人的毅力,練就了左手寫字,還撰寫的《高山上的火苗》等革命回憶錄。2003年10月25日在南京逝世,享年91歲。
另外,開國少將中還有兩位同音不同字的「同名」少將:
劉有光少將 河北景縣人,1936年入黨,參加過「一二·九」運動。後加入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抗戰時期,一直在陳賡大將麾下從事政治工作,深得陳大將的信任,堪稱陳賡的心腹愛將,從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四縱隊政治部主任到13軍政委,從三兵團政治部主任到哈軍工政治部主任,可以說陳賡走到哪兒就把他到帶到哪兒!建國後,歷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政委,第七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國防科工委政委等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2001年7月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
劉友光少將 江西於都人,1932年參加紅軍,先後在紅22軍、紅3軍團任通訊員,長徵到達陝北後,任紅15軍團軍團報務員。抗戰時期,任八路軍115師343旅685團、686團電台隊長,115師教導第5旅電台隊隊長,新四軍獨立旅電台隊長,山東軍區司令部通信科科長。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東滿臨時指揮部通信科副科長,東北民主聯軍獨立第1師、遼南軍區參謀主任,遼南軍區第1軍分區政治部主任,東北野戰軍獨立第2師政治部主任,第41軍154師政治部主任。
建國後,歷任廣西軍區玉林軍分區副政委,廣西軍區副政委兼第152師政委,林業工程第1師政委,中南軍區炮兵第5師政委,中南軍區炮兵政治部副主任,錦州炮兵訓練基地、炮兵學校政委,瀋陽炮兵學校政委,宣化炮兵學院副政委、副院長、政委,第二炮兵第52基地政委,第二炮兵副政委等職。1988年10月26日在北京病逝,享年7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