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筆從戎
1953年7月27日,隨著停戰協定簽署,歷時2年零9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宣告結束。但是,當時南朝鮮的敵特活動仍然十分猖獗,局部的小規模衝突依然時有發生。
劉希平還在上中學的時候,學校經常邀請剛從抗美援朝戰爭前線回國的志願軍戰士給他們做報告。從戰士們的親身經歷和生動講述中,劉希平得知戰爭激烈和局勢緊張,他對美帝國主義侵略者恨之入骨。從那時起,劉希平心中便下定了參軍入伍、報效祖國的決心。
1955年11月,劉希平應徵入伍,被選派到瀋陽軍區某裝甲兵技術學校學習坦克駕駛和維修技術。
「我們當時學修坦克,沒有什麼捷徑,就是把書本一字不落的背下來,然後跟著教官拆螺絲、上彈簧」「那時候年輕,有衝勁,有一股不解決問題、不排除故障誓不罷休的牛勁,只要有時間我們就呆在坦克里鑽研」劉希平回憶道。就這樣,劉希平從一名門外漢迅速成長為技術能手,裝備知識儲備、維修技能迅速提升。在學校里劉希平因學習認真、工作刻苦,被營、連各嘉獎1次。
▲劉希平志願軍證書
勇顯身手
1957年2月,剛剛過完春節,瀋陽的春天仍帶著寒氣,但這阻擋不了新中國人民熱愛和平的熱情。朝鮮戰場停戰協議雖然已簽訂3年多,但敵特針對志願軍的襲擾仍時有發生,志願軍將士們刻苦訓練、練兵備戰的弦沒有絲毫鬆懈。
「我記得那天是過完年沒多久,天氣很好,只有幾片輕雲平貼在空中,一聲緊急集合哨中斷了我們平靜的生活。連長把我們集合起來,叫我們立刻收拾行裝,準備出發。在連長向身旁2名幹部身份的同志報告完畢之後我們就集合上車了,而後又上了火車。去哪裡,去幹什麼,去多久,還回不回來?雖然帶著太多的疑問,但當時的我們除了跟上隊伍,其他什麼都不知道,也無從知道」。
在火車上,還有其他單位的戰士,坐了2天火車到達鴨綠江邊,全員下車,此時,劉希平他們才知道要去哪裡。過河後,他們被不同的單位的人領走。劉希平和同學小吳2人跟著帶隊的同志又步行了幾天,才到目的地——志願軍某步兵師坦克團。
在團里,劉希平憑藉紮實的理論功底和熟練的操作技能迅速在連隊打響了名氣。他擔任連隊坦克技術員,負責坦克的檢修和教學。在一次修理中,連隊的一位老班長、老技術員忙了1天多,都沒發現故障原因,坦克還是任性地趴在那一動不動。劉希平知道後,認真地詢問坦克的故障情況,不到5分鐘定位故障,20分鐘完成故障檢修,立刻贏得了全連人員的尊重和敬佩。
劉希平所在的團主要負責巡察任務,任務之餘就是經常性的坦克駕駛和戰術訓練等。因裝備動用頻繁,坦克檢測與修理的任務非常繁重,經常遇到任務好幾天都不停的情況,既要對故障裝備進行維修,儘快修復裝備投入任務和訓練,又要對完好裝備進行檢修維護,確保裝備性能保持,還要擔任教學任務,把相關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結合起來傳授給戰士們,提升團隊整體裝備技術水平。「我們團就分配了我和小吳兩個人,但是因為任務重,我們平時基本都沒什麼時間聯繫。修理坦克有時也存在著危險,首先是修理坦克本身的危險,坦克上有很多大型器械,一次維修中,和我一同修理的戰士沒有注意,裝備上1個彈簧突然噴射出來,擦著我的耳邊過去,要是在偏一些,我人就沒了」。談起這些,劉希平一點也不以為意。但當時他的連長已經嚇得冷汗直流,作為團里的技術能手,這樣的「寶貝疙瘩」他們損失不起。
「為了儘快修復裝備,不管是水是冰是泥,該跳進坑裡就跳進坑裡,該跪在水裡就跪在水裡,該趴在冰上就趴在冰上!」劉希平說,「我的任務雖然危險,但跟警戒的戰士相比,他們是直面敵人,他們比我更加危險呢!」
由於經常性地趴在冰天雪地里檢修,劉希平的雙腿被凍傷了。1958年1月,因雙腿嚴重凍傷,難以繼續工作,經司令部批准,劉希平遺憾選擇提前退役。
▲退役軍人工作者看望慰問劉希平
解甲歸田
退役後他沒有因腿傷氣餒,而是將在汽車運輸學校學習到的知識運用到運輸工作中。1964年,劉希平積極響應黨的號召,南下支援經濟建設。當時他被安排至福建省商業廳下屬的糖煙酒旅遊公司蔬菜科學習種植蔬菜。1966年由於駐光澤部隊種不出蔬菜導致士兵缺乏維生素。劉希平主動申請:「讓我前往光澤指導他們種植蔬菜吧,作為有種植蔬菜技術的我應當前去,同時作為一位退役軍人的我看著士兵們如此,更加義不容辭。」在這期間,無論條件多麼艱苦,環境多麼惡劣,他都為黨和國家的經濟建設努力工作,最終使得大白菜等蔬菜在光澤縣落戶、推廣並延續至今。劉希平說:「看到光澤人民的生活好了起來,我認為光澤的經濟建設更需要我,我決定服從組織的安排,一直留在光澤。」劉希平在後來的工作中任勞任怨,擁護黨的政策,積極鑽研本身業務,並多次受到表彰,為光澤的經濟建設事業積極貢獻出自己的力量。正如他在自傳中所說:「要加強業務學習,學習現代科學知識,更加努力地為黨和人民服務,使光澤經濟騰飛。」
劉希平自從退休後,便在公園中種種花草,開闢菜園種植蔬菜,我們去看望因病手術剛回家的他時,他對我們說:「非常感謝你們對我們這些退役老兵的關心,相信有你們今後光澤會發展的越來越好。」他不因曾經的腿傷而氣餒,不因曾經的榮譽而炫耀,而是低調地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發光發熱,為光澤的發展添磚加瓦,在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了退役老兵無私奉獻的優良品質!
不忘初心
劉希平雖然年事已高,但他依然保持著一顆向黨的紅心。他經常到縣退役軍人事務局請纓,時常將「若有戰,召必回」掛在嘴邊。縣退役軍人事務局的工作人員也很懂得老人的心,每次有什麼志願服務活動,都會叫上老人一起,一同上街宣傳退役軍人優撫政策、到縣共享食堂參加志願者活動、在包干巷開展人居環境整治等等,局裡的年輕人從老人身上看到學到了更多革命前輩的優秀品質。
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因為它是用我們前輩的鮮血和生命鑄成的,他們在國難當頭,召之即來;國家安寧,坦然離去,不計得失,過著平凡的生活,他們才是最值得敬仰的人。我們要銘記英雄、勇擔時代使命,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黨和國家事業之中,為黨、為祖國、為人民多作貢獻,將英雄前輩恪盡職守、甘於奉獻的精神不斷傳承。
註:劉希平,江蘇贛榆人,1934年出生,1956年2月入伍,1957年參加志願軍,1958年5月退出現役,1994年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