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4萬紅軍對抗10萬蔣介石軍,5天贏得兩個大戰,毛澤東和朱德怎麼做到的?
在一場聲勢浩大的中原大戰中,蔣介石取得了巨大的勝利,於是,在一場狂歡過後,風光無限的蔣介石想要一鼓作氣火速解決紅軍,便調集了10萬大軍前去紅軍所在的根據地「圍剿」。1930年10月28日,魯滌平被任命為第九路軍總指揮,11月2日,魯滌平把江西境內的七個師和一個旅改編成三個縱隊,要求在五天內集合完畢,行進到贛江支流袁水一帶。
我大致去查了一下,網上顯示,一個師大約為一萬到一萬二,一個旅大約是六千到九千,部隊種類不同,編製的人數也就不同。
國民黨軍採用的戰術為「長驅直入,分進合擊」,10萬大軍浩浩蕩蕩進入到贛西南紅軍根據地,目的是一舉進攻,試圖給剛剛成長起來的紅一方面軍來個措手不及。
魯滌平指揮著信心滿滿的三路縱隊大軍來到紅軍的根據地後,卻一無所獲。
原來,紅一方面軍得到情報後主力早已轉移。魯滌平不死心,於是讓張輝瓚和譚道源分別帶領一個縱隊向贛江以東進攻,出乎意料的是,這兩個縱隊依然沒能找到紅軍的主力,終究還是落空了。
這是為何呢?
要知道,當時雖然建立贛西南革命根據地不久,但在毛澤東的極力主張下,這裡已經開展了分田運動,得到土地的老百姓極力支持紅軍,於是在當地已經建立了人口高達二百多萬,擁有九個縣城的縣蘇維埃政府。這也就意味著紅軍和老百姓已經擁有了魚水之情,所以老百姓會極力配合紅軍。這種情形,對於老百姓的這種態度,是國民黨軍不曾想過更不曾遇到過的。
當時,紅軍的主力軍在袁水流域,位於根據地的前沿地區,相當於在自家門前打仗,紅軍擁有廣闊的戰場,更有非常充分的迴旋餘地。可想而知,國民黨軍隊多次撲空,實屬理所當然。
時間來到12月,國民黨大軍接連撲空,蔣介石坐不住了,於是來到南昌,給魯滌平又加了一個大職——陸海空軍總司令南昌行營主任,要求魯滌平繼續帶領各路軍隊向紅軍根據地加快推進,就不信找不到紅軍主力。
但不是想快速推進就可以快速得起來的,國民黨軍才進入到紅軍根據地就犯難了,習慣了城市交通便利的國民黨軍怎麼也想不到,這些根據地地處偏遠山區,人煙稀少,嚮導就更找不到了,也沒有糧食,交通更是非常不便,所以不得不停下來等後方補給。
這種情況下,想要找到行動自如,且對四處了如指掌的紅軍主力,想必是天方夜譚。而紅軍這邊呢,因為有老百姓的支持配合,消息十分靈通,所以對國民黨的行軍可謂是了如指掌。
當紅軍主力來到黃陂後,毛澤東立即召開了總前委擴大會議,商量應對國民黨軍「圍剿」的作戰方案。
會議得出結論,雖然敵軍有10萬,可都談不上是蔣介石的嫡系精銳部隊,擔任這次圍剿主力的譚道源和張輝瓚是魯滌平的嫡系,只要解決掉張部和譚部這兩個主力軍,反「圍剿」之戰便可大獲全勝。
但是,紅一方面軍只有四萬多人,可張、譚就各有大約一萬四千人,一次打倆不現實,但紅軍合力打一,勝算絕對大。
四萬紅軍對戰十萬蔣介石軍,相當於一對二個半,加上紅軍的武器裝備十分落後,有的甚至都沒有武器,只能靠戰場獲取軍需,還有,紅一方面軍的實戰經驗有限,有的戰士是分到田後才參加革命,參軍不久的應該挺多;再者,國民黨軍剛剛取得中原大戰的勝利,無論是實戰經驗還是武器裝備和作戰心裡,都極佔優勢。
因此,客觀來講,紅軍的處境還是很艱難的。
此時,毛澤東幹了一件極其重要的大事——動員大會和誓師大會
首先,毛澤東在黃陂召開的總前委擴大會議上講到的《八個大勝利條件》以宣傳材料的方式印發給戰士們和廣大的老百姓們。
這就表明,雖然我們的條件艱苦,但是怕什麼,我們有八個巨大的勝利條件,這些足以逆風翻盤。而且,此時毛澤東的軍事指揮能力已經越來越凸顯出來了,在軍隊中已經非常有影響力了。
