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中央召開了一場軍事會議,毛主席、周總理、林彪等重要人物悉數到場。
這次會議主要討論一個問題,那就是毛主席所設想的抗美援朝。
當時,美國已經把戰火燒到了鴨綠江邊,我們和朝鮮之間唇亡齒寒,因此,現在不得不出兵了。只是,當此危急時刻,有哪些部隊能夠前往朝鮮作戰呢?
臨陣換將
周總理提出,不如讓四野的13兵團作為先鋒,13兵團長期駐紮在邊境地帶,對朝鮮的環境比較適應。另外,13兵團一向勇猛善戰,這也是大家公認的。
林彪對周總理的意見表示同意,但他同時又提出:如果讓13兵團去的話,那就要換將,讓15兵團的司令鄧華,帶領13軍團前往朝鮮作戰。
這個意見聽起來可有點奇怪,因為,13兵團的司令原本是黃永勝將軍。
黃永勝帶領13兵團作戰已經有很長時間了,從理論上來說,黃永勝指揮起13兵團會更加得心應手,對戰鬥更有利。
黃永勝
臨陣換將,一向是兵法里的大忌,為什麼在這樣關鍵的時刻,林彪提出換人呢?
林彪作為一個出色的軍事家,當然不會平白無故提出這樣的建議。
他是四野的領導,對於黃永勝和鄧華這兩位部下,他非常了解。
他知道,相比於黃永勝,鄧華能夠更完美地執行國家的決策。
這並不是說黃永勝不好,只是,他沒有鄧華合適。
黃永勝毫無疑問是個優秀的降領,他從1927年秋收起義開始,就加入了隊伍,他能夠做到13兵團司令這個位置,是他一步一步打出來的。
黃永勝
而且,他最擅長打猛仗、打硬仗,面對敵人不怕苦、不怕累,更不怕流血犧牲,帶兵也很有一套,不管多麼調皮搗蛋的戰士,面對黃司令都是心服口服。
單純以這些條件來判斷,黃永勝並非不能去朝鮮。
只是,有一件事情卻讓林彪對黃永勝的能力產生了顧慮。
那是解放之前,吉安戰役期間,當時在林彪的指揮之下,黃永勝帶兵將國民黨的整編84軍團團包圍。
以林彪的構想,這應該是一場漂亮的殲滅戰,我軍佔據了巨大的優勢。
但這個時候,黃永勝反而猶豫起來。
一來,部隊沒有下明確的命令;二來,黃永勝也對雙方的實力判斷不足。
所以,他選擇了穩紮穩打,結果,這給了敵人喘息之機。一場預料之中的殲滅戰,竟然變成了擊潰戰。
雖然最後也取得了勝利,沒有影響大局,但很顯然,黃永勝的錯誤判斷為敵人保存了有生力量,也為後續的戰略部署增添了困難。
這件事情讓林彪非常生氣,林彪其實一直是非常看好黃永勝的。可是,這件事情暴露了黃永勝在戰場上不夠靈活,過於依賴前期的戰略部署,在關鍵時刻不能當機立斷。
這些問題如果在戰鬥中有幸不暴露出來,那都是可有可無的事情,可一旦暴露,就有可能把整個部隊拖入泥潭。
抗美援朝戰場實在太過兇險,一個小失誤就有可能讓國家的布局毀於一旦,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更不能冒險。
再加上黃永勝本人的性格也比較率性,不久前,黃永生還因為違反規定在操場上拉電燈跳舞,遭到了上級的批評,這就讓他的形象在林彪的心中又減了分。
綜合這些因素,林彪認為,黃永勝雖然是優秀將領,可他恐怕不能夠適應抗美援朝戰場。
而鄧華和黃永勝就不同了,雖然從職務上來講,他們是平級,但是,在帶兵打仗的天賦上,鄧華明顯更勝一籌。
鄧華
一將難求
打四平攻堅戰的時候,鄧華做了一件事情,給林彪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當時,林彪判斷,以敵人的戰鬥力,我們派出一縱隊和七縱隊兩個縱隊就能夠取得勝利。
七縱隊正是由鄧華帶領的,他在接到任務之後,沒有立刻執行命令,而是進行了一番嚴肅的思考,並且在前線進行實地考察。
最後,他得出結論,兩個縱隊遠遠不夠,想要取得勝利,就需要再多派一個縱隊,三線作戰,重重包圍,集中最大的優勢。
很快,鄧華就把自己的意見報告給了林彪。
鄧華
最初,對於鄧華的意見,林彪並沒有重視,認為自己判斷的沒有問題,但很快,戰爭的局勢讓林彪意識到,鄧華的報告是有理有據的。
