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3、2、1,點火!」
日前,在零下20攝氏度的嚴寒天氣下,中國第十艘載人飛船——神舟十五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準時點火升空,火箭噴發出的巨大尾焰瞬間照亮了西北戈壁的夜空。幾個小時後,三名航天員順利入駐天宮空間站,和神十四乘組順利會師,進行了中國航天史上首次在軌輪換。
神州十五號發射
相關消息引起了國內外熱議。而在此之前,有關神舟十五號的航天員乘組名單,同樣激發了人們的熱烈討論,有不少網友因為在前幾次的神舟飛行任務中看到了不少熟悉的面孔,像聶海勝、王亞平、劉洋等等,所以不禁猜測:我國第一艘載人航天飛船神舟五號的航天員楊利偉也可能將出現在神十五的航天員乘組名單中。
不過這個猜測最終沒有成為現實,神十五飛行乘組由航天員費俊龍、鄧清明和張陸組成,並沒有出現楊利偉的身影。這引起了人們的好奇,楊利偉去了哪裡?時隔19年,楊利偉為什麼沒有完成二次飛天呢?還有網友猜測,楊利偉是因為受年齡限制,無法二次升天,所以事實真相究竟如何呢?
男孩的英雄夢,壯志在凌雲
實際上所有的這一切,我們都可以從楊利偉的自傳《天地九重》中找到答案。作為中國培養的第一批現役航天員,也是中國第一個飛上天的航天員,楊利偉將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航天事業,最早榮獲了「航天英雄」的稱號,圓了自己小時候的夢,成為了小時候最想成為的人。
1965年6月21日,楊利偉出生在遼寧省葫蘆島市綏中縣一個普通家庭,他的母親名叫魏桂蘭,父親叫楊德元,兩人開始都在當地一所中學教書,後來楊德元又調到了當地一家土產公司上班。他們一家有五口人,楊利偉在家中排行老二,還有一個姐姐和一個弟弟。
在楊德元的眼中,三個孩子還小的時候,老二的性格是最內向的,膽子也不大,在一眾又皮又貧的東北小男孩中,顯得更加文弱。
楊利偉童年照片
於是為了培養兒子的膽量,楊德元開始經常帶兒子去爬山、游泳,到大山裡爬樹摘果子。到小學的時候,楊德元突然發現,兒子已經淘得「一發不可收拾」了,儼然成為了「孩子王」,他經常帶著同伴們在鄉山野嶺里盡情撒歡,挖寶藏,尋古寺,找「狐仙」,與此同時,還給自己改了名,從前,他的名字是「楊立偉」,一天,在小學語文課堂上,他學習到兩個詞「站立」、「勝利」,他突然覺得,自己名字中的「力」遠沒有「勝利」的「利」來得更霸氣,於是就此更名。
楊利偉在自傳中曾寫道:20世紀70年代,是一個崇拜英雄、渴望勝利的年代。我們從小都是聽著董存瑞、黃繼光、邱少雲、雷鋒這些英雄故事長大的。
一心想聽更多英雄故事的楊利偉,開始致力於收集各種小人書,家裡沒有錢,他就去撿廢品,能賣一分是一分,然後把這些錢都攢起來,攢夠幾毛就去買一套,慢慢地,像是《水滸傳》、《岳飛傳》以及《鐵道游擊隊》等等書籍中的英雄故事,他都已經滾瓜爛熟,每天浸潤在各路英雄為保家衛國不停奮戰、跌宕起伏故事情節里的他,最大的希望就是自己能像他們一樣,在戰鬥中取得勝利!