然後,又在12月25日的誓師大會上,寫了一副對聯:
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游擊戰里操勝算;大步進退,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運動戰中殲敵人。
這副對聯,也成為日後紅軍一次次擊退敵軍的「必勝絕招」。
最後,又給大家仔仔細細的分析了怎麼個「誘敵深入」法,以及它的具體好處,而且還非常有前瞻性的講透了敵必敗、我必勝的六個條件:
1.蘇區軍民一致,人民積極援助紅軍,這是最重要的條件;
2.紅軍可以主動選擇最有利的作戰陣地,設下陷阱,把敵人關在裡面打;
3.紅軍集中了優勢兵力,可以一部分一部分地殲滅敵人,一口一口地把敵人吃掉;
4.可以發現敵人的薄弱部分,揀弱的打;
5.可以把敵人拖得精疲力盡,然後再打;
6.可以造成敵人的過失,乘敵之隙,加以打擊。
誓師大會和動員大會被毛委員開成這樣子,別說是當時的廣大民眾和戰士們,就連在書前的我都已經熱血沸騰了,結合毛委員富有個性的湖南口音,加上他喜歡以通俗易懂的講演方式,不把大家的熱情點燃那是不可能的,於是後來紅軍的戰鬥力可想而知有多爆表。
當然,對於剛剛成長起來的紅軍戰士們,毛澤東還是一次次強調了初戰的重要性,要求指戰員務必要在非常有把握的情況下才可以開打,而且一打就必須要勝利。
「慎重初戰」對於缺乏作戰經驗又有很多新兵的紅軍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
所以,經過多方偵察和各種分析,本來第一個打擊的目標是距離紅軍隱蔽處非常近的譚道源師。
但是,譚道源是個非常謹慎小心的人,又在非常陌生的環境中,所以他不敢貿然前進,致使早已在譚道源師必經的小布地區設好埋伏的紅軍主力兩次落空。以為譚道源師會孤軍深入,所以紅軍在12月27日時設好埋伏,可譚道源師不敢前進,第二天紅軍主力再次埋伏,譚道源師又一次選擇不冒進,紅軍設伏又落了空。
12月低正值冬季,物資缺乏,可想而知設伏的紅一方面軍戰士們面臨的天氣有多寒冷。但沒辦法,正如毛澤東和朱德在一起商議接下來的作戰計劃時說的那樣:機會總是要來的,我們還得耐心地等一等。
誰能想到,機會來的如此的快。就在28號那天,總指揮魯滌平發出了命令:各師向紅軍發動總攻擊。
與謹慎的譚道源正好相反,擔任第一縱隊司令兼第十八師師長張輝瓚冒進驕橫,他從可靠的情報得知了紅軍內部發生「富田事變」,想當然的認為是攻打紅軍的最佳時機。
於是,緊急部署了作戰計劃。首先,讓第五十四旅留守在東固的後方,讓第二十八師一個旅積極配合自己率領的師部和第五十二旅、第五十三旅,立刻緊急向龍崗進攻。
張輝瓚預期的確實沒錯,紅軍的主力隱蔽的地方與龍崗很近,但驕橫的他估計忽略了龍崗擁有狹長的盆地,四處群山環抱的地理環境,這不僅方便紅一方面軍埋伏,而且也有利於當地群眾封鎖消息。
張輝瓚師部出動的那天晚上,紅一方面軍就收到了可靠情報:「張輝瓚部經善和、藤田到達潭頭,現向上固、龍岡推進中。」於是,毛澤東、朱德向全體指戰員下達了作戰命令:方面軍決定改換目標,橫掃在我左翼當前之敵。」
張輝瓚師進入龍崗的第二天晚上八點左右,毛澤東、朱德下達了作戰計劃。
好巧不巧,12月30日凌晨,天下起了小雨,伴隨著巨大的濃霧。毛澤東、朱德來到作戰指揮所,欣喜道:「總司令,你看,真是『天助我也!』三國時,諸葛亮借東風大破敵兵;今天,我們乘晨霧全殲頑敵啊!」
正當想要搶頭等功而欣喜若狂的張輝瓚率大軍從龍崗向五門嶺行進,正巧逐漸進入到狹長的山路時,猛然遭到早已埋伏在此的紅軍的猛然攻擊,而且,退路還被切斷,只好硬著頭皮倉促應戰。