敵人的戰鬥力比想像的更加強大,兩個縱隊打起仗來自顧不暇,很難完全殲滅敵人。
四平攻堅戰的結果並不理想,我軍進行了14天頑強的戰鬥,但最終還是失敗。
林彪當然非常痛心,但同時,他對鄧華也多了一份欣賞,林彪仔細翻看了鄧華當初提交的報告,對鄧華的軍事能力愈發肯定,並認為,只要加以培養,鄧華會成為一顆耀眼的將星。
千金易得,一將難求。
儘管新中國成立時期,我國將星如雲,可這些將領之間的能力依然是參差不齊的,像鄧華這樣具有超前戰略眼光的人並不多。
所以,林彪非常重視鄧華這個人才,在抗美援朝戰爭即將打響的時候,林彪第一個想起了鄧華。
抗美援朝戰爭對我們太重要了,這是一場立國之戰,一旦打輸了,讓美國長驅直入,我們辛辛苦苦取得的革命成果將付諸東流。
正因為它的重要性,所以,我們要把最好的將領派過去,基於這樣的考慮,林彪才決定臨陣換將,他根本的出發點是為了國家利益。
林彪對周總理詳細闡述了鄧華和黃永勝的區別。周總理考慮後,認為林彪的建議可行。
就這樣,鄧華成為了13兵團新的司令,並且在第一時間帶領13兵團入朝作戰。
事實證明,林彪這個臨陣換將的決定是正確的。
因為,早在接到入朝作戰的命令之前,鄧華就搶先一步預測到了美國人接下來的戰略動向。
美國最初對朝鮮動兵的時候,鄧華就已經開始關注朝鮮半島上的局勢,當時,國內對這個問題還爭論不休。
一部分人認為,我們和美國之間必有一戰,要加強警惕。
而另一部分人則認為,美國不敢輕易的把中國投入戰場,所以沒有必要過度關注。
鄧華
鄧華明顯是支持前者,他明白朝鮮的戰略意義,也明白在美國燃起的戰火之中,作為朝鮮鄰國的中國根本不可能倖免。
所以,此時此刻,我們要關心的不是朝鮮的命運,而是自己的命運。
鄧華針對美軍一系列的軍事行動進行了自己的分析。
1950年7月,鄧華向中南海提交了一份報告,其中指出:
美軍很可能在朝鮮東、西海岸中腰部實施陸海空三位一體的登陸作戰。
8月31日,鄧華又在兵團黨委會上明確指出,美軍可能在平壤或漢城一帶大舉登陸。
當時,大部分人不太相信鄧華說的話,美軍的動向又怎麼是他人可以預測的呢?
但鄧華絕不是在胡言亂語,他是仔細分析了朝鮮半島的地形、美軍近期的軍事動向、兵力部署,過往美軍的作戰經驗、還有自己過去統兵作戰的經驗,綜合分析出的一個結論。
而不久之後,鄧華的這個想法被驗證了,美軍果然大舉進行了仁川登陸。
仁川登陸震動了整個亞洲,美軍的行動速度之快,讓朝鮮方面措手不及,戰線被節節推進,就連我國的東北邊境也受到了侵擾。
正是因為形勢不利,所以,我國才緊急做出了抗美援朝的決定。
原本,在仁川登陸之前,我國對是否抗美援朝還有爭議,但此時美軍的行動卻告訴我們,再不行動,我們將淪為下一個朝鮮。
保家衛國
鄧華出色的戰略眼光,決定了他能夠成為朝鮮戰場上優秀的指揮官。在率軍入朝之前,鄧華又向中央提交了一份報告。
在這次報告中,鄧華要求加強兵力。
當時,我國原定先往朝鮮派遣兩個軍、兩個炮兵師。
但依據此前的觀察,鄧華認為,美軍的火力要遠遠超過我們想像,所以應該讓四個軍、三個炮兵師一起前往朝鮮,只有這樣大規模的兵力,才能夠抵禦美軍的進攻。
毛主席接到鄧華的報告之後,認為在這件事情上應該尊重前線指揮官的決定,於是毛主席拍板同意將沿線的兵力全部調往朝鮮。
來到朝鮮之後,鄧華和彭德懷成為了一對配合默契的搭檔。因為鄧華對戰局的判斷十分準確,所以彭德懷常常對人調侃說:「不聽鄧華言,吃虧在眼前。」
1952年,彭德懷回國之後,鄧華開始接替彭德懷的任務,成為了朝鮮戰場上主要的指揮官。同樣是在1952年,爆發了那場震撼人心的上甘嶺戰役。
上甘嶺戰役的規模是空前的,雙方都希望能將這次戰役作為一個轉折點,尤其是美國。
經過兩年的戰鬥,美國人意識到,自己距離當初的戰略目標越來越遠。所以,他們迫切地需要通過上甘嶺的戰鬥,把優勢重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美國派出了規模空前的軍隊,地面上的陸軍密密麻麻,一眼望不到邊。天上的轟炸機也是一刻不停,以至於上甘嶺的丘陵都被夷為平地。
