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英國《金融時報》今日(10月3日)的報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支持可能賦予中國更多投票權的改革,並警告稱,如果IMF仍然沒有足夠的財政資源來援助陷入困境的國家,將造成「毀滅性」後果。

報道稱,格奧爾基耶娃呼籲IMF更好地反映過去10年全球經濟的變化,其中包括中國的崛起。她說:「有必要不斷改變,以反映世界經濟的變化」,《金融時報》稱所謂的變化就是指,中國在IMF中6%的投票權份額與其在世界經濟中的影響力不符,中國經濟佔世界經濟的比重約為上述數字的三倍。
傳統上,IMF的每個成員國都根據其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擁有所謂的配額,配額決定了該國對IMF繳納的會費額度,以及在該機構中的投票權重和獲得緊急融資的機會。目前,中國的配額低於日本,儘管其在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中所佔份額更大。作為IMF最大的股東,美國持有約17%的股份,因此擁有對配額決定的否決權。

格奧爾基耶娃呼籲重新考慮IMF的代表權之際,美國正努力支持總部位於華盛頓的多邊機構,以提高西方對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影響力。為了爭取更多資源,美國希望在不立即重新分配投票權的情況下增加成員國的配額,同時改變治理方式,使發展中國家獲得更高的地位。
報道稱,美國官員保留了在稍後階段支持股份重新分配的可能性,但他們暗示,目前他們將否決任何擴大中國投票權的舉措。
雖然格奧爾基耶娃表示支持可能賦予中國更多投票權的改革,但是相關的議程暫時未被列入近期的審查議程中。格奧爾基耶娃在本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在馬拉喀什召開會議之前表示,改變投票權權重並不在本次配額審查的議程上。此次審查將於12月結束。
中國目前是全球最大的雙邊貸款方。格奧爾基耶娃說在向陷入困境的國家提供債務減免上,與中國進行了「穩步接觸」,而且總體上「頗具建設性」。
她表示:「我們處於全球金融安全網的中心」,「如果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不能挺身而出,給其他人帶來信心,那麼從經濟、社會和安全的角度來看,破壞可能是深遠的」。
來源丨英國《金融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