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起義能否代替南昌起義,作為建軍的起點?主席堅決反對

2022年06月29日09:48:03 軍事 1271

作者:相忘於江湖

在我軍的創立過程中,南昌起義具有標誌性的歷史地位。

但是,我軍建立第一支武裝力量,早於1927年的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也不是1925年11月成立的第4軍葉挺獨立團,而是1924年11月建立的大總統府鐵甲車隊。

大總統府鐵甲車隊,由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廣東區委委員長兼軍事部長周公創建,具體負責人有隊長、海南瓊山人徐成章,黨代表、陝西平利人廖乾吾,副隊長、海南樂會人周士第,以及湖南瀏陽人趙自選和山西應縣人曹汝謙。其中,周士第和趙自選都來自黃埔一期。

鐵甲車隊僅有163人,但在消滅地主武裝、平定叛亂、省港大罷工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是,在短短几年4位領導者相繼犧牲,到1955年授銜時唯一倖存的周士第被授予開國上將。

1925年11月,以鐵甲車隊為基礎,加入一批黃埔和滇軍的青年軍官,擴建為有2000餘人的獨立團,團長葉挺,參謀長周士第。葉挺獨立團出了79位開國將帥,除了開國上將周士第,還有三位元帥朱老總、陳毅和林總,以及兩位開國大將粟裕和許光達。

但是,鐵甲車隊和葉挺獨立團儘管早於南昌起義,卻不是建軍的起點。

秋收起義能否代替南昌起義,作為建軍的起點?主席堅決反對 - 天天要聞

周士第

第一個原因,當時我軍還沒認識到「槍杆子」的極端重要性。

眾所周知,「槍杆子」這一論斷是主席在南昌起義後的漢口八七會議」提出來的。在此之前,無論我方高層還是主席本人,對「槍杆子」都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由淺入深的認識過程。

在近代中國,還有誰比主席更早地認識到了「槍杆子」的威力呢?

第一人,就是竊取辛亥革命果實、還做了83天「皇帝」的袁世凱。袁世凱的小站練兵,借鑒德國先進訓練方法,嚴防軍官貪腐,通過《勸兵歌》成功洗腦,袁氏本人還和士兵一起吃住、訓練。從新軍走出了30多位大員,還有段祺瑞馮國璋曹錕等10幾位首腦。

第二人,就是被袁世凱欺騙的先行者中山先生。武昌首義後,由於內部不團結和國內外壓力而把大總統拱手讓給有「槍杆子」的袁世凱。二次革命、護國戰爭、護法戰爭藉助軍閥力量但無一取得成功。於是,才有了1924年的「聯俄聯共」籌建黃埔、組織東征和北伐。

第三人,就是城府很深、深藏不露的蔣氏。中山先生剛認識到「槍杆子」的重要性就不幸病逝,深得信任的蔣氏一步步把「槍杆子」抓在手裡。雖然我軍也建立了鐵甲車隊和葉挺獨立團,但2000人和13萬北伐軍相比就是九牛一毛,彼時我軍還沒認識到「槍杆子」的重要。

秋收起義能否代替南昌起義,作為建軍的起點?主席堅決反對 - 天天要聞

蔣氏

第二個原因,提出「槍杆子」論斷的主席,早年也未意識到軍隊的重要。

無論是各種著作還是影視作品,主席都是給人一種「羽扇綸巾」的書生形象。很少有人會想到主席青年時期也曾棄筆從戎。那還是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時,主席也曾當過半年多時間的兵。

主席後來回憶參加湘軍的情景:新軍在長沙發動起義後,正在長沙中學讀書的主席毅然棄筆從戎參加了新軍,學會了扛槍、放槍、瞄準、射擊等基本要領,每月還能拿到7元的餉銀。

正當主席準備大幹一場的時候,中山先生和袁世凱達成和議,解散了臨時政府。年僅18歲的主席以為革命結束,便離開軍隊重回學校讀書。但是,新軍閥代替舊軍閥的革命顯然沒有成功。

1919年「五四」運動,李大釗和陳獨秀一北一南帶來了嶄新的氣象。

此時,初出茅廬的主席時年26歲,風華正茂,揮斥方遒,在長沙創辦了《湘江評論》,創刊宣言旗幟鮮明發表了自己的主張:用強權打倒強權,結果仍然得到強權,不但自相矛盾,而且毫無效率。

這個時期,主席儘管滿腔熱血,但是對武裝革命還認識不深,他在《湘江評論》上呼籲熱血青年投身「呼聲」革命、「麵包」革命和「無血」革命。

秋收起義能否代替南昌起義,作為建軍的起點?主席堅決反對 - 天天要聞

黃埔陸軍軍官學校

第三個原因,「四一二」前,陳獨秀也沒認識到「槍杆子」的重要性。

陳獨秀是一大到五大的最高層,也是「五四運動」的總司令,但對「槍杆子」並不重視,甚至備受批評。

1924年春,中山先生在蘇聯和莫斯科幫助下創建黃埔和新式軍。

莫斯科出錢、出人、還出槍,北伐軍得以以少勝多,僅半年就打敗了直系軍閥吳佩孚孫傳芳和奉系的張作霖。但是,漁翁得利、掌握「槍杆子」的蔣氏開始大肆排斥異己,先是「中山艦事件」,接著是「整理黨務案」,對革命群眾磨刀霍霍、露出了鋒利的獠牙。

