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兩國宣布互設衛星地面導航站後,中國開始將增強北斗系統導航精度的衛星送入軌道,而俄羅斯卻在發射格洛納斯-K衛星補齊導航星座。兩國互設導航站看似是在戰略互助,但從技術角度上講,實際上更多的是是中國單方面支援俄羅斯。
來自俄羅斯衛星通訊社的消息顯示,俄羅斯已於近日成功發射了一顆格洛納斯-K型導航衛星。而就在俄羅斯發射衛星前3天,中國也使用長征11號火箭以一箭雙星的方式將2顆微厘空間北斗低軌導航增強系統試驗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中國發射長征11號運載火箭
結合此前中俄兩國簽署導航站互設協議一事來看,兩國正在積極增加導航衛星數量,以提高導航系統的精度。
只不過,中國是在北斗滿足現有需求的情況下進一步增加導航精度,而俄羅斯還停留在讓格洛納斯能夠滿足導航需求的階段。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現有的格洛納斯導航系統不僅無法滿足民用需求,甚至連俄軍的軍用定位工作都做不好。而此次俄羅斯發射的格洛納斯-K衛星大概率是一顆增強星,用來增強俄軍在烏克蘭地區的定位精度。
俄羅斯發射格洛納斯-K導航衛星
之所以這麼推測,是因為俄軍目前主要的遠程打擊手段只有伊斯坎德爾-M、伊斯坎德爾-K、口徑以及KH-101這幾種彈道與巡航導彈。這些導彈在攻擊地面目標時都需要使用導航衛星來提供末端制導數據,一旦定位數據出現偏差,就會導致導彈無法直接命中目標甚至直接脫靶。
如果是攻擊沒有防護的軟目標,這個問題倒是可以用戰鬥部威力來彌補。但如果攻擊的是機場跑道、加固指揮所等不直接命中就無法摧毀的加固目標的話,哪怕只是相差幾米的距離都可能導致整個導彈打擊行動失敗。
在俄烏衝突爆發初期,俄羅斯發射的伊斯坎德爾導彈就曾因為定位數據有誤差,沒能直接命中跑道,導致俄軍只摧毀了停機坪上的烏軍戰機而沒能徹底摧毀機場。讓倖存的烏軍戰鬥機得以快速轉場到後方保存實力。
脫靶的俄羅斯導彈
由於格洛納斯系統的導航精度不如GPS,以至於俄羅斯的導航晶元往往會採用雙模設計,通過同時接收格洛納斯和GPS的導航數據來提高導航精度。
值得一提的是,俄羅斯不僅在民用導航設備上使用雙模導航晶元,連軍用導彈和單兵定位設備用的也是可以兼容GPS導航數據的晶元。
一些部隊甚至乾脆直接使用GPS作為主要導航手段,俄羅斯的格洛納斯反而成為了俄軍最不喜歡用的衛星導航系統。
使用GPS導航系統的俄軍蘇-34飛行員
但GPS畢竟還是美國的導航系統,誰也不敢保證美國會不會突然關閉GPS的民用頻段,讓俄軍在烏克蘭的大街上「迷路」。
因此俄羅斯在俄烏衝突爆發後就一直想辦法提升格洛納斯系統的導航精度,作為應對GPS失效的備份手段。
不過有備份手段是一回事,這個手段管不管用就是另一回事了。因為格洛納斯系統導航精度不佳是因為衛星數量不夠,而俄羅斯並沒有能力在短期內填補上這個缺口。
要知道截止衛星發射前,格洛納斯導航系統只有26顆衛星在軌,22顆處於工作狀態,其中19顆還是老式的格洛納斯-M導航衛星。
格洛納斯導航系統紀念郵票
根據美國建設GPS導航系統的經驗,想要實現初步的全球定位需要至少24顆衛星,而如果要進一步提升特定區域內的導航精度,則需要再增加4-8顆增強型導航衛星。
考慮到俄羅斯目前只有22顆衛星處於工作狀態,即便放棄全球定位需求,想要將格洛納斯系統的導航精度提高到軍用水平,至少也還需要發射3顆衛星作為增強型衛星用於提高歐洲地區的定位精度。讓格洛納斯的定位精度達到「能用」的標準。
格洛納斯-K導航衛星
當然,俄羅斯還有別的選擇,那就是全面鋪開使用中國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
雖然由於中俄尚未開放軍用級別的導航頻段,北斗衛星能向俄羅斯提供的也只是民用級別的導航數據,但由於北斗衛星的在軌數量多達35顆,比GPS還多,衛星自身的技術水平也是世界領先,實際上已經能夠為民用設備提供米級的導航精度,足以滿足基本的軍事需求。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
要知道連亞太地區的美軍在日常飛行任務中使用的都是北斗衛星導航而不是自家的GPS,足見北斗系統有多優秀了。
而這也是為什麼俄羅斯會突然選擇與中國宣布簽署互設導航站協議的原因。因為對於俄羅斯來說,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單獨一個格洛納斯系統只能解決俄羅斯在衛星導航領域中的有無問題。
但如果能夠讓格洛納斯與北斗系統聯動的話,俄羅斯的衛星導航能力將得到極大提升。別說民用需求了,連軍用需求都能一起解決。
而且這種互設導航站的做法還能避免其他國家譴責中國支持俄羅斯,因為中國向俄羅斯開發的只是民用導航頻段,雖然精度很高但確實是民用頻段。至於俄羅斯會怎麼利用這些「民用導航」設備?看一看前線的民用無人機,結果不言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