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時間來到1949年之際,這個時候的國民黨軍失敗已成定局了。「三大戰役」的接連失敗讓老蔣直接喪失中原地帶的大片領土。
並且由於接連失敗國民黨內部士氣低下,面對這當前局勢老蔣不得不思考下一步的行動,那就是「退」!
但是往退呢?
一、失敗已成定局
1946年6月老蔣單方面撕毀條約,對我軍的中原解放區發起全面進攻。
最開始的時候老蔣可以說是勝券在握,整整擁有430萬大軍的國民黨軍對上小米加步槍的中國共產黨軍120萬。
誰看了不得感嘆一句,並且當時的老蔣軍隊所用的武器全部都是從美國進口的最先進的。對於敵我懸殊如此之大,主席也清楚的知道,但是此戰也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在最開始的時候我軍採用的一直都是以防禦為主的,但是我軍卻用堅強的意志抵抗住了敵軍一次又一次的進攻。
在解放戰爭的第一年,雖然我軍一直都是處於防禦的狀態但是還是殲滅了敵軍整整9個軍的武裝力量。
但是在1947年下旬的時候,局勢有了轉變。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從老蔣意圖要拿下延安,從主席被迫離開生活了十幾年的延安、從胡宗南攻下延安。
再到後來的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陳謝大軍挺進中原之後,局勢開始徹底的轉變了。這個時候的我黨已經開始從防守轉為主動進攻了。
在1948年之際,正是解放戰爭的白熱化時期。當在同年9月打響遼瀋戰役的時候,就已經為今後老蔣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遼瀋戰役是在東北戰場打響的,對於此次戰役我軍完全的翻身做主了。這個時候的我軍終於不是之前的敵強我弱了。
在遼瀋戰役中,我軍的戰士遠遠多於國民黨軍的戰士。再加上我軍戰士堅強的意志以及指揮得當,此次戰役的勝負顯而易見。
在東北野戰軍的進攻之下,僅僅用了52天,此次戰役以我軍殲滅了敵人47萬餘人告終。
淮海戰役不同於之前的遼瀋此次戰役是敵眾我寡的情況之下進行的。我軍只有60萬大軍,反觀國民黨軍有整整80萬大軍。
對於此次戰役也是老蔣十分看好的一仗,但此次戰役在華野以及中野的協作之下,不僅殲滅了國民黨軍5個兵團,並且還俘虜了敵人30萬餘人。
可謂是大獲全勝的一場戰役,到那時同樣的此次戰役也是十分的慘烈的。接下來就是「三大戰役」的最後一仗。
平津戰役的時候整個國內的局面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過兩個月的戰役之後以和平解放北平為此次戰役最大的成功。
二、勸老蔣退守台灣
接下來就只有一條路可以走,那就是退!但是重要的問題是應該往哪裡退呢?
對於失敗老蔣是不願意承認的,但是他也無力改變現狀,只能在會議中大罵手下無能。所以當時為了討好老蔣不少人給他出謀劃策。
但是當時國民黨內部這麼多人,根本就沒有統一的辦法。大家吵吵鬧鬧都認為自己的意見是最好的。
一時間老蔣的辦公室像街邊的菜市場一樣,讓本就煩躁的老蔣更加生氣,就這樣第一次的討論以失敗告終。
但是對於他們的討論總結出來就是三個地方:海南、台灣和四川。
當時的國民黨內部對於退居四川還是很多人同意的,畢竟四川對於國民黨而言也是一個比較熟悉的地方。但是就是因為太熟悉了,第一個就被老蔣給否定了。
眼見著四川不行,那就海南。海南與大陸之間隔著海洋。如果日後美國方面可以進行支援的話,就可以佔據海空兩道優勢了。
這個時候的老蔣陷入了艱難的抉擇階段。
就在這個時候一個人來到了老蔣的身邊向老蔣獻出良計。
他就是張其昀,他告訴老蔣眼下最合適的退路就是退居台灣。聽到張其昀這樣說,老蔣立刻來了興緻示意他繼續說下去。
按照張其昀的意思就是一下的國民黨只有一條路可以走,那就是退守一地。但是很顯然海南和四川都不是最好的地方,只有台灣。
就在這個時候老蔣讓張其昀說出為什麼要退到台灣,與其他兩個城市相比台灣有什麼優勢?
張其昀解釋到,首先台灣擁有豐富的資源可以滿足國民黨軍的需求。其次就是台灣的交通十分的便利有助於未來的發展。
還有就是台灣與大陸之間隔著台灣海峽,是十分明顯的一個易守難攻之地。就算是之後的我黨有什麼行動,也有時間給他們做準備。
並且之前的台灣一直都是在日本人的統治之下的,所以當國民党進入台灣之後,當地的居民對於他們肯定是很友善的。
大陸的百姓們由於多年的戰亂以及國民黨軍的手段,對於他們的感覺遠遠沒有對我黨親近。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由於台灣一直被日本統治,所以導致島上幾乎沒有我黨的人員,簡單來說就是當老蔣到達台灣之後就容易的統一。
並且戰火沒有完全的蔓延到台灣,對於當地的重建工作也是很簡單的。
在經過張其昀的一番解釋之下,老蔣點了點頭,就此確定了國民黨軍的撤退路線。
並且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在老蔣還沒有退到台灣的時候,台灣一直都是孫立人將軍在那駐紮。
這也是老蔣的一個底氣。時間來到同年的9月,這個時候的老蔣將可以帶走的財物、人才等都盡數帶到台灣。
在同年的12月,老蔣正式的遷移到台灣,在台北設立中央。自此開始了台灣與大陸隔海相望的日子。
三、老蔣心腹
對於張其昀來說,他與老蔣身邊之前的謀士不同,他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文人。
是中國近現代出名的地理學者,並且他的老師還是地學大師竺可楨。對於地理知識張其昀遠遠超一般人。
在整個學術界對於張其昀的評價也是極高的,但是在他而立之年後,張其昀忽然有了參與國事的想法。
之後在陳布雷的引薦之下,張其昀見到了老蔣。在一番交談之後,對於張其昀的思想老蔣覺得與自己的很多想法都極為相似。
於是就這樣張其昀留在了老蔣的身邊,成為了他的一個謀士。
結語
對於台灣的問題一直都是主席心中的一根刺,在1956年的時候主席親筆給老蔣寫了一封「勸降信」,之後周總理更是說要是老蔣願意回來,國家副主席的位置就是他的!
之後的老蔣也有心動過,但是美國方面一直在阻撓,導致此事只能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