美軍具有巨大的火力優勢,相比之下,志願軍的火力卻嚴重的短缺,我們的後勤線常年受到美軍的破壞,而且空中力量幾乎為零。
在這種情況下去和美國硬碰硬,所有人都認為中國必敗無疑,但鄧華卻想出了辦法,那就是利用坑道戰的優勢。
坑道戰是我軍一個十分偉大的發明,坑道可以看作是戰壕的改良升級版,它不僅能夠抵禦美軍的炮火轟炸,而且也可以成為生活場所,戰士們在裡面吃飯、睡覺都不成問題。
最重要的是,坑道可以極大地削減敵人正面進攻的力量,發揮我軍的優勢,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囤積物資,避免我軍陷入彈盡糧絕的境地。
鄧華用坑道縮短了我軍和美軍之間硬性條件的差距。美軍本來十分自信,以為幾天之內可以結束戰鬥,但卻萬萬沒想到,上甘嶺戰役把美軍往失敗的懸崖邊推了一大步。
上甘嶺戰役進行到後期,美軍意識到,他們又要成為失敗者了。這時候,美軍竟然決定進行第二次仁川登陸。
其實,準確地來說,美軍計劃中的第二次仁川登陸是一個疑兵之計。
他們大張旗鼓地派出海陸空部隊,在東西海岸上騷擾,做出要大規模登陸的樣子,希望以這種騙術讓我軍在海岸線上加強部署,分散上甘嶺的兵力。
當然,美軍也做過構想:一旦上甘嶺失敗,就實際進行登陸。不過,以上構想在鄧華面前全都失敗了。
鄧華當初能夠成功預測出美軍在仁川登陸,這一次,自然也能夠把握美軍的想法。
眼光超前
在上甘嶺戰役打響之前,鄧華早就已經在東海岸進行了嚴密的部署,對美軍進行防範。
雖然海岸線上的兵力遠不如上甘嶺,但是,想要提防美軍的小動作還是遠遠足夠了。
這就讓美國失去了先機,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暴露在了我軍的視線之下。
而在美軍大張旗鼓地宣稱要進行登陸的時候,鄧華又敏銳地判斷出,這只是美國人的騙局。
因為之前仁川登陸的教訓,所以,面對美軍這種行動,我軍內部難免有些恐慌情緒,不少人都建議要加強兵力,而鄧華則頂住壓力,按兵不動,繼續把優勢兵力集中在上甘嶺。
鄧華指出,只要上甘嶺的戰鬥結束,美軍所謂的第二次仁川登陸將不攻自破。
戰鬥的結果又一次證明,鄧華所說的是對的,我軍在上甘嶺取得勝利之後,曾經耀武揚威的美國海軍也偃旗息鼓。
但這並不意味著危機解除,因為,美國很明顯還有第二套方案。
上甘嶺戰役不成功,會讓美國陷入更加瘋狂的境地,他們很有可能在西海岸展開偷襲,如果讓他們成功,那第二次仁川登陸就要成為現實了。
不過,這個問題,鄧華在1952年12月回京作報告的時候,已經和毛主席討論過,毛主席指出:
「應從敵人肯定要從西海岸登陸的判斷出發,加強備戰,堅決阻敵登陸,決不允許敵在西海岸登陸。」
最後,依照毛主席的指示,鄧華親自前往西海岸進行軍事指揮,在海岸線構築了一道如同長城一般堅固的防線。
與此同時,我軍在正面戰場上也一直都堅決地同美軍作鬥爭,雙管齊下,讓美國終於放棄了掙扎的念頭。
1953年,雙方開始針對停戰進行談判,7月27日,雙方正式簽署停戰協議。
美國人意圖通過佔領朝鮮、進犯亞洲的計劃徹底破滅,新中國在這一次艱苦卓絕的戰鬥中取得了勝利,也由此為後世子孫換來了幾十年的和平。
抗美援朝有著重大的歷史意義,這次戰鬥的勝利,離不開鄧華的優秀指揮,鄧華可以說全程參與了抗美援朝戰爭,這次戰役,是他一生中最輝煌的功績。
不過,因為鄧華為人低調,加上他回國後離開了部隊,前往地方工作,以至於如今很多人提起抗美援朝戰爭,已經想不起鄧華在其中發揮的作用。
鄧華本人所求的,是保家衛國,而不是青史留名,但作為後人,我們不該忘記。
當我們談起抗美援朝,也應該記起鄧華這個名字。
參考資料:
張東嶽《抗美援朝中的鄧華將軍》
呂平《抗美援朝志願軍臨陣換將內幕》
孫景悅《抗美援朝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