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
十月革命後的軍事管理直到紅軍建立的時候還是由弗拉基米爾·安東諾夫-奧夫謝延科、帕維爾·德賓科和尼古拉·克雷連科組成的集體委員會領導的陸軍人民委員會和海軍人民委員會主管。同時尼古拉·杜霍寧在亞歷山大·克倫斯基逃離俄國後成為最高司令官。1917年11月12日蘇俄政府任命克雷連科為最高司令官,作為司令官杜霍寧在1917年11月20日遭遇」意外「刺殺的強力替職。1917年11月28日尼古拉·波德伏依斯基被任命為陸軍人民委員,與德賓科主管的海軍人民委員會相分離,承擔起向南俄進軍的任務。布爾什維克也派出他們自己的代表去替換俄羅斯帝國陸軍的前線司令官。
1918年3月3日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簽訂後,蘇俄軍事主管部門進行了大改組。1918年3月13日蘇俄政府接受了克雷連科的辭呈,並且最高司令官背後的勢力遭遇清算。1918年3月14日列夫·托洛茨基取代波德伏依斯基為陸軍人民委員。1918年3月16日帕維爾·德賓科從海軍人民委員會撤職。1918年5月8日創建由尼古拉·斯托戈夫和後來的亞歷山大·斯維欽領導的全俄總司令部。
1918年9月2日創立由陸軍人民委員列夫·托洛茨基領導的革命軍事委員會作為主要的軍事主管部門。1918年9月6日在總司令部已經存在的情況下,創立了最初由尼古拉·拉捷爾領導的革命軍事委員會野戰司令部。同日創立了最初由約阿基姆·瓦采季斯(1919年7月起-謝爾蓋·加米涅夫)負責的武裝力量最高司令官辦公室。武裝力量最高司令官延續至1924年4月俄國內戰結束。
蘇聯成立後,1923年11月俄國陸軍和海軍人民委員會轉為蘇聯陸軍和海軍人民委員會。
組織
起初,紅軍以自發組建發揮作用,沒有軍銜及軍徽。民主選舉將領。然而1918年5月29日的命令對18到40歲男性強制實行義務兵役。為了鋪開大規模兵役制度,布爾什維克創建了地方性的軍事人民委員會(voyennyy komissariat、voyenkomat),直到2006年在俄羅斯仍在以此為名進行相似的運轉。軍事人民委員會不應與軍事政治委員的建立相混淆。
1920年代中期引入了區域性的紅軍人員分配準則。任何地區體格健全的男性都被徵召到地方部隊服一定期限的兵役,每年這組織起了紅軍約半數的兵力,為期五年。[66]第一段服役期為三個月,一年以後再服役一個月。一個普通幹部作為一個穩定軍事單位的核心。1925年這一體系提供了77個步兵師中的46個,還有11個騎兵師中的一個。其他人員組成普通軍官並在兩年任期內負責組織服役人員。這種區域性的體系最終被廢除,在1937–38年所有其餘人員轉入其他幹部部門。
俄國共產黨(布爾什維克)第十一次代表大會通過了一項鞏固紅軍的決議,決定在軍中建立嚴密組織的軍事、教育和經濟環境。然而這被指出軍中將有160萬人難以承擔。會後,黨中央決定到1922年底把紅軍擴充80萬人。擴軍需要重整軍隊的管理和組織結構。最高軍事單位現在由兩三個師的部隊組成。每個師由三個團組成。旅作為獨立單位被廢除。1922年第二季度開始建立步槍隊。
機械化
蘇軍得到充足的資金並革新自身的技術。1941年一位美國記者寫道:
即使按美國的情況來看,蘇聯國防預算是很大的。在1940年,這相當於11,000,000,000美元,也就是國家三分之一的財政支出。比之下的現實是,無限富有的美國只有在我們兩年最大的國防支出後的1942年才會有接近於這麼多的年度支出。
多數花在紅軍和空軍上的預算被用於為戰爭準備的機器生產。1923年前布爾什維克革命發生的時候俄國只有很少的機器生產力。馬克思說共產主義必定出現在高度工業化的社會。布爾什維克認定他們的社會主義夢想會以由機器增加生產並降低勞動時間直到每個人都各取所需,各盡所能來發生。不知為何,雖然這沒有發生,但俄國人仍然崇拜機器,而且這也使得,除了現在的德軍,紅軍在世界上的機械化程度最高。
像美國人一樣,俄國人羨慕規模、宏大、巨量。他們為建立坦克(包括世界上最大的那種)、裝甲車、飛機、機關槍、以及各種機械化武器的大軍而驕傲。
在斯大林的機械化運動下,紅軍在1930年建立了第一支機械化部隊——第1機械化旅,由坦克團、摩托化步兵團、巡邏兵及炮兵營組成。從這個渺小的開端開始,到1932年,蘇聯建立了歷史上第一次達到實戰水平的兩支裝甲部隊,第11和第45裝甲軍。他們是包含戰鬥支援部隊的重型坦克集團軍,因而他們能在沒有前線支援時進行敵後作戰而倖存。