兩軍從上午的十點開始,整整激戰8小時,直到下午的六點,張輝瓚被活捉,第十八師和將近兩個旅被殲滅。
贏得了這場勝利後,毛澤東愉悅的寫下了被後人傳頌至今的《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
萬木霜天紅爛漫,天兵怒氣沖霄漢。霧滿龍岡千嶂暗,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
張輝瓚也成為了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出現在毛澤東詩中的人。
龍崗大敗後,損失得力大將的魯滌平慌忙向蔣介石報告戰況:龍岡一役,十八師片甲不還。
為了穩住軍心,蔣介石假裝雲淡風輕的回電:
十八師失敗,是乃事之當然,不足為怪。我兄每聞共黨,便張皇失措,何膽小乃爾!使為共黨聞之,豈不為之所竊笑乎?吉安為贛中重鎮,望嚴督固守,只許前進,不許後退。
1931年1月三日的早晨,也就是殲滅張輝瓚師部的第三天,紅一方面軍一鼓作氣趁勝向譚道源部所在的東邊行進,因為對地形和環境太過熟悉,紅軍走近路翻過高山後火速來到東韶周邊,全力進攻第五十師。
經過雙方的激烈交戰後,紅軍攻殲滅第五十師三千多人,眼看大勢已去,其餘各路國民黨軍倉皇亂竄,慌忙逃退。
在短短的五天內,紅一方面在毛澤東和朱德的有力指揮下,連續贏得了與張輝瓚師的龍崗之戰,與譚道源師的東韶之戰,總共殲滅國民黨的「圍剿」部隊一萬五千多人,繳獲槍支一萬二千多支,給予勢在必得的國民黨軍第一次「圍剿」沉重的打擊。
4萬紅軍對抗10萬蔣介石軍,5天贏得兩個大戰,毛澤東和朱德怎麼做到的?
首先,裝備再強也不如得人心
一開始,蔣介石是打算用10大軍蕩平贛西南根據地的,畢竟當時紅軍才逐漸成長起來,單憑戰鬥力的話,蔣介石有理由自信,且十分充分。
但看看張輝瓚被活捉後的被當地老百姓活活揍死的結局就可想而知,再優越的客觀條件,都比不上深得老百姓的心。
前期對老百姓各種蹂躪的張輝瓚,怎麼也想不到他最後的結局,老百姓用實際行動證明了:我的地盤聽我的。
其次,毛澤東生動形象的動員大會和誓師大會
這兩個大會非常重要,相當於是給即將上前線奮戰的戰士們吃了一顆定心丸,讓戰士們放放心心把後背交給領導人。
最後,「出其不意」的作戰策略
毛澤東在誓師大會上講的那副對聯,其實就是將「出其不意」掰碎揉爛了後通俗易懂的講法,這種戰術在後期彭德懷帶領志願軍抗美援朝時,也是經常使用。
結語:
第一次反「圍剿」的勝利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貢獻,在中央文獻研究室所著的《毛澤東》中是這樣總結的:
毛澤東、朱德在返回小布途中,接見了這次戰鬥中解放過來的原來國民黨軍隊的無線電台人員王諍、劉寅等人,歡迎他們參加紅軍,建立了紅一方面軍無線電隊,由王諍任隊長、馮文彬任政治委員,為開展無線電偵察,準確掌握敵軍動向提供了條件,對以後多次反「圍剿」作戰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第一次反「圍剿」戰爭取得的勝利,是中國紅軍建立三年以來對國民黨軍隊取得的最巨大的勝利,在全國引起強烈震動。
也正是一次次的反「圍剿」勝利,讓毛澤東擁有了國際影響力,這也讓後來在一些人的錯誤領導中,他雖然多次被排擠出領導層,但也讓那些瞎指揮的人仍然有所忌憚,不敢做得太過。
參考資料:
中央文獻研究室所著的《毛澤東傳》
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聯繫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