那之後,他果然和同學二寶幹了一仗,最後的結果是他贏了,但是二寶的腦袋卻被砸破了,他的心裡沒有了預想的開心,反而是陷入深深地自責中,回到家後,他拿出了自己賣廢品好不容易攢的10塊錢,這次他沒有買書,而是將錢交給了老師,讓老師代為轉交給二寶,當作二寶的醫藥費,那一次,他依稀懂得了當英雄不該是這樣的,和同學鬥狠,這不叫英雄。
再後來,一次和夥伴們下河游泳的時候,同學小胖險些溺水,楊利偉二話不說折返回去,顧不上嗆水的他憑藉一己之力救下了小胖,在那之後,同樣們都叫他「楊哥」,楊利偉對此很是受用,那是他第一次真實體會到自己當英雄的感覺。
楊利偉同父母
而對於兒子的這些事情,楊父楊母自始至終都看在眼裡,二人沒有覺得兒子這是不務正業,也沒有覺得這會耽誤兒子的學習,反而對兒子的作為表示支持。從事了一輩子教育工作的楊母說:如果泯滅了孩子頑皮的天性,也就泯滅了個性。
在父母的支持下,楊利偉的「英雄夢」被完全激發了出來,他開始渴望成為一名真正的英雄。之後在學校組織的一次「八一」活動紅,他在家鄉附近的海軍機場,第一次近距離親眼看到了飛行員開著銀色的飛機騰空而起,背著雪白的降落傘從天而降……
成就英雄的除了時代,還有英雄自己
也就是從那時起,成為飛行員的夢想開始在他心中生根發芽。
1983年,從中學開始拿過很多物理競賽獎,高中理科成績更是突出的楊利偉,在聽說空軍正在招飛人員後,果斷放棄了報考大學,毅然決然地遞交了招飛報名表。最終,憑藉優秀的身體和心理素質,18歲的楊利偉在一眾報名學員中脫穎而出,很快就入選成為一名正式的空軍學員。
在空軍學院的日子裡,楊利偉接受著日復一日枯燥且嚴格的訓練,每天就是宿舍訓練場食堂三點一線,精神和身體全部保持著高度緊繃的狀態,幾個月後,這種紀律嚴明、容不得一絲懈怠的觀念就已經滲透到他的全部日常生活中,並在之後的日子裡影響到了他一生。
1984年,包括楊利偉在內的70多名空軍學員轉到新疆第八航校,開始學習駕駛戰鬥機。這幫男生們都是二十齣頭,血氣方剛,對於開戰鬥機這件事滿懷熱情,但是很快,大家就體會到了訓練的殘酷,最終70多名學員中,只有十幾個人沒有被淘汰,其中就包括楊利偉。
1987年,楊利偉正式從軍校畢業,開啟了部隊飛行員生涯,這一干就是8年,其間楊利偉的人生步入新階段,和同縣的姑娘張玉梅踏入婚姻的殿堂,他開始需要承擔起家庭的重擔,考慮到家庭經濟條件,有親朋好友勸楊利偉考慮轉業去開民航飛機,但是心懷壯志的楊利偉不甘心,他想再挺一挺。
最終事實證明,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1992年9月21日,中國載人航天任務工程正式立項,1993年初,得到妻子的理解和支持後,楊利偉不但沒有轉業,反而去到駐川航空兵某團,接受了更具挑戰性的任務,用兩年的時間飛完了殲擊機的基礎課目,掌握了全部技能,並擔當了領航主任。
也就是在這時,功夫不負有心人,楊利偉等來了人生的新起點。1995年9月,我國的載人航天工程指揮部決定從空軍現役飛行員中選拔預備航天員。那時,楊利偉在部隊的安全飛行達到了1350小時,已經是一級飛行員,各項條件都滿足的楊利偉很快就接到了選拔通知,這讓他感到欣喜若狂。
選拔過程非常細緻,甚至可以說用苛刻來形容,最開始一共有886名飛行員參與選拔,但是第一輪體檢,就篩掉了796人,之後經過幾輪篩選,又篩掉了50人,此時距離初篩已經過去了8個月,終於進行到最後一輪篩選,剩下的40名飛行員被送到航天員中心做特殊功能檢查。
在這裡,大家經歷了難度最大的測試,見到了從未見過的設備儀器,像是在離心機、壓力試驗艙、旋轉座椅和鞦韆等,尤其是在離心機上飛速旋轉,人體要經受7倍於體重的超重負荷,人的面部肌肉會變形,心跳會加速,甚至會出現腦部缺血暈厥的癥狀,測試者做起來相當痛苦。