受德國1940年攻擊法國的戰役的影響,蘇聯軍事人民委員會於1940年6月6日命令創建第9機械化軍。1941年2月–3月間下令創建了另外20個,而且都比圖哈切夫斯基的規模大。但即使1941年紅軍第29機械化軍擁有理論上不少於29,899輛坦克,他們也被證明是紙老虎。當時他們實際上只有17,000輛坦克能用,這意味著一些新建的機械化軍其實實力很弱。工廠和軍事計劃者表露出的的壓力也顯示出產量不足導致多數裝甲車輛型號過時的狀況,以及備件和支持的裝備嚴重缺乏,而且將近四分之三的裝備因大修延誤。
1941年6月22日紅軍只有1,475輛T-34和KV系列坦克能用,而且這些部隊在前線太過分散,不具有足夠大的規模來達成局部的勝利。例如立陶宛第3機械化軍總共有460輛坦克,其中109輛是新造的KV-1和T-34,是少數擁有大量的新型坦克的一支;與此相對,第4軍擁有520輛坦克,但全部都是過時的T-26,與1,031輛新型重型坦克的編製構成鮮明對比。這個問題在紅軍當中普遍存在,並且直接導致了1941年紅軍被德軍初次擊敗。
戰爭時期
戰爭提供的經驗推動了前線部隊組織方式的改革。在對德六個月的進攻之後,紅軍高層廢除了集團軍和師級之間的步兵軍編製(rifle corps),因為儘管在理論上是有用的,在1941年紅軍的狀態下,這在實踐中被證明是效率低下的。[74]隨著1942年1月莫斯科戰役中的決定性的勝利,最高司令部開始在最有經驗的部隊中重新採用步兵軍這一編製。到1941年6月22日,步兵師總數有62支,1942年1月1日下降到6支,但到1943年2月上升到34支,1944年年初時上升到161支。前線步兵師的兵力,在1941年1月經官方統計有11,000人,最多不超過1941年間所建立的兵力的50%,而且這些師在連續的作戰中減少到幾百人甚至更少。
戰爭爆發的時候紅軍仍採用上文所描述中發展出來的機械化集團軍和坦克師的編製。但是隨後德國的進攻造成了大多數,以及1941年間幾乎全部大編製單位(除了外貝加爾軍區的兩個)被解散。因為協調小股部隊更加容易,隨後成立了單獨的坦克旅和營取代他們。1942年末和1943年初大型集團軍級坦克編隊再次被全體編入所屬的裝甲部隊。1942年中之前這些部隊一起被編入到大型坦克集團軍,到戰爭末期,這些軍隊的規模增加到700輛坦克和50,000人。
人員
布爾什維克當局給紅軍每一支部隊都派駐了政治委員,具有當各部隊指揮員違背黨的原則時將其替換的權威。雖然根據一些美國歷史學者的觀點,這有時候會導致指揮效率低下,但黨的領導人認為對軍事的政治控制是絕對必要的。同樣,隨著紅軍越來越依賴來自革命前的帝俄時期的軍官,它理所當然害怕兵變。這一體系在1925年被廢除,由於有足夠的時間培養黨的幹部,也不再需要對所有命令進行加簽。
軍銜及頭銜
早期紅軍在革命過程中以「沙皇的遺產」的名義廢除了培訓專業軍官的學院。特別的是,布爾什維克反對使用「軍官」一詞,並以「指揮員」一詞取代。紅軍廢除了肩章和軍銜,使用純粹功能性的頭銜如「師指揮員」、「集團軍指揮員」及類似頭銜取代。[9]但這些功能性頭銜的軍徽是存在的,由三角、四方形和菱形(稱作「鑽石」)組成。
1924年10月2日建立了「單兵」或「現役」分類,包括從K1(組長、副班長、高級步兵等)到K14(戰地指揮員、軍指揮員、軍區指揮員、軍政委等)的級別。現役類的標誌由三角、四方形和菱形組成,還有矩形(1 - 3,從K7到K9)。
1935年9月22日紅軍廢除現役類[需要解釋]並引入個人軍階。而這些軍階用一個功能性頭銜和傳統軍階的組合來表示。例如軍階包含「中尉」和「師指揮員」(Комдив)。進一步的問題在政治軍官(如「旅政委」、「2級集團軍政委」)、技術化的部隊(如「3級機械士」、「師機械士」)、主管人員、軍醫及其他非戰鬥人員分支的功能性和類別性的軍階之間產生。
蘇聯元帥軍銜於1935年9月2日引入。1940年5月7日,對於實行軍銜製做的進一步的修訂從伏羅希洛夫元帥的提議中做出:紅軍「上將」和「海軍上將」替換成集團軍指揮員、師指揮員、軍指揮員、集團軍指揮員的初級功能性軍銜以及紅海軍的1級旗手等;其他高級功能性軍銜(「方面軍政委」、「方面軍機械士」等)保持原狀。兵種或現役的區分不變(騎兵上將、裝甲兵元帥)。大部分而言,新的軍銜制恢復了俄羅斯帝國陸軍所用的一戰期間總結出來的軍銜制。
1943年初,軍銜制的統一被視為廢止所有功能性軍銜。「軍官」一詞受到官方認可,與之一起的還有已廢棄的前軍銜階級徽章的肩章。1943的徽章和軍銜未作改動,直到蘇聯存在的最後一天;當代的俄軍很大程度上沿用了這一體制。
軍事教育
內戰期間指揮骨幹是在帝俄尼古拉斯綜合軍事學院(1920年代成為伏龍芝軍事學院)受訓。中高級指揮官接受高等軍事學術課程培訓,1925年改稱統帥部高級課程,1931年伏龍芝軍事學院設立作戰系增添這類課程。總參謀部軍事學院於1936年4月2日恢復,並成為紅軍中、高級指揮官的主要軍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