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衝突爆發後,烏軍自己的通訊導航網路系統直接被俄軍「一鍋」,從此烏軍只能使用美國的「星鏈」 「 使用。和全球定位系統。即使美國表示將堅決支持烏克蘭,但烏軍如果用別的東西,畢竟他並不自由,正在被操縱。
尤其是像「星鏈」這樣第一階段耗資巨大的通信服務,馬斯克不是大善人,辦企業也不是施捨。不可能一直免費供應給烏軍。此外,馬斯克還擔心烏軍會利用「星鏈」製造麻煩,從而失去聲譽。
日前,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爆料稱,去年馬斯克曾命令工程師關閉在克里米亞半島附近海域運行的「星鏈」號,並暫停飛往烏軍的服務,以防止「烏軍」號在俄羅斯黑海海域受到影響。海軍潛入一支艦隊。沒有了「星鏈」提供的服務,烏軍的偷襲行動失敗了,通訊中斷,一艘水下無人艇白白丟失。
此案也算是「星鏈」對戰爭影響的一次「小考驗」。事情看似不大,但帶來的啟示還是蠻大的。特別是對於中美這樣存在太空戰爭可能性的國家,這一案例值得進一步研究。
第一個啟示是「星鏈」是一個主要用於民用還是主要用于軍事用途的通信系統。馬斯克在此前的採訪中多次強調,他建設「星鏈」的初衷是為了讓世界各地的人們能夠使用更便宜、更便捷的通信服務,幫助消費者做一些有用的、和平的事情,而絕不會被用於戰爭。
但俄烏衝突爆發後,馬斯克毫不猶豫地向烏軍提供「星鏈」服務。雖然很多用途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這並不影響「星鏈」已經被軍方使用的事實。
做吧
目前,「星鏈」已經使用了很長一段時間,但給人的印象是在民用通信領域並沒有取得多少成果。相反,它在軍事通信領域的存在感很強。
據悉,「星鏈」背後最大的投資者是五角大樓,而不是馬斯克創立的SpaceX。之所以讓SpaceX主導「星鏈」建設,同時反覆強調「星鏈」是民用,是因為這樣可以省去很多問題,尤其是降低敏感度。
「星鏈」從建設之初到使用,都存在相關爭議。最具爭議的是「星鏈」佔用了大量軌道資源,嚴重威脅其他國家航天器的運行安全。據統計,截至今年8月底,在軌「星鏈」衛星數量超過5000顆。隨著後續「星鏈」的建設,在軌衛星數量將不斷增加。《星鏈》
隨著衛星數量的增加,軌道空間自然會變得擁擠,其他國家航天器的安全得不到保障。
這並不聳人聽聞。此前,「星鏈」衛星曾兩次差點撞上中國空間站。出於安全考慮,天宮號只能緊急剎車以避免風險。中國隨後就此事向聯合國發出了普通照會。如果它能夠威脅到中國的空間站,當然也會威脅到中國的其他航天器。
馬斯克以民用為名,不斷擴大「星鏈」規模,讓「星鏈」衛星數量大量增長,同時「星鏈」也將進入俄烏的衝突之中。每一個事件都提醒中國和其他國家一樣,「星鏈」背後隱藏著一個大陰謀。國際社會必須重視「星鏈」顛覆性擴張帶來的風險,有必要出台法律法規規範「星鏈」的發展。
中國空間站
對中國的第二個啟示是,必須有自己的通信導航系統,而且必須完整、安全、穩定。
在現代戰爭中,通信和導航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沒有安全的通信網路,己方軍隊就無法及時共享戰場信息和情報,無法協調作戰。沒有導航,部隊的調動和武器的運作將受到嚴重限制。
尤其是導彈,能否擊中敵方目標、精度如何,取決於衛星導航水平。幸運的是,中國在這方面已經取得了重大突破。
2020年6月,隨著最後一顆導航衛星的發射,中國自主建設的「北斗」通信導航系統正式完成組網。經過30多年的奮鬥,中國人終於擁有了自己的通訊導航系統。
因為北斗,中國打破了美國GPS的壟斷。未來,中國將使用高精度的通信和導航服務。它不會再看美國人的臉色,也不再擔心美國會中斷服務。
當然,有了北斗,我國通信導航系統的建設還要繼續,相關技術也要迭代升級。只有這樣,中國才能在潛在的戰爭中擁有更強大的牌,確保自己刀槍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