這一輪測試完,留下來的飛行員少之又少,而楊利偉便是其中之一。
1997年,楊利偉正式成為中國第一批現役航天員中的一員,第一批一共有14人,這14個人個個都是鳳毛麟角,有的年輕氣盛,有的學歷高,有的甚至還是雙學士,這讓一向拔尖的楊利偉感受到了現實的壓力。
此後四年間,在航天大隊學習的日子裡,體質訓練是他的強項,理論知識是他的弱項,於是楊利偉就在弱項上投入了比別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武裝自己,每一門課都學的非常用功,為了牢記飛船模擬器艙內所有儀錶按鍵的顏色、位置還有功能,他甚至還自費花了1萬塊,也就是自己5個月的工資,買了攝像機,將模擬器艙內各個角落都拍了照,錄了像,回去反反覆復地看,最終將艙內布局牢牢刻在了腦子裡。
2001年到2003年,備戰神舟五號飛行任務期間,楊利偉還經歷了妻子重病的心理考驗,他每天往返於醫院、家和部隊之間,一邊照顧生病的妻子,一邊回家給兒子做飯送兒子上學,每天晚上10點以後,他又開始學習航天知識,一般人可能都無法承受這樣的負荷,但是他抗住了。
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爆炸解體
除此之外,當時國外航天大環境堪憂,國際航天界正值多事之秋,2003年2月1日。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返回地球途中突然爆炸解體,7名航天員無一生還;8月22日,巴西運載火箭在發射場爆炸,星箭無存,21人喪生,所有的這一切都成為了備戰神五的航天員心中的石頭。
美國「哥倫比亞」號臨行前七名宇航員的合影
難得的是,當時中國航天大隊14人的淘汰率為零,全部具備了獨立執行航天飛行任務的能力,表現遠超美俄航天員。時隔19年,截至最近這一次神十五升空,第一批14名航天員已經全部完成了首飛任務。
中國航天大隊
而當年楊利偉因為表現最優,最終被評定為首飛航天員。楊利偉說:「我慶幸自己趕上了祖國航天事業蓬勃發展的好時代,才有了實現理想的機遇和平台。」
但是,成就英雄的除了時代,最主要的還有英雄自己。
楊利偉出發前
每個英雄夢實現的背後,都有英雄做好了回不來的準備
「10、9、8、7……」
神十五發射19年前,2003年的10月15日,同樣是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神舟五號的點火倒計時響起,數到4的時候,楊利偉很自然地敬了一個軍禮,周圍瞬間傳來了熱烈的掌聲。
那個時刻足以讓人們銘記一生。大家有激動,也有擔心,就連楊利偉自己,其實都做好了葬身太空的準備,在奔赴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之前,楊利偉回了一趟家,特意把妻子拉到身旁,要教她學會調錶,因為自己馬上要走了,當時他的妻子一下就聽懂了楊利偉話中的意思,一把奪過鬧鐘說:「不,我等你回來給我調!」
楊利偉同妻子張玉梅
彼時楊利偉的妻子就在演播室,看著丈夫向大家敬了個禮,在倒計時結束後火箭點火升空的瞬間,挪開了眼睛,她太害怕了,腦子裡一片空白,什麼也不敢想。
點火之後一開始,楊利偉感覺全身的肌肉放鬆下來,壓力也沒有訓練的時候那麼大。但是沒等他放鬆多久,就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高度時,他就經歷了至今想起來還會後怕的生死26秒,當時火箭和飛船突然急劇抖動,與人體產生了共振。