在此期間,主席敏銳地覺察到「階級」問題,經過廣泛而深入的社會調查以後,提出了一個尖銳的問題: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

1926年,主席進一步認識到:革命不是請客吃飯、做文章、繪畫、繡花,而是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暴力行動。1927年3月,《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明確提出聯合農民作為同盟軍。

與此同時,周公領導的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獲得成功。但是,心懷叵測的蔣氏強令解除工人的武裝。而陳獨秀為了息事寧人命令工人糾察隊放下手中的武器,最終導致30萬人被殺戮。

秋收起義能否代替南昌起義,作為建軍的起點?主席堅決反對 - 天天要聞

陳獨秀

第四點,上海、武漢的大屠殺讓「槍杆子」問題提上了議程。

「四一二」後,蓄謀已久的蔣氏招招致命,電報全是「斬立決」和「見電立決」一類字眼。汪壽華、陳延年、趙世炎、蕭楚女等人的犧牲,讓主席、周公等人認識到「槍杆子」的重要性。

但是,陳獨秀、張氏、譚平山等拒絕執行「五月指示」,莫斯科隨即停止了陳獨秀的職務,改由周公等五人負責。周公、李立三、惲代英、彭湃等人遂發起南昌起義。此時,我軍真正意識到世上沒有救世主,也不能指望神仙皇帝,革命成功只能靠自己!

1927年8月1日,有7位開國元帥、3位開國大將、4位開上將等25位開國將帥參與的南昌起義,正式打響了反擊的第一槍。儘管起義最後失敗,但受到啟發的主席在「八七會議」提出了「槍杆子」論斷,隨後被指定領導秋收起義,在「三灣改編」後上了井岡山

1928年4月,朱老總、陳毅帶領南昌起義、湘南起義部隊與主席在井岡山會師。隨後,彭總、滕代遠也上了井岡山。至此,我軍正式開始了主席、將帥和紅軍隊伍的完美融合,一支鐵軍橫空出世。

秋收起義能否代替南昌起義,作為建軍的起點?主席堅決反對 - 天天要聞

如果說,大總統府鐵甲車隊是為了保衛中山先生、給工農革命保駕護航;那麼,葉挺獨立團的創立,則是周公等人對「槍杆子」的朦朧覺醒;經歷了血的教訓以後,南昌起義是我軍第一次奮起反擊。

正因為南昌起義的啟蒙作用,才催生了主席「槍杆子」論斷。

秋收起義、廣州起義以後,我軍大多數人已經對此形成了普遍的共識。南昌起義作為我軍的建軍起點被寫入了歷史,而鐵甲車隊、葉挺獨立團作為南昌起義部隊的源頭也名垂青史。

秋收起義能否代替南昌起義,作為建軍的起點?主席堅決反對 - 天天要聞

建國以後,有人建議主席用「秋收起義」代替「南昌起義」作為建軍的起點,但主席堅決反對。誠然,秋收起義的歷史地位不亞於南昌起義,但南昌起義「第一槍」的歷史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深耕戰爭史,弘揚正能量,歡迎投稿,私信必復】

軍事分類資訊推薦

金日成催促中國立即出兵,毛主席說他想多了,得讓蘇聯和他說說 - 天天要聞

金日成催促中國立即出兵,毛主席說他想多了,得讓蘇聯和他說說

就在早前,朝鮮已經接到了毛主席親自簽發的電報,明確表示中國將出兵援朝,並已做好準備。然而,朴一禹來到瀋陽後,並沒有就志願軍入朝具體事宜進行溝通,只是傳達了金日成首相的要求,希望中國軍隊立即過江,並說金日成現在德川,志願軍指揮部也應該設在那裡
來自鐵軍第43軍的兩大王牌師,六大軍長,皆是軍中翹楚 - 天天要聞

來自鐵軍第43軍的兩大王牌師,六大軍長,皆是軍中翹楚

在1948年十一月,由東北野戰軍第六縱隊改編而成的第43軍,是解放戰場上,四野大軍的頭號主力部隊之一,為加快促進東北地區的解放立下赫赫戰功。在戰略追殲階段,第43軍與兄弟部隊共同南下作戰,參與衡寶戰役,和兄弟部隊共同重創白崇禧軍事集團。此舉
戰火中的科技革命:重塑未來戰爭新紀元 - 天天要聞

戰火中的科技革命:重塑未來戰爭新紀元

戰爭衝擊波,科技世界的重塑與變革。近期戰火在世界的某個角落再次點燃,但這場戰爭不僅僅是對地理和政治版圖的重新劃分,更是一場科技領域的無聲革命。戰爭的硝煙背後隱藏著科技創新的澎湃動力,正在悄然改變我們的世界。首先,我們看到了無人機技術的突飛猛進。