「我的五臟六腑似乎都要碎了,幾乎難以承受。」這是楊利偉在自傳中描述的自己當時最直觀的感受。一直到26秒後,共振慢慢減輕,楊利偉才感到如釋重負,重獲新生。當時在飛船上的他完全不知道的是,除了他自己之外,地面指揮室的科技人員在那26秒也過得異常難熬,監控畫面顯示楊利偉當時一動不動,一直到26秒後,楊利偉有了動作,科研人員才興奮地叫喊:「利偉還活著!」
等到楊利偉完成任務順利返回地球後,經過科技人員的反覆試驗,才終於解決了這個生死26秒的共振問題,之後神舟六號升空,再沒發生過類似的情況。而且除此之外,楊利偉完成神五任務返回地球後,一共提交反饋了大大小小將近200多處的問題,科研人員們根據楊利偉的反饋,等到神六升空時,進行了一一改進,有的改進非常細微,但卻大大提高了飛船的安全度。
而這也是楊利偉在神五任務完成後,沒有再重返太空的重要原因之一。神五任務結束後,根據事業發展的需要和組織安排,楊利偉先後擔任了中國航天員中心副主任和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從一名執飛的航天員成長為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組織管理者,在他的協助下,我國航天員大隊人才輩出,航天事業取得了更長足的發展。
而另一方面,楊利偉的軍銜一路從少校升到少將,榮獲了各項榮譽稱號,但是楊利偉從不曾拿自己的名頭說事,他說:
「神舟五號飛行結束後,我也從一個與外界接觸甚少的人,彷彿一下子變成了公眾人物,甚至成了「名人」。但我深深知道,是祖國和人民選擇了我,是千千萬萬科技人員托舉著我飛上太空,而飛天正是我們每名航天員的職業和事業、初心和使命。」
此次神舟十五號,楊利偉雖然沒有再上太空,但是卻也沒有缺席,他還接受央視的邀請,擔任了神舟15號發射直播解說員。
後記
祖國強大了,中國的航天成就全球都有目共睹,在載人航天領域,已經由探索試驗轉入到空間站常態化運行階段,從神舟十二號開始到神舟十五號,在不到一年半的時間裡,我國成功發射了4艘載人航天飛船,一共有12名航天員被送上空間站,不斷刷新著在軌駐留紀錄。
中國載人航天任務工程剛立項時,一早就制定了「三步走」戰略,30年來穩步前行,目前「三步走」中的最後一步已經推向了高潮,而這最後一步,就是空間站建造,主要分為關鍵技術驗證和建造兩個階段實施。神十三任務就是關鍵技術驗證階段的收官任務,而最近這一次,神十四、神十五更是開啟了太空交接班,上一班還沒離開,下一班已經抵達,作為本次「接班者」的神十五還是中國空間站建設階段的最後一次載人飛行任務,換句話說,中國空間站很快將從建造投入到應用與發展。
中國空間站機械臂
與此相對應的,中國空間站取得的科研成果越來越成為人們的關注焦點,相比其他,大家更加關注一次相較前一次所取得的成就,像是「飛天」航天服的設計、空間站機械臂、太空植物等等。值得提醒的是,這些科技成果的取得離不開人的努力。是因為有那些在摸索階段艱難前行的科學家和做好了回不來的準備登上太空的航天員,才有了中國航天今天的成就。
有網友在楊利偉相關的文章下面評論稱:「上天的地球人多了去了……」,這樣輕飄飄的一句話,看了讓人心裡很不是滋味,上天的地球人確實多了去了,但是在中國,楊利偉是第一個登上太空的航天員。
面對記者採訪時,楊利偉說,自己從沒有落下過訓練,隨時準備為國出征,換句話說,現年57歲的楊利偉並沒有受到年齡的限制,目前神舟十六號已經完成了總裝測試,神舟十七號和神舟十八號也都在準備中,未來,楊利偉還是有可能